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中央內容區塊
國立自然科學博物館
Search
選單
:::
09:00 -17:00
網站導覽
諮詢信箱
會員登入
會員中心
我的收藏
會員登出
English
國立自然科學博物館
921地震教育園區
鳳凰谷鳥園生態園區
車籠埔斷層保存園區
墾丁天文台
全站搜尋
最新消息
參觀與服務
展覽與劇場
學習與推廣
研究典藏與出版
關於科博館
最新消息
最新消息
活動行事曆
新聞中心
影音中心
活動剪影
聯合推廣
參觀與服務
開放時間
票價資訊
交通與停車
入館與優惠
附屬空間
綜合服務中心
書店禮品
餐飲空間
文創商品
數位典藏與學習中心
自然科學藝術廊道
導覽及服務
無障礙服務
iCoBo APP
團體預約
常見問答
遺失物公告
展覽與劇場
當期展覽
展區資訊
樓層及設施
生命科學廳
人類文化廳
地球環境廳
科學中心
植物園
戶外庭園
劇場資訊
場次時間
劇場位置
太空劇場
立體劇場
影片回顧
巡迴展
申辦程序
項目列表
展覽回顧
學習與推廣
博物館教育
解說服務
演示教學
環境教育
動手做
幼兒科學園
自然學友之家
海洋保育教育中心
多功能科學教室
智慧樂學
活動報名與預約
學校服務
到校服務
補助偏鄉中小學
大專生實習
自然史教育館
科普傳播頻道
科博Say Hello
科博做伙講Podcast
科博揪咪秀Podcast
NSL自然科學現場
臺科秀
駐館藝術家
研值特搜隊
駐園科學家
線上博物館
線上導覽
科教影音
學習主題
最新學習資源
最新學習主題
主題導覽搜尋
研究典藏與出版
關於典藏
典藏政策
典藏數量
蒐藏經理
科博典藏網
精選典藏
科博典藏
線上蒐藏庫
出版品查詢
研究人員與著作
圖書館服務
藏書查詢
認識圖書館
最新消息
館際合作服務
閱覽規則
圖書借閱規則
電子期刊與資料庫
彭鏡毅博士紀念獎
關於科博館
使命與策略目標
現任館長
科博標識
組織與職掌
歷史與沿革
館史
歷任首長
大事紀
重大政策
行政服務
政府公開資訊
檔案應用專區
廉政園地
跨機關與國際合作
雙語詞彙
場地租借
加入我們
申辦恐龍卡
志工家族
加入會員
徵才訊息
訂閱電子報
資訊中心
資訊圖像
資訊開放
諮詢信箱
921地震教育園區
鳳凰谷鳥園生態園區
車籠埔斷層保存園區
墾丁天文台
活動行事曆
活動預約
線上購票
博學多文
志工家族
科博典藏
加入會員
場地租借
資訊圖像
您的瀏覽器不支援JavaScript功能,若網頁功能無法正常使用時,請開啟瀏覽器JavaScript狀態。
:::
首頁
學習與推廣
學習主題
主題導覽搜尋
喜歡
0
放大字級
預設字級
縮小字級
分享到Facebook
分享到Line
列印
:::
主題導覽搜尋
查詢關鍵字
查詢
主題指標
美學教育(52)
防災教育(6)
環境科學(179)
資訊科技(25)
海洋教育(54)
科學攝影(326)
科學繪圖(43)
生命科學(471)
地球科學(301)
人類文化(130)
物理(41)
化學(10)
課綱指標
語文領域(6)
數學領域(4)
社會領域(121)
自然科學領域(752)
健康與體育領域(17)
綜合活動領域(12)
藝術領域(74)
科技領域(27)
生活領域(29)
環境議題(292)
性別平等議題(1)
人權議題(2)
海洋議題(79)
科技議題(44)
能源議題(9)
原住民族議題(37)
生命議題(13)
法治議題(4)
資訊議題(3)
安全議題(3)
防災議題(5)
生涯規劃議題(7)
多元文化議題(31)
戶外議題(28)
國際議題(6)
SDGS指標
SDG 2 消除飢餓(4)
SDG 3 健康與福祉(23)
SDG 4 優質教育(510)
SDG 5 性別平權(2)
SDG 6 淨水及衛生(2)
SDG 7 可負擔的潔淨能源(7)
SDG 8 合適的工作及經濟成長(8)
SDG 9 工業化、創新及基礎建設(3)
SDG 10 減少不平等(1)
SDG 11 永續城鄉(28)
SDG 12 責任消費及生產(16)
SDG 13 氣候行動(16)
SDG 14 保育海洋生態(114)
SDG 15 保育陸域生態(312)
SDG 16 和平、正義及健全制度(2)
SDG 17 多元夥伴關係(14)
查詢
搜尋結果 "
" ,共 114 筆資料:
排序方式:
新 → 舊
舊 → 新
昆蟲與蜘蛛
平腹小蜂與椿象卵
平腹小蜂是卵寄生蜂,有時可以在大型椿象卵叢上發現牠們的身影。每隻雌蟲一生可產下約200顆卵。在攝氏25度的環境下,於寄生卵內從發育到羽化,約需20天,一個月就能產生許多新世代。農改場近年來以蓖麻蠶卵作為代用寄主,量產繁殖一種本土的平腹小蜂(Anastatus japonicus),應用於田間防治外來害蟲荔枝椿象,以降低荔枝椿象的數量,同時減少農藥使用,對環境更為友善。然而,大量釋放平腹小蜂是否可能會對其他非目標昆蟲造成影響?仍有待進一步追蹤觀察。
昆蟲與蜘蛛
木蝨與螞蟻的定情物-蜜露
木蝨的若蟲天生柔弱,對於某些天敵較無招架之力。木蝨在吸食植物汁液後,會從屁股排出具糖份的蜜露。被蜜露吸引的螞蟻,在獲取蜜露的同時,也會保護木蝨免於天敵的攻擊,二者因此相互受惠,此種關係稱為互利共生。本作品記錄木蝨分泌蜜露,以及螞蟻取食蜜露的畫面,藉以闡述自然界生態之多樣性。
昆蟲與蜘蛛
胎生的白尾紅蚜
一般我們印象中的昆蟲大多是卵生,然後經過數次蛻皮後變態為成蟲。白尾紅蚜雖然常見,生殖行為卻很不一樣,可以孤雌生殖,而且是胎生。照片為白尾紅蚜正在生小寶寶,整隻小紅蚜直接從媽媽肚子裡生出來,樣子跟成蟲沒有太大差別。
昆蟲與蜘蛛
蛋蛋的憂傷(平腹小蜂)
近年來有機農業日漸盛行,生物防治法就是採取非農藥自然防治法的一環,即利用害蟲的天敵來達到防治的目的。施放平腹小蜂被視為防治荔枝椿象的終極武器,其體長約3~4毫米,屬於寄生性天敵昆蟲。藉由平腹小蜂會寄生卵的特性,來抑制荔枝椿象的繁殖。圖為平腹小蜂正準備在黃斑椿象卵中產卵。
昆蟲與蜘蛛
睡美人(青條花蜂)
鞋斑無墊蜂體長約1.2公分,由於腹部有4-5條水青色的橫帶,因此俗稱青條花蜂。青條花蜂白天在花叢間快速地移動,訪花吸取花蜜,黃昏會集體在枝條上找床舖,並用其特化的大顎,緊緊咬住枝條或氣根,並把腳收起來睡覺。這些睡美人兒都是雄蜂,不會築巢,各處為家、雲遊四海。
昆蟲與蜘蛛
螞蟻的牧場
我們常將螞蟻比喻成牧場的主人,蚜蟲、角蟬等則是牠們飼養的乳牛。自然界中,每種生物都有其生存法則與抵禦天敵的方法,蚜蟲、角蟬與螞蟻形成共榮共利的共生關係。透過微距鏡頭的觀察,螞蟻會用觸鬚輕輕拍打蚜蟲和角蟬,蚜蟲和角蟬受到刺激會分泌蜜露供螞蟻食用。然而螞蟻可不是白吃白喝的,必須擔負起保衛的任務,對抗外來的侵略者並進行驅趕。
昆蟲與蜘蛛
拳打腳踢
鞋斑無墊蜂俗稱青條花蜂,雄蜂在傍晚時群聚在枝頭上休息,利用特化的大顎牢牢地將自己固定在枝頭上。秋日黃昏在綠島過山古道漫步,本來想在天黑前下山,不料途中巧遇這群青條花蜂,愈看愈有趣。枝幹長長一條,花蜂們卻硬要搶末端位置停棲。爭先恐後下,還大打出手、拳打腳踢,只為能有一夜好眠。
昆蟲與蜘蛛
生存法則
螞蟻是世界上數量最多的昆蟲,也是典型的真社會性昆蟲。在一般人的眼光中是多麼微不足道,但其實牠們有很多有趣的行為。工蟻平常除了要出去尋找食物外,還必須要維護巢內的清潔。若巢內有垃圾、屍體或病原感染的個體,可是會影響到整個族群的健康!照片中是黑棘山蟻的工蟻,正用大顎拖著比自己體型還要大的雄蟻屍體到巢外丟棄。看似殘忍的行為,卻是維護巢內衛生的日常工作。
昆蟲與蜘蛛
連夜搬家的臭巨山蟻
螞蟻是典型的真社會性昆蟲,整個族群以費洛蒙(化學氣味分子)作為主要溝通的方法。過去我們都認為,蟻后所分泌的費洛蒙能主導整巢工蟻的行為,但近年來科學家發現,幼蟲所分泌的費洛蒙才是主導整巢工蟻行為的主因。幼蟲在飢餓時能分泌費洛蒙吸引工蟻前來餵食;在脫皮時則能吸引工蟻前來協助;在環境不良時更可影響整個巢進行搬家的動作。畫面中的臭巨山蟻正連夜搬運幼蟲們到新家。
昆蟲與蜘蛛
食物鏈
蚜蟲和螞蟻有著共生的關係,蚜蟲分泌蜜露給螞蟻,而當有天敵侵擾時,螞蟻則負起保護蚜蟲的責任。圖中一隻食蚜蠅幼蟲正在捕食蚜蟲,螞蟻勢單力薄,只能束手無策地待在一旁。但食蚜蠅幼蟲絲毫沒有發現自己也身陷危機之中,最後難逃螳螂的魔掌。展現出自然界弱肉強食與奇妙的共生關係。
昆蟲與蜘蛛
捉迷藏
一隻螳螂若蟲在葉間穿梭,當牠停下來緊盯遠方時,有隻黃盾背椿悄悄躲藏在葉子下。掠食者(螳螂)與獵物(椿象)身處同一片葉子,一個正大步行走,一個則默默停棲,截然不同的氛圍形成有趣的對比。
昆蟲與蜘蛛
剖析殺手
去除六足的寬腹螳螂雌蟲消化道解剖圖。昆蟲消化道分為取入食物的前腸、消化食物的中腸和營養吸收代謝的後腸。不同種的昆蟲,其內部構造也有各種變化。肉食性的螳螂會將獵物咬碎並吞入,獵物有時體型大且無法隨時獲得食物,可藉由發達的前腸儲存攝入的大量食物。圖由左而右分別為細長的食道、球狀膨大的嗉囊、不發達的中後腸,腹部末端黃色成對的是卵巢、藍色管狀的生殖副腺和白色球狀的受精囊,周圍則是散落的肌肉及脂肪組織。
昆蟲與蜘蛛
好像少了兩隻?
黃斑椿象是平地常見的一種椿象,拍攝過程中,常發現有平腹小蜂(寄生蜂)在卵上寄生,就知道這一窩無法孵化了。白色卵鞘蓋上的黑色三角物體,是黃斑椿象若蟲自備的孵化破卵器,若蟲用此破卵器打開卵蓋,孵化後將它遺留在卵蓋邊,也有可能掉入卵殼內。照片中一共有12個卵,去掉2個孵化失敗的,共有10隻幼蟲。黃斑椿象雌蟲在產卵時,經常以12個卵為一組,至於為何如此?會是有趣的研究主題。
昆蟲與蜘蛛
生死之吻
此一吻,是生,既是死。對厲椿象來說是生,對毛蟲來說是死。臺灣厲椿象若蟲正在用其特化的口器,吸食某種蝶蛾類幼蟲的體液。厲椿象是肉食性的椿象,被視為益蟲。圖1的構圖,像極了西斯汀大教堂中,米開朗基羅所繪的創世紀──上帝賦予亞當生命的畫作,但相反的,這是一幅索命的景象。
昆蟲與蜘蛛
粗鉤春蜓羽化
人潮熙攘的高鐵站旁,水池裡的粗鉤春蜓趁著日暮悄悄羽化。對比下方黑色水蠆,新生身軀大的 不成比例。粗鉤喜歡在葉面羽化,與一般蜻蜓慣常在池壁或枝條的習性不同,少了重力幫助,翅膀與腹部展延全靠體內液壓撐起。微皺的翅膀末端呈迷人卻含蓄的桃紅,腹部延伸完成後會排除體液,接著展翅晾乾等候日出飛翔。人潮依舊,再平凡不過的日常,卻沒人發現粗鉤春蜓正經歷一場關鍵的轉變,彷彿毫無交集卻完全重疊的兩個世界,值得停下腳步佇足欣賞。
昆蟲與蜘蛛
臺灣爺蟬羽化
臺灣爺蟬屬珍貴稀有的保育類物種,由於族群數量稀少,完整羽化紀錄並不常見。羽化依姿態的演替約略分為出土、定著、背裂、探頭、引體、翻正、抽身、展翅、晾翅與顯色等10個步驟,完成需要6至8小時。其中水藍色的成體,從對比強烈的黝黑蟬蛹蛻殼蹦出,尤令人感受到生命力的強韌。而翅膀與體色顯著的轉變,彷彿為離開地底飛向空中的嶄新生命,戲劇性地增添華麗的妝點。演化的強大與絕妙,在臺灣爺蟬的羽化過程中嶄露無遺。
昆蟲與蜘蛛
生命的蛻變
廣翅蠟蟬選擇在黑夜中羽化,可減少不速之客的打擾。若蟲時期尾部長有看似棉絮狀的蠟質物,像孔雀開屏般,藉以欺敵避免被捕食,不仔細看會誤以為是被打落的小白花或是發霉的植物。白色軀殼羽化後,個體較羽化前大,體色也逐漸變深,要不是並列在一起,很難想像是同一個體。這是一種不需經過整型手術,也不需曬黑的不可思議蛻變。
昆蟲與蜘蛛
青黑蠟蟬四態
青黑蠟蟬有四態:若蟲第1-3齡的體色為黑色,身上遍布白色斑點,到第4齡時,體色大部分轉變為橘紅色,足部仍維持黑白色。剛羽化為成蟲時,翅膀跟身體同樣為鮮豔的紅黑色,成熟時又轉變為青黑色,真是一隻奇妙多變的生物。由於早期缺乏對牠的研究,常把紅黑色翅的型態稱為紅翅蠟蟬;把藍黑翅的型態稱為藍翅蠟蟬,一種生物變成兩個物種。直到近幾年有較多的研究,終於確定不論紅翅或藍翅,都是同一種昆蟲,只因不同時態而造成顏色不同。一隻昆蟲的觀察,需要時間跟耐心來做紀錄,從若蟲到成蟲,需要經幾個月多次的拍照記錄才得以完成。核對圖鑑等參考資料時,如果發現有欠缺的情況,需要定點多次紀錄並觀察,將資料補足,才得以確認這隻昆蟲的生活史。
昆蟲與蜘蛛
食蟲虻,牠是食蟲還是吸食蟲?
食蟲虻成蟲出現於春秋兩季,主要生活於低海拔、山區或公園,草叢、樹叢等環境均有牠的蹤跡。屬於肉食性昆蟲,有群聚現象,喜歡棲息於枝頭或葉梢,飛行技術高超。能瞬間起飛又迅速降落在枝頭上進食,是昆蟲世界的「黑幫殺手」。其喙短且強壯,用來刺穿獵物身體,並注入含有毒性和蛋白水解酶的唾液,使獵物內部麻痹,再透過長嘴吮吸體液,將獵物吸乾。成年食蟲虻並不挑食,抓得到的都會「吸食」殆盡,獵捕的昆蟲種類五花八門,甚至體型比牠大的昆蟲也慘遭毒手。活動模式易受溫度和天候影響,若溫度下降或即將變天,牠會變得敏感不易靠近。透過超微距鏡觀察,就會發現在「黑幫殺手」的外衣下,牠的肢體動作也有可愛逗趣的一面。
昆蟲與蜘蛛
捕食中的食蟲虻
食蟲虻是肉食性昆蟲,捕食時會利用其強有力的腳抱抓住獵物,再利用其銳利短喙刺穿獵物,注入含有毒性和蛋白水解酶唾液,再吮吸獵物的體液。透過照片紀錄來完整呈現食蟲虻捕食的細部過程。
昆蟲與蜘蛛
1
2
3
4
5
6
下一頁
最後一頁
共114筆資料,第1/6頁
2022/09/19 更新
您想找什麼資訊?
×
查詢關鍵字
搜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