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中央內容區塊
國立自然科學博物館
Search
選單
:::
09:00 -17:00
網站導覽
諮詢信箱
會員登入
會員中心
我的收藏
表單填寫記錄
會員登出
English
國立自然科學博物館
921地震教育園區
鳳凰谷鳥園生態園區
車籠埔斷層保存園區
墾丁天文台
全站搜尋
最新消息
參觀與服務
展覽與劇場
學習與推廣
研究典藏與出版
關於科博館
最新消息
最新消息
活動行事曆
新聞中心
影音中心
活動剪影
聯合推廣
參觀與服務
開放時間
票價資訊
交通與停車
入館與優惠
附屬空間
綜合服務中心
書店禮品
餐飲空間
文創商品
數位典藏與學習中心
自然科學藝術廊道
導覽及服務
無障礙服務
iCoBo APP
團體預約
常見問答
遺失物公告
展覽與劇場
當期展覽
展區資訊
樓層及設施
生命科學廳
人類文化廳
地球環境廳
科學中心
植物園
戶外庭園
劇場資訊
場次時間
劇場位置
太空劇場
必可飛劇場
影片回顧
巡迴展
申辦程序
項目列表
展覽回顧
學習與推廣
博物館教育
解說服務
演示教學
環境教育
動手做
幼兒科學園
自然學友之家
海洋保育教育中心
科宇宙悠遊學
多功能科學教室
智慧樂學
活動報名與預約
學校服務
到校服務
補助偏鄉中小學
大專生實習
自然史教育館
科普傳播頻道
科博揪咪秀Podcast
科博做伙講Podcast
科博Say Hello
NSL自然科學現場
臺科秀
駐館藝術家
研值特搜隊
駐園科學家
智慧探索體驗
線上學習資源
行動智慧學習
創新科技體驗
學習主題
最新學習資源
最新學習主題
主題導覽搜尋
研究典藏與出版
關於典藏
典藏政策
典藏數量
蒐藏經理
科博典藏網
出版品查詢
研究人員與著作
圖書館服務
藏書查詢
認識圖書館
最新消息
館際合作服務
閱覽規則
圖書借閱規則
電子期刊與資料庫
彭鏡毅博士紀念獎
關於科博館
使命與策略目標
現任館長
科博標識
組織與職掌
歷史與沿革
館史
歷任首長
大事紀
重大政策
行政服務
政府公開資訊
檔案應用專區
廉政園地
跨機關與國際合作
雙語詞彙
場地租借
加入我們
申辦恐龍卡
志工家族
加入會員
徵才訊息
訂閱電子報
資訊中心
資訊圖像
資訊開放
性別平等專區
諮詢信箱
國立自然科學博物館
921地震教育園區
鳳凰谷鳥園生態園區
車籠埔斷層保存園區
墾丁天文台
活動行事曆
活動預約
線上購票
博學多文
志工家族
科博典藏
加入會員
場地租借
資訊圖像
您的瀏覽器不支援JavaScript功能,若網頁功能無法正常使用時,請開啟瀏覽器JavaScript狀態。
:::
首頁
學習與推廣
學習主題
主題導覽搜尋
喜歡
0
放大字級
預設字級
縮小字級
分享到Facebook
分享到Line
列印
:::
主題導覽搜尋
查詢關鍵字
查詢
主題指標
美學教育(62)
防災教育(6)
環境科學(199)
資訊科技(26)
推薦(24)
海洋教育(64)
科學攝影(326)
科學繪圖(44)
生命科學(597)
地球科學(321)
人類文化(141)
物理(42)
化學(10)
課綱指標
語文領域(9)
數學領域(4)
社會領域(130)
自然科學領域(895)
健康與體育領域(18)
綜合活動領域(12)
藝術領域(85)
科技領域(29)
生活領域(42)
環境議題(402)
性別平等議題(2)
人權議題(2)
海洋議題(85)
科技議題(44)
能源議題(9)
原住民族議題(41)
生命議題(14)
法治議題(5)
資訊議題(3)
安全議題(3)
防災議題(5)
生涯規劃議題(7)
多元文化議題(35)
戶外議題(28)
國際議題(10)
SDGS指標
SDG 2 消除飢餓(4)
SDG 3 健康與福祉(25)
SDG 4 優質教育(543)
SDG 5 性別平權(3)
SDG 6 淨水及衛生(3)
SDG 7 可負擔的潔淨能源(7)
SDG 8 合適的工作及經濟成長(8)
SDG 9 工業化、創新及基礎建設(3)
SDG 10 減少不平等(2)
SDG 11 永續城鄉(38)
SDG 12 責任消費及生產(19)
SDG 13 氣候行動(18)
SDG 14 保育海洋生態(122)
SDG 15 保育陸域生態(431)
SDG 16 和平、正義及健全制度(2)
SDG 17 多元夥伴關係(21)
查詢
搜尋結果 "
" ,共 114 筆資料:
排序方式:
新 → 舊
舊 → 新
昆蟲與蜘蛛
臺灣綠貓蛛捕食
臺灣綠貓蛛捕食椿象,一隻小螞蟻來搶食。臺灣綠貓蛛,為貓蛛科貓蛛屬的蜘蛛,體長約0.7-2.1公分,是徘徊性蜘蛛,不結網,喜待在開花植物葉面或葉背,伺機捕捉前來吸食花蜜或停歇的昆蟲。綠貓蛛是非常美的蜘蛛,臺灣中南部平地至低海拔山區最為常見,每年7-8月間到臺中大坑山區,幾乎都會看見牠們。臺中大坑一號步道拍攝昆蟲時,看見綠貓蛛正在捕食椿象,下方還有一隻小螞蟻也來搶食,真是難得的生態畫面。
昆蟲與蜘蛛
迷幻的落葉毯
深秋的中海拔森林裡,正在舉辦一場華麗的變葉舞會。駐足於緋寒櫻大樹下,留戀於色調飽滿的落葉地毯,偶然與一片特別美麗的落葉相遇。天蠶蛾科的銀目天蠶蛾,翅面上暖色調的花紋,鑲嵌著四枚銀白透窗,屬於中海拔冬季限定的大型蛾類。成蟲活躍的時間點,恰是許多闊葉樹種葉片變色、掉落的時期。這隻銀目天蠶蛾,停棲在枯黃程度不一的落葉堆上,畫面美得令人屏息。渾然天成的氣勢,究竟是多麼精緻的偽裝技巧!
昆蟲與蜘蛛
生命樂章
對於自然界大部分生物來說,傳宗接代是物種生存的首要目標,但對許多昆蟲而言,交配這件大事,卻暗藏著重重危機。這天,天氣晴朗陽光燦爛,樹枝上一對身體修長、外表優雅、披著寬大如羅紗般綠翅膀的寬腹螳螂,正共譜愛的樂章。倏地,雌螳螂不顧情義轉過臉來,泰然自若地啃食雄螳螂,丟了頭、胸部被截去的雄螳螂,仍然牢牢地纏在雌螳螂身上繁衍後代。被吃掉的雄螳螂犧牲自己的生命,成為後代的養分,出色地完成了自己的使命。大千世界有結束,才有開端;有死亡,才有新生。
昆蟲與蜘蛛
蚜獅
蚜獅(草蛉的幼蟲)是昆蟲界的違章建築師。牠們將捕食到的獵物殘骸,連同撿拾碎片一起放在身上作偽裝,所以走起路來像搖搖晃晃的垃圾堆,但這就是一種防身術。如果沒有這些偽裝,就很容易暴露身份,招受天敵的攻擊,就連螞蟻都來欺負牠們,最後的下場就是成為螞蟻的大餐!
昆蟲與蜘蛛
以小欺大
在動物的世界裡,弱肉強食、適者生存的戲碼不斷在上演。蜘蛛就是捕食昆蟲的翹楚,有些靠著結網等待獵物自己送上門,但也有蜘蛛靠著敏銳的動作伏擊獵捕。一旦捕獲獵物後,用毒腺分泌毒液制伏,簡單將獵物變成囊中物。獵捕對象的體型可能比蜘蛛大上好幾倍,是名符其實的以小欺大。
昆蟲與蜘蛛
來玩球吧
一隻毛垛兜跳蛛的微小若蛛,正銜著一粒蟲卵,頭胸部轉向鏡頭用單眼打量著,看起來有如叼著球望向主人,以眼神示意邀請主人陪牠一起戲玩的小狗。跳蛛視力優秀,不結網並仰賴視覺捕捉獵物。發達的前中眼會反射相機的閃燈,眼睛中明亮的部分是所謂的「眼神光」,投影出相機光源的形狀。
昆蟲與蜘蛛
第二次生日快樂
從破蛹而出開始,直到整隻成蟲脫離蛹,整個羽化過程耗時90分鐘。外號淑女蟲的小十三星瓢蟲,小巧又可愛,不但受到大小朋友的喜愛,還能去除小型害蟲。對有機農夫而言,是最棒的小幫手,減省害蟲防治成本的大功臣。少了農藥的噴灑,對環境和人類健康的貢獻不小啊!
昆蟲與蜘蛛
大澗黽若蟲與自己的漣漪
大澗黽若蟲在水面快速移動時,會留下漣漪,使用微距鏡頭配合外置閃光燈,在1/320秒的高速閃光同步下,凝住了還在擴散的漣漪。這是對物種本身、行為和移動方式的科學記錄。
昆蟲與蜘蛛
琉球長頸虎甲
在烏來信賢步道做生態觀察時,發現這隻「琉球長頸虎甲」正在產卵,身上獨特的光澤讓人 驚豔。一般虎甲產卵都是在地上挖坑,但此長頸虎甲並非在地上挖坑,疑似先咬開植物皮再自行產卵。長頸虎甲為樹棲,目前對幼蟲期的狀況還不太了解,加上牠們非常敏感,有幸能遇上產卵中,乖乖又不怎麼動的琉球長頸虎甲,真是幸運。
昆蟲與蜘蛛
蛻變:蟋螽
夜晚對於多數動物是休息時間,但對於一些生物正是開始活躍的時刻,也是一些生物進行蛻變的最佳時刻。蟋螽也不例外,蛻變期間較為脆弱,在黑夜中進行可以減少一些危險的發生。蛻變中體色較原先來的淡,為了讓體色透顯出來,藉由一盞光源來強化透明處。蛻變過程需要1到2小時左右,結束後就是一隻蟋蟀與螽斯的結合體,真是有意思!
昆蟲與蜘蛛
偽裝
蓬萊棘螽蟴的體色花紋、胸背部和後足脛節都有葉片狀的突起。白天時隱藏在苔蘚間,與環境融為一體,想要發現牠真是困難重重。即使知道牠會取食苔蘚,但在嘗試多次之後,還是無法在白天破解牠的偽裝,可說是當之無愧的偽裝大師。
昆蟲與蜘蛛
蠅的饗宴
一般人對雙翅目昆蟲的印象,是蚊蠅之類的害蟲,其實這群種類繁多的昆蟲,有各式各樣的食性,及相對應五花八門的口器構造。大琉璃食蟲虻擅長在空中追捕昆蟲,以尖利的口喙將消化液注入獵物體內,吸食分解後的體液;艷細蠅以舐吮式口器取食腐酵的落果;柄眼蠅則在姑婆芋葉面上舔食鳥類的排泄物。
昆蟲與蜘蛛
斷了腳也要在一起
微腳蠅為低海拔常見的昆蟲種類,腳上的跗節為白色,如穿白襪或戴著白手套般,令人印象深刻。交尾時雄蟲通常在上,以前腳跗節攀搭在雌蟲的肩上。但受傷的雄蟲,是否會放棄繁衍後代的神聖任務?不會的,就算斷了前腳,雄蟲依然會負起重任,努力地與雌蟲在一起。
昆蟲與蜘蛛
鐵漢的秘密
牠在飛行嗎?是也不是,若沒有與之周旋、跟拍數小時,也無法探得這鐵漢的秘密。孤傲的食蟲虻雄蟲遇見喜愛的佳人時,為討得佳人歡心,會收起平時獵殺獵物的兇狠模樣,為雌蟲跳一支舞。奮力且快速地拍著翅膀,其羽翼與身體的尾部會形成一條完美的弧線;胸部的腳收屈著,後腿也儘量的往後擺,以最完美姿態在佳人面前逡巡,跳出一生最美麗的舞步。
昆蟲與蜘蛛
捕食中的食蟲虻
食蟲虻是肉食性昆蟲,捕食時會利用其強有力的腳抱抓住獵物,再利用其銳利短喙刺穿獵物,注入含有毒性和蛋白水解酶唾液,再吮吸獵物的體液。透過照片紀錄來完整呈現食蟲虻捕食的細部過程。
昆蟲與蜘蛛
食蟲虻,牠是食蟲還是吸食蟲?
食蟲虻成蟲出現於春秋兩季,主要生活於低海拔、山區或公園,草叢、樹叢等環境均有牠的蹤跡。屬於肉食性昆蟲,有群聚現象,喜歡棲息於枝頭或葉梢,飛行技術高超。能瞬間起飛又迅速降落在枝頭上進食,是昆蟲世界的「黑幫殺手」。其喙短且強壯,用來刺穿獵物身體,並注入含有毒性和蛋白水解酶的唾液,使獵物內部麻痹,再透過長嘴吮吸體液,將獵物吸乾。成年食蟲虻並不挑食,抓得到的都會「吸食」殆盡,獵捕的昆蟲種類五花八門,甚至體型比牠大的昆蟲也慘遭毒手。活動模式易受溫度和天候影響,若溫度下降或即將變天,牠會變得敏感不易靠近。透過超微距鏡觀察,就會發現在「黑幫殺手」的外衣下,牠的肢體動作也有可愛逗趣的一面。
昆蟲與蜘蛛
青黑蠟蟬四態
青黑蠟蟬有四態:若蟲第1-3齡的體色為黑色,身上遍布白色斑點,到第4齡時,體色大部分轉變為橘紅色,足部仍維持黑白色。剛羽化為成蟲時,翅膀跟身體同樣為鮮豔的紅黑色,成熟時又轉變為青黑色,真是一隻奇妙多變的生物。由於早期缺乏對牠的研究,常把紅黑色翅的型態稱為紅翅蠟蟬;把藍黑翅的型態稱為藍翅蠟蟬,一種生物變成兩個物種。直到近幾年有較多的研究,終於確定不論紅翅或藍翅,都是同一種昆蟲,只因不同時態而造成顏色不同。一隻昆蟲的觀察,需要時間跟耐心來做紀錄,從若蟲到成蟲,需要經幾個月多次的拍照記錄才得以完成。核對圖鑑等參考資料時,如果發現有欠缺的情況,需要定點多次紀錄並觀察,將資料補足,才得以確認這隻昆蟲的生活史。
昆蟲與蜘蛛
生命的蛻變
廣翅蠟蟬選擇在黑夜中羽化,可減少不速之客的打擾。若蟲時期尾部長有看似棉絮狀的蠟質物,像孔雀開屏般,藉以欺敵避免被捕食,不仔細看會誤以為是被打落的小白花或是發霉的植物。白色軀殼羽化後,個體較羽化前大,體色也逐漸變深,要不是並列在一起,很難想像是同一個體。這是一種不需經過整型手術,也不需曬黑的不可思議蛻變。
昆蟲與蜘蛛
臺灣爺蟬羽化
臺灣爺蟬屬珍貴稀有的保育類物種,由於族群數量稀少,完整羽化紀錄並不常見。羽化依姿態的演替約略分為出土、定著、背裂、探頭、引體、翻正、抽身、展翅、晾翅與顯色等10個步驟,完成需要6至8小時。其中水藍色的成體,從對比強烈的黝黑蟬蛹蛻殼蹦出,尤令人感受到生命力的強韌。而翅膀與體色顯著的轉變,彷彿為離開地底飛向空中的嶄新生命,戲劇性地增添華麗的妝點。演化的強大與絕妙,在臺灣爺蟬的羽化過程中嶄露無遺。
昆蟲與蜘蛛
粗鉤春蜓羽化
人潮熙攘的高鐵站旁,水池裡的粗鉤春蜓趁著日暮悄悄羽化。對比下方黑色水蠆,新生身軀大的 不成比例。粗鉤喜歡在葉面羽化,與一般蜻蜓慣常在池壁或枝條的習性不同,少了重力幫助,翅膀與腹部展延全靠體內液壓撐起。微皺的翅膀末端呈迷人卻含蓄的桃紅,腹部延伸完成後會排除體液,接著展翅晾乾等候日出飛翔。人潮依舊,再平凡不過的日常,卻沒人發現粗鉤春蜓正經歷一場關鍵的轉變,彷彿毫無交集卻完全重疊的兩個世界,值得停下腳步佇足欣賞。
昆蟲與蜘蛛
第一頁
上一頁
1
2
3
4
5
6
下一頁
最後一頁
共114筆資料,第5/6頁
2022/09/21 更新
×
×
您想找什麼資訊?
×
查詢關鍵字
搜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