祖靈的居所--臺灣排灣族古陶壺特展看展覽
Tavaran部落有兩兄弟,發現大母母山頂冒出黑煙,相約前往一探究竟。
他們發現裝有太陽蛋的陶壺,於是努力造橋,慎重迎接陶壺過河回到部落。
兄弟帶回陶壺安置在takivalit家中,請百步蛇守護。
十個月後,陽光直射入家中陶壺,陶壺突然迸裂,出現一個小女嬰。
對於排灣族人來說,古陶壺不但是祖靈寄居在人間的住所,也與族群的歷史、信仰和文化息息相關,因而形成特殊的古陶壺傳統,不但在部落中具有非常重要的地位,對於一般民眾更是充滿了神秘的色彩。國立自然科學博物館推出《祖靈的居所---臺灣排灣族古陶壺特展》,藉由多采多姿的排灣族古陶壺和神話傳說,為觀眾揭開排灣族傳統文化的神秘面紗。
負責策劃《祖靈的居所---台灣排灣族古陶壺特展》的科博館展示祖研究助理劉憶諄表示,在臺灣南島語族族群中,排灣族是一個具有豐富精緻工藝的族群,其工藝成就表現在日常生活各個層面所使用的器物上,尤以陶壺、青銅刀與琉璃珠並稱為「排灣族三寶」,分別代表著祖靈在人間的居所、守護部落的力量(男人)、穩定部落的力量(女人)。其中,古陶壺就像是孕育排灣族文化的子宮,與其祖先的來源、頭目的特權與通婚、貴族階級的承襲與延續等,都有相當密切的關連。
在這項特展中除了有科博館、中央研究院民族所、臺博館、史前文化博物館所典藏的40件不同種類形制、紋飾的古陶壺之外,也特別從臺灣史前文化博物館與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商借了多年來發掘代表三和文化的舊香蘭遺址和龜山文化遺址陶片,與排灣族古陶壺的高度精緻工藝與藝術表現加以對照。
在特展開幕活動中,多年來在原住民部落文化復興運動中扮演著重要角色的排灣族藝術家撒古流代表族人進行傳統的迎靈祈福儀式,當他將祖靈迎進充滿原始森林情境的展示空間裡,觀眾也隨之進入神秘的氛圍中,感受到古陶壺作為排灣人神聖器物的涵意。展場中並且由撒古流帶領族人復原石板家屋內部,依實際擺放位置陳列古陶壺,並展現其他相關文物與陶壺間的依存脈絡。
撒古流表示,排灣族有許多關於古陶壺的信仰與禁忌。例如古陶壺可作為太陽家族分家的信物,也是婚嫁時重要的聘禮,甚至在祭祀儀式中使用或遇有危急時問卜求得解套之道。最重要的是,古陶壺是孵育祖先誕生的地方,也是家中祖靈寄居的場所,因此每當祭祀時,古陶壺是祭拜的對象之一,也是象徵家族興旺或衰落的重要關鍵。排灣族人往往會將小米種子放置其中,以祈求下一次耕種的豐收。
在這次特展中,撒古流展出多幅以排灣族陶壺傳說故事為主題的繪畫作品,藉由細膩綿密的線條與豐富的想像力,描繪許多和陶壺相關的動人傳說,在介紹古陶壺起源與排灣族祖先誕生的關係之餘,更營造出樸拙靜謐的神話色彩與充滿童趣的想像空間。
劉憶諄表示,由於現有的古陶壺均是由祖先代代相傳下來,且製陶方式曾經失傳許久,因此真正的古陶壺數量相當有限。雖然古陶壺的來源已不可考,但從流傳在部落中的傳說故事仍可大致尋出端倪,幫助族人認知與理解古陶壺的重要性與珍貴性,進而在部落裡透過研究、模仿、學習其他尚有製陶族群的製陶方式,重新開始製作陶壺,讓製陶技術與相關文化重燃生機,並廣泛應用在許多藝術創作上,讓古陶壺衍生新意。
為了籌辦這次特展,科博館派員特地前往屏東縣三地門,全程拍攝記錄排灣族人在部落中的傳統製陶及燒製陶壺方式,並剪輯為製陶影片在展場播放。透過這些紀實影像,觀眾更能瞭解排灣族傳統古陶壺的作法,並且體驗製作古陶壺在部落生活中的意義。
科博館張天傑館長表示,這項特展不但集結了臺灣民族學家與排灣族藝術家撒古流先生二十多年來對於排灣族古陶壺的研究成果,更整合了目前考古學界最新發掘的陶片物質證據所得的菁華。透過豐富的展示內容和空間設計,我們不但能深入瞭解古陶壺精緻圖紋之美感與意義,更可以從其他相關圖紋之器物和家屋中古陶壺擺放位置等,瞭解排灣族的歷史文化發展脈絡與相關意涵,可以說是我們認識台灣多元族群文化最寶貴的一次機會,歡迎大家利用農曆春節假期前來欣賞這項精彩的展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