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中央內容區塊
選單
:::
:::

領角鴞
典藏品

  • 英文名:Otus bakkamoena Pennant, 1769
  • 科別:鴟鴞科Strigidae

全球分布區域:印度、東南亞、東北亞。
台灣分布區域:全島低海拔丘陵。離島僅在澎湖鳥嶼曾有紀錄。
棲地與習性:主要棲地為低海拔各類樹林,並適應人類開發過的破碎殘林,能居住於大都市內,即使是樹木並不多的公園或校園內也曾發現牠們。領角鴞是完全夜行性鳥類,獵食時選擇較突出的枝頭,也會停在建築物上,因此不難被發現。警戒時會拉長身體、豎高耳羽、微張雙眼,並保持不動。常在淺山郊區的道路周遭活動,但常遭車子輾斃。
食性:通食性,包括體型在紅鳩以下的中小型鳥類、昆蟲(蜚蠊目、直翅目、螳螂等)、蛙類、鼠類、蜥蜴等。

台灣首次紀錄:Swinhoe R. 1863. Ibis 1863:217-218.
發現日期: 1862年4月1日
發現地點: 大約在淡水的內地

原文摘要譯文: 「4月1日有人自內地的山丘帶來1隻完好的雌鳥標本給我,這是我在福爾摩莎所獲取的唯一標本。本種亦產於福州,在那兒我收到很多只標本。在一次前往淡水附近內地的旅行中,我於黃昏餘暉中見到1隻這種鳥自松樹飛至民宅屋頂停棲,並將全身伸長開始鳴叫。在寂靜的黑夜中這種聲音聽來相當駭人,很容易被天真的人視為惡兆。漢人,就像大多數半開化民族一般,將夜鴞視為惡魔,害怕它接近其家屋。然而,他們又將不潔的動物與巫術及醫術聯想在一起,鴞被用於治療多種疾病因而索價甚高。最常用於治肺疾,肺癆患者與老人鼻炎患者常被大夫建議要常熬湯來喝。」------引自林文宏(1997)台灣鳥類發現史。玉山社出版。

領角鴞
領角鴞
2023/12/11 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