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中央內容區塊
選單
:::
:::

研究者簡歷

周文豪
周文豪 - 研究員
  • 退休人員, 生物學
  • 2019/07/16 退休
  • whchou@mail.nmns.edu.tw

學歷:

1977 學士 東海大學生物系
1979 碩士 東海大學生物研究所
1997 博士 東海大學生物研究所

經歷

1980.07.-1981.06.  元培醫專講師
1982.08.-1983.07.  中台醫專兼任講師
1981.07.-1986.02.  國立自然科學博物館展示組助理研究員
1986.03.-1989.03.  國立自然科學博物館展示組副研究員
1990.08.-1991.01.  中央警官學校兼任副教授
1993.12.-1994.12.  國立自然科學博物館展示組主任
1989.04.-1997.06.  國立自然科學博物館蒐藏研究組副研究員
1997.06.-1998.01.  國立自然科學博物館動物學組副研究員兼主任
1998.01.-2000.11.  國立自然科學博物館動物學組研究員兼主任
1998.08.-2001.07.  東海大學兼任副教授
1999.04.-1999.05.  法國巴黎國立自然史博物館兩棲爬蟲動物學研究室訪問副教授
2000.11.-迄今    國立自然科學博物館動物學組研究員
2001.08.-迄今    東海大學兼任教授
2002.07.-2003.04.  國立自然科學博物館科學教育組研究員兼主任
2003.04.-2004.02.  國立自然科學博物館科學展示組主任
2003.07.-迄今    國立自然科學博物館學術副館長
2004-迄今      IUCN SSC Amphibian Specialist Group Member
2005.07.-2006.05.  國立自然科學博物館代館長
2005.08.-迄今    國立台北藝術大學--國立自然科學博物館合辦「博物館研究所」合聘教授
2007.02.-迄今    中國生物學會理事、理事長(2008-2009)
2008.02.-迄今    GBIF中華民國委員會委員
2008.05.11-     國立自然科學博物館代館長
2009.08.-迄今    國立中興大學生命科學系--國立自然科學博物館合聘教授

研究領域

  我進入國立自然科學博物館工作雖然已屆二十七年,但完全投入蒐藏研究工作則是近十多年來的事,卻也因行政工作而斷斷續續,但台灣自然史研究與生物多樣性保育,是我從未間斷的耕耘。

  從一九八一年四月開始接觸本館的籌備大業之後,就不斷周旋於〝整體發展計畫〞、〝分期建設計畫〞、〝經營管理計畫〞、〝人才培訓計畫〞等蓽路藍縷工作。一九八四年在籌劃科學中心與太空劇場就緒之後,奉派至美國舊金山加州科學院研習及甘迺迪大學博物館研究所進修,一九八五年夏返國,協助本館第一期建設於一九八六年元月完竣並正式對外開放;之後,始得以撥空參與蒐藏工作,肇造本館兩棲爬蟲類和海洋哺乳類標本蒐藏,至今已蒐藏完整的台灣蛙類,使台灣蛙類的自然史物證得以妥善保存。

  我自己更走出台灣,前往中國雲南、四川、新疆、陜西、浙江、安徽、福建、廣東、廣西等地研究採集,國外足跡包括日本琉球群島、越南、新加波、紐西蘭等地,把研究採集延伸出去,使本館兩爬動物的研究與蒐藏兼顧地方與國際化,並開創蒐藏管理制度和蒐藏管理電腦化,讓蒐藏標本的儲存與保藏秩序化。嗣後,由於再接續主持本館第二期生命科學廳全廳展示建設及第四期地球科學廳之〝芸芸眾生〞展示業務,並在一九九三年接掌展示組,蒐藏研究工作只能在斷斷續續中進行,行來倍極艱辛。乃在各項建館工作告一段落之後,於一九九五年初回到蒐藏研究組,全心投入蒐藏與研究,將自己由一個十足的〝博物館人〞化約為〝蒐藏研究人〞。二OO三年又接受徵召出任學術副館長、代館長,開創本館與國立台北藝術大學合辦博物館研究所事宜,教學與研究範圍擴大了,又回到了〝博物館人〞的身分。

  我以〝自然人〞的背景參與博物館建設,尋求全民回歸人與自然的和諧之道,並以之為畢生的職志。一九九七年獲得博士學位之後,台灣兩棲爬蟲類的自然史一直是個人的研究重心,初期完成台灣無尾類蝌蚪的形態與生態研究,並以之探討台灣蛙類的分類問題和群落結構問題,也完成部份物種的生物地理及演化生物學研究,同時也和國內外相關學者進行學術合作,共同研究台灣赤尾青竹絲的毒液及DNA的地理變異、日本樹蛙及古氏赤蛙的地理變異、東南亞赤尾青竹絲的演化,以及盤谷蟾蜍、斯文豪氏蛙、台北赤蛙、梭德氏蛙在台灣的形態與遺傳變異。其它生物多樣性的研究,例如台灣侏儒抹香鯨的新紀錄與骨骼學研究、台灣陸跳蝦的新屬新種研究發表、台灣山區尖鼠生態等,也是我對非兩爬動物的關懷與發展的具體呈現。數年來又從科普寫作、民族生物學的田野調查和國家型數位典藏計畫切入,也實踐些許自然史詮釋工作。

  這幾年來,眼看台灣不斷地畸型發展,多年的野地經驗讓我深切地感受到某些物種的命運已危在旦夕,牠們的棲地普遍蒙受無度的破壞,有些種類已被逼到幾個零碎的小角落,生存權備受威脅。我最近獲聘或獲選為GBIF中華民國委員會委員、IUCN SSC Amphibian Specialist Group Member、中國生物學會理事、理事長等,感覺國際級的擔子也加重了人生的腳步。無論如何,兩棲類的生物多樣性資訊及保育問題將會是我不變的重點關懷。

曾教授課程:
解剖生理學
兩棲類學
兩棲類學論文選讀
生命科學概論
自然科學概論
博物館經營與管理
自然史與蒐藏

???retiredDate???

20190716

2022/12/13 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