:::
:::
從鬼稻到蓬萊
從鬼稻到蓬萊1
從鬼稻到蓬萊2
從鬼稻到蓬萊搜主題
主題圖說(科學圖說):
蓬萊米的祖先——野生稻,經由人類的選育被馴化成為現今的亞洲栽培稻,因稻穀成熟後易脫落的特性又被稱為「鬼稻」。 鬼稻曾被視為有害雜草,在臺灣更因為日治時期的農業政策遭剷除至幾乎絕跡於野外。近年來,鬼稻又被復育在臺大的實驗田中,它蘊含的豐富抗逆境基因,是栽培稻育種改良的寶庫。 每天上課都會經過位於台大園藝系館旁的實驗田,卻未曾注意這些看似像雜草一般的鬼稻,細究其背後的故事,才知道鬼稻在稻米育種及研究上蘊藏的無限潛力。
技巧說明(繪圖說明):
使用工具:鉛筆、色鉛筆、透明及不透明水彩、描圖紙、Photoshop。
稻穗及稻穀的繪製先是在現場觀察並記錄下姿態,而後再參考攝得的照片補上細節。鉛筆稿完成後用描圖紙複寫至水彩紙上繪製,繪製完成後掃描進電腦,運用Photoshop處理影像及版面編排。
資料來源(Introduction):
- 手繪圖是參考自現場實地觀察及親自拍攝的照片。
- 李長沛 (2013)。水稻野生種的多樣性及利用性。臺灣博物季刊,32(2),16-23。
- 邢禹依、吳正杰 (2018)。【專欄】水稻基因體研究新里程碑。檢自 https://newsletter.sinica.edu.tw/1873/(Aug. 3 2022)
- 郭華仁 (2007)。野生稻復育資訊。檢自 http://seed.agron.ntu.edu.tw/cropsci/rice/rufiinfo.htm/(Aug. 4 2022)
- 黃俊霖 (民95)。米粒新視界--稻米的馴化。檢自 http://web2.nmns.edu.tw/PubLib/NewsLetter/95/227/4.pdf (Aug. 2 2022)
- 國家公園季刊2016年三月號,從上帝的糧倉到人類的穀倉。(2016)。檢自 https://reurl.cc/0X2G6b(Aug. 2 2022)
評語(Specification):
評審一: 說明文字安排不夠好。
評審二: 稻屬名沒有完整呈現(學名前亦無出現,不宜直接縮寫),稻穗表現應再精準。
評審三: 版面編排設計專業,畫風優雅。稻穗的細節可以再細緻一點。
研究員: 1.圖畫的部分外穎及內穎不會是曲折的。2.成熟稻穗柄應呈褐色。
2022/11/03 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