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中央內容區塊
國立自然科學博物館
Search
選單
:::
09:00 -17:00
網站導覽
諮詢信箱
會員登入
會員中心
我的收藏
會員登出
English
國立自然科學博物館
921地震教育園區
鳳凰谷鳥園生態園區
車籠埔斷層保存園區
墾丁天文台
全站搜尋
最新消息
參觀與服務
展覽與劇場
學習與推廣
研究典藏與出版
關於科博館
最新消息
最新消息
活動行事曆
新聞中心
影音中心
活動剪影
聯合推廣
參觀與服務
開放時間
票價資訊
交通與停車
入館與優惠
附屬空間
綜合服務中心
書店禮品
餐飲空間
文創商品
數位典藏與學習中心
自然科學藝術廊道
導覽及服務
無障礙服務
iCoBo APP
團體預約
常見問答
遺失物公告
展覽與劇場
當期展覽
展區資訊
樓層及設施
生命科學廳
人類文化廳
地球環境廳
科學中心
植物園
戶外庭園
劇場資訊
場次時間
劇場位置
太空劇場
立體劇場
影片回顧
巡迴展
申辦程序
項目列表
展覽回顧
學習與推廣
博物館教育
解說服務
演示教學
環境教育
動手做
幼兒科學園
自然學友之家
海洋保育教育中心
多功能科學教室
智慧樂學
活動報名與預約
學校服務
到校服務
補助偏鄉中小學
大專生實習
自然史教育館
科普傳播頻道
科博做伙講Podcast
科博揪咪秀Podcast
NSL自然科學現場
臺科秀
駐館藝術家
研值特搜隊
駐園科學家
線上博物館
線上導覽
科教影音
學習主題
最新學習資源
最新學習主題
主題導覽搜尋
研究典藏與出版
關於典藏
典藏政策
典藏數量
蒐藏經理
科博典藏網
精選典藏
科博典藏
線上蒐藏庫
出版品查詢
研究人員與著作
圖書館服務
藏書查詢
認識圖書館
最新消息
館際合作服務
閱覽規則
圖書借閱規則
電子期刊與資料庫
彭鏡毅博士紀念獎
關於科博館
使命與策略目標
現任館長
科博標識
組織與職掌
歷史與沿革
館史
歷任首長
大事紀
重大政策
行政服務
政府公開資訊
檔案應用專區
廉政園地
跨機關與國際合作
雙語詞彙
場地租借
加入我們
申辦恐龍卡
志工家族
加入會員
徵才訊息
訂閱電子報
資訊中心
資訊圖像
資訊開放
諮詢信箱
921地震教育園區
鳳凰谷鳥園生態園區
車籠埔斷層保存園區
墾丁天文台
活動行事曆
活動預約
線上購票
博學多文
志工家族
科博典藏
加入會員
場地租借
資訊圖像
您的瀏覽器不支援JavaScript功能,若網頁功能無法正常使用時,請開啟瀏覽器JavaScript狀態。
:::
首頁
學習與推廣
學習主題
主題導覽搜尋
喜歡
0
放大字級
預設字級
縮小字級
分享到Facebook
分享到Line
列印
:::
主題導覽搜尋
查詢關鍵字
查詢
主題指標
美學教育(47)
防災教育(6)
環境科學(178)
資訊科技(24)
海洋教育(52)
科學攝影(326)
科學繪圖(41)
生命科學(463)
地球科學(300)
人類文化(130)
物理(41)
化學(10)
課綱指標
語文領域(5)
數學領域(4)
社會領域(120)
自然科學領域(742)
健康與體育領域(16)
綜合活動領域(12)
藝術領域(70)
科技領域(26)
生活領域(27)
環境議題(287)
性別平等議題(1)
人權議題(2)
海洋議題(77)
科技議題(44)
能源議題(9)
原住民族議題(37)
生命議題(13)
法治議題(4)
資訊議題(2)
安全議題(2)
防災議題(5)
生涯規劃議題(7)
多元文化議題(31)
戶外議題(27)
國際議題(5)
SDGS指標
SDG 2 消除飢餓(4)
SDG 3 健康與福祉(22)
SDG 4 優質教育(505)
SDG 5 性別平權(2)
SDG 6 淨水及衛生(2)
SDG 7 可負擔的潔淨能源(7)
SDG 8 合適的工作及經濟成長(8)
SDG 9 工業化、創新及基礎建設(3)
SDG 10 減少不平等(1)
SDG 11 永續城鄉(27)
SDG 12 責任消費及生產(15)
SDG 13 氣候行動(15)
SDG 14 保育海洋生態(111)
SDG 15 保育陸域生態(305)
SDG 16 和平、正義及健全制度(2)
SDG 17 多元夥伴關係(14)
查詢
搜尋結果 "
" ,共 27 筆資料:
排序方式:
新 → 舊
舊 → 新
生活領域
氣候行動-全球沸騰時代
本特展運用多元感官的數位沉浸式多媒體,展示氣候變遷對人類及生態的影響與極端天氣現象。展覽結合數位展演與實體展示物件,提供虛實融合的互動體驗。
氣候變遷
永續發展
資訊科技
中臺灣海洋保育教育中心
中臺灣海洋保育教育中心以五大目標推動「韌性里海」教育,期望這些工作目標帶給大家「親海」、「知海」及「愛海」的體驗。
環境科學
海洋教育
前進婆羅洲-我們與婆羅洲的距離
氣候變遷
環境開發
自然保育
永續發展
植物
動物
EP.51 樹立生機 feat. 徐嘉君 aka 找樹的人
一棵看似平凡無奇的大樹,其實承載了無數的生命,上面附生了許多的植物,居住了各式各樣的昆蟲、鳥類及哺乳類動物。您知道氣候變遷對於在第一線的附生植物有什麼樣的影響嗎?它們為何是重要的指標植物呢?
氣候變遷
植物
動物
同火的日子:人與火的故事
人類是地球上唯一具有用火、生火能力的生物,希望透過這個展示,揭示人類開始用火的秘密,以及認識用火的力量對文化的影響。儘管我們不會有機會問到第一個用火的古人類,為何選擇開始用火,但是透過考古學與民族學的遺物,我們有機會窺得人類在演化道路上的心路歷程,並且介紹臺灣史前用火歷史的獨特發展進程。
植物
昆蟲
地質
考古
神話
古代科技
邵族藥用植物誌初探
筆者的祖母是村裏的草藥師,家中會種一些常用的藥草,以因應不時之需。當我從大學畢業,所認識的植物已比她還多,不久她就撒手西歸,很後悔没有好好跟她學習,並記錄她的驗方。
植物
原住民
千年陶藝
本次展出「番仔園文化」中扮演精采角色的日用陶器,標本選自西屯區惠來遺址及南屯區麻糍埔遺址。番仔園文化已進入鐵器時代,文化表現複雜與多樣性,當時葬式多為俯身葬,遺物種類包含石器、陶器、生態遺留、骨角器、貝塚等。此時期島內、大陸、東南亞具有大量貿易行為,交易鐵器、琉璃珠、瑪瑙珠、鹿皮等珍貴材料。
考古
昆蟲與牠們的作品
在昆蟲方面,博物館除了保存昆蟲本身做為標本外,也經常會保存昆蟲在活動時所遺留下來的各種生態遺跡,如巢、蟲癭、蛀痕或排遺等,透過這些標本的蒐集,不僅能更了解生物的各種行為、季節性與分布外,還能做為分類鑑定參考之依據,更能進一步做為探討其演化與適應的重要物證,是非常重要且值得蒐藏的標本。
昆蟲
談茶話茶
自明末至清代,閩粵移民將品茗習俗帶到台灣,從此種茶、製茶及喝茶與台灣的發展脫離不了關係。臺茶剛開始的種植主要在北部--台北盆地的四周,之後才逐漸拓展。
植物
人類文化
清水中社遺址_中部海線鐵器時代一隅
2014年~2015年,臺中市清水區的銀聯二村舊眷村址,由台中市建設局規劃了全面的綠美化工程。無意間將埋藏在眷村地下,距今2000年前的鐵器時代遺址翻挖出來。根據發掘成果報告,命名為「清水中社遺址-社口尾地點」,文化內涵同屬於清水中社一部分。
考古
EP.42 慧眼考古麗 feat. 屈慧麗 aka 氣質高雅又美麗的考古學家
你知道臺灣居然有2000多個遺址嗎?在這小小的島嶼上,有這樣大量的遺址出現,您生活的週邊就有可能是遺址,您腳下一塊看似不起眼的石塊,也有可能就是某個文化層的器物。
考古
富貴長壽-新春花展
春節期間在室內擺放帶有吉祥寓意盆花,可增添過年喜慶氣氛。大理花花語為華麗、富貴繁華;長壽花則如其花名有吉祥長壽之意。
植物
鍼灸銅人
科博館中展示的銅人,是依據日本東京國立博物館的館藏仿製,這座銅人高160公分,大小和成年男性差不多,由大小十二片所組成,表面的經絡清晰,正面胸腹的蓋板可以打開,內部臟腑齊全。日本記載此一銅人為江戶時代的製品,相當於中國明代,可能為清末庚子之亂時失蹤的國寶。
古代科技
陽春藥鋪
走進本館「人類文化廳」的「中國醫藥」展示區,您會看到一間傳統的中醫藥房,陳設、格局是完全仿照鹿港的「陽春藥局」。陽春藥局有百年的歷史,保留了傳統中藥房的典型陳設。在此展示出來,是希望將傳統中醫診療處所的風貌,以及中醫的醫療過程,呈現給大家。
人類文化
EP.06 募集蟲住民
你在家裡看到了你的米缸裡面長蟲了,你把牠寄給我們,那牠就是一個研究,你把牠直接丟到垃圾桶了,牠就是垃圾,但是你把牠寄給了科學家,牠就是一個研究的一個樣本。
昆蟲
EP.03 輕「抹」慢撚抹復挑 x 劉克竑
本片揭露考古素材的修復手法,還有如何從挖掘出的物件抽絲剝繭,推敲史前人的生活,而挖掘到「人骨」呢?那就代誌大條啦!!「考古學把這些啞巴材料,透過研究、透過了考古展示,甚至科教活動,讓下一代的主人翁學到了考古學不只是過去,它是現在,而且也是未來。」
考古
EP.20 作伙談同火!
聽張博士與人類學家李作婷博士來分享,在日本及臺灣皆有豐富考古經驗的李博士,用宜蘭腔台語分享了在臺中考古工作的趣事,並深入探討了「同火的日子」特展的精彩內容,以多元的方式來呈現了「火」的各個面向。
考古
神話
古代科技
EP.33 【策展人開箱】-「同火的日子」特展 feat. 李作婷&劉憶諄 aka 選擇困難巧妙搭配二人組
本次特展有許多全臺首次展出的珍貴標本,包括十三行遺址的「鍛鐵爐」,及國立清華大學後山清朝古墓中所發現的「玻璃頂戴」等,這些都與「火」有怎樣的連結呢?
植物
昆蟲
地震
考古
神話
古代科技
石虎的美麗家園特展
科博館館近五年內收到死於車禍的石虎標本已經超過20件,數量驚人。有感於石虎正在面臨急迫生存威脅,需要援助,且花博主題亦將石虎議題納入重要元素,科博館推出《石虎的美麗家園》特展,希望以活潑而多元的內容,吸引民眾共同關注。
環境開發
自然保育
哺乳動物
與水共舞-總合治水策略與實踐 X 李鴻源
臺灣的雨水很少嗎?為什麼會一直缺水呢?原來是水來的不穩定,又沒能好好儲存水資源! 若透過國土規劃,合理使用土地,再加上大眾價值觀念、法令以及管理進行整體的考量,就有機會解決這長期以來的難題
環境科學
1
2
下一頁
最後一頁
共27筆資料,第1/2頁
2022/09/19 更新
您想找什麼資訊?
×
查詢關鍵字
搜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