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中央內容區塊
國立自然科學博物館
Search
選單
:::
09:00 -17:00
網站導覽
諮詢信箱
會員登入
會員中心
我的收藏
表單填寫記錄
會員登出
English
國立自然科學博物館
921地震教育園區
鳳凰谷鳥園生態園區
車籠埔斷層保存園區
墾丁天文台
全站搜尋
最新消息
參觀與服務
展覽與劇場
學習與推廣
研究典藏與出版
關於科博館
最新消息
最新消息
活動行事曆
新聞中心
影音中心
活動剪影
聯合推廣
參觀與服務
開放時間
票價資訊
交通與停車
入館與優惠
附屬空間
綜合服務中心
書店禮品
餐飲空間
文創商品
數位典藏與學習中心
自然科學藝術廊道
導覽及服務
無障礙服務
iCoBo APP
團體預約
常見問答
遺失物公告
展覽與劇場
當期展覽
展區資訊
樓層及設施
生命科學廳
人類文化廳
地球環境廳
科學中心
植物園
戶外庭園
劇場資訊
場次時間
劇場位置
太空劇場
立體劇場
影片回顧
巡迴展
申辦程序
項目列表
展覽回顧
學習與推廣
博物館教育
解說服務
演示教學
環境教育
動手做
幼兒科學園
自然學友之家
海洋保育教育中心
科宇宙悠遊學
多功能科學教室
智慧樂學
活動報名與預約
學校服務
到校服務
補助偏鄉中小學
大專生實習
自然史教育館
科普傳播頻道
科博揪咪秀Podcast
科博做伙講Podcast
科博Say Hello
NSL自然科學現場
臺科秀
駐館藝術家
研值特搜隊
駐園科學家
智慧探索體驗
線上學習資源
行動智慧學習
創新科技體驗
學習主題
最新學習資源
最新學習主題
主題導覽搜尋
研究典藏與出版
關於典藏
典藏政策
典藏數量
蒐藏經理
科博典藏網
出版品查詢
研究人員與著作
圖書館服務
藏書查詢
認識圖書館
最新消息
館際合作服務
閱覽規則
圖書借閱規則
電子期刊與資料庫
彭鏡毅博士紀念獎
關於科博館
使命與策略目標
現任館長
科博標識
組織與職掌
歷史與沿革
館史
歷任首長
大事紀
重大政策
行政服務
政府公開資訊
檔案應用專區
廉政園地
性別平等專區
跨機關與國際合作
雙語詞彙
場地租借
加入我們
申辦恐龍卡
志工家族
加入會員
徵才訊息
訂閱電子報
資訊中心
資訊圖像
資訊開放
諮詢信箱
921地震教育園區
鳳凰谷鳥園生態園區
車籠埔斷層保存園區
墾丁天文台
活動行事曆
活動預約
線上購票
博學多文
志工家族
科博典藏
加入會員
場地租借
資訊圖像
您的瀏覽器不支援JavaScript功能,若網頁功能無法正常使用時,請開啟瀏覽器JavaScript狀態。
:::
首頁
學習與推廣
學習主題
主題導覽搜尋
喜歡
0
放大字級
預設字級
縮小字級
分享到Facebook
分享到Line
列印
:::
主題導覽搜尋
查詢關鍵字
查詢
主題指標
美學教育(59)
防災教育(6)
環境科學(195)
資訊科技(26)
推薦(17)
海洋教育(63)
科學攝影(326)
科學繪圖(44)
生命科學(549)
地球科學(314)
人類文化(140)
物理(41)
化學(10)
課綱指標
語文領域(9)
數學領域(4)
社會領域(130)
自然科學領域(844)
健康與體育領域(17)
綜合活動領域(12)
藝術領域(81)
科技領域(28)
生活領域(39)
環境議題(356)
性別平等議題(2)
人權議題(2)
海洋議題(84)
科技議題(44)
能源議題(9)
原住民族議題(41)
生命議題(13)
法治議題(4)
資訊議題(3)
安全議題(3)
防災議題(5)
生涯規劃議題(7)
多元文化議題(35)
戶外議題(28)
國際議題(10)
SDGS指標
SDG 2 消除飢餓(4)
SDG 3 健康與福祉(23)
SDG 4 優質教育(536)
SDG 5 性別平權(3)
SDG 6 淨水及衛生(2)
SDG 7 可負擔的潔淨能源(7)
SDG 8 合適的工作及經濟成長(8)
SDG 9 工業化、創新及基礎建設(3)
SDG 10 減少不平等(2)
SDG 11 永續城鄉(36)
SDG 12 責任消費及生產(19)
SDG 13 氣候行動(18)
SDG 14 保育海洋生態(121)
SDG 15 保育陸域生態(385)
SDG 16 和平、正義及健全制度(2)
SDG 17 多元夥伴關係(19)
查詢
搜尋結果 "
" ,共 326 筆資料:
排序方式:
新 → 舊
舊 → 新
科學攝影
流
大氣中存在著各種尺度的渦旋和波動,大至上千公里的氣旋和反氣旋,小至如畫面中僅數公分大小的紊流。雖在周遭卻常被忽略,直到承載霧滴被頭燈照射,竟有點像天氣圖上風的流向。
天文與氣象
煙之狗
煙之形態變化萬千,捕捉其形態無需複雜工具,即使在家中也可享受拍攝的樂趣。只要預備一個密閉黑色紙箱,用意是減少箱內的空氣流動,隨後將拜拜的線香放入,製造煙霧即可拍攝。煙受到氣流影響,於空氣中緩緩流動,即可生成各式各樣的形態。此作品是從上千張照片中,精挑細選出最符合理想之成品,型態彷彿是主人摸著愛狗的頭,並向牠道聲:「好狗狗」。
物理與化學
人工魚礁的集魚效應
海洋中許多魚群,運動模式有如一個有機體,這是個體本能反應的共同展現;甚至可用相對簡單的數學模型模擬魚群運動。人工魚礁之所以可以聚集魚群,是因其結構改變當地原有的海流形成渦流,以揚起積沉於底部的營養物質,使浮游生物大量繁殖,並吸引高級消費者進駐,形成新的食物鏈。本作品攝於北臺灣幾處人造魚礁,豐富食物吸引黃雞魚群來覓食,成為本系列拍攝的主角。
水下與海洋
與大翅鯨母子一起懸浮的片刻
南太平洋東加王國的大翅鯨母子對與鯨群。每年7-10月間,大翅鯨群遠從南極洄游至溫暖水域進行交配、繁殖和哺育幼鯨。藉由水下影像紀錄,讓大家更了解海洋哺乳類動物的行為模式。
水下與海洋
大海中的七彩鑽石
鑽石魷魚是黑水攝影中最迷人的角色之一,閃爍發光的體色及觸手,在燈光的照耀下,就像一顆閃爍五顏六色的鑽石,相當吸引人。在水下想拍到牠美麗的形態,須耐心等候、屏氣凝神,深怕一個吐氣,牠就隨之快速消失在茫茫大海中。
水下與海洋
親民又可愛的粉紅小丑
2020年因海溫上升,全臺知名潛水勝地均發現珊瑚白化的情況,範圍廣闊且嚴重,連海葵也難逃白化的下場。即便如此,小丑魚依然在海葵裡鑽來鑽去,似乎不影響其間的共生關係。白化的海葵雖然是一種病癥,但具奇特的美感,對攝影者而言,堪稱是一種矛盾的心理。
水下與海洋
海龜吵架
小琉球海龜其實不太怕人,我常到海龜清潔站,觀察海龜間互動情形。小琉球的綠蠵龜很多,經常喜歡躺著讓魚清潔身上的附著生物。這塊礁石並不大,常擠滿海龜。由於空間不足,常見大海龜霸凌小海龜。海龜會以互咬的方式來驅逐其他海龜,圖左的小海龜想趕走大海龜,但大海龜不讓位,最後小海龜只好放棄選擇離開。
水下與海洋
有毒勿近
擬小環豹紋蛸又名豹紋章魚,因身上具有藍色圈狀花紋,又稱藍環章魚或藍圈章魚,以劇毒聞名於世。目前確認具毒性的物種棲息於澳洲海域,而臺灣海域物種毒性未知。一隻警戒中的個體,正顯現出其身上的藍圈花紋。
水下與海洋
海底艷麗獅子魚和牠滿天的食物
獅子魚有引人注目的條紋、華麗的顏色和誇張的鰭,被譽為「會游泳的蝴蝶」。獅子魚放射狀的背鰭和胸鰭具有毒性,若不幸被鰭條刺中,輕則腫痛,重則休克死亡。牠食量超大,且少有天敵,每日進食量,可達自身體重的90%,許多海洋魚類都是牠的獵物。
水下與海洋
想看世界
無斑刻齒雀鯛的卵。卵內胚胎經過數天發育成形,最先出現的是一對銀色的眼睛,似乎迫切地想觀看這個世界。
水下與海洋
隱身
擬態是大自然最令人讚嘆的生物現象之一,而珊瑚礁中的蝦蟹類是其中的佼佼者。扁異蟹隨著棲息的珊瑚,逐漸發展出幾乎與珊瑚融為一體的外觀質感。觀察美麗的珊瑚時,極難發現牠的存在,更讓我們對生物界的千變萬化感到驚奇。
水下與海洋
帝王蝦共生
帝王蝦是一種共生蝦,經常出現在海蛞蝓等大型無脊椎動物身上,像搭便車一般。對帝王蝦而言,和海蛞蝓等大型動物共生具有保護作用;海蛞蝓身上的黏液和食物碎屑是帝王蝦的食物來源。但是對海蛞蝓而言,帝王蝦似乎只是一個可有可無的共生夥伴。
水下與海洋
海中生物行為(1.父愛 2.海中俏皮鬼臉 3.掠食)
三張照片均拍攝水中生物行為。圖1:海馬生產,母海馬透過產卵管將卵產在雄海馬腹中的育兒囊中,經過2到3周的懷卵期,再由雄海馬孵出小海馬。連續6天凌晨12時集合,1時潛水,在即將生產的海馬爸爸旁等候,直到清晨5點太陽出來,終於捕捉到海馬爸爸孵出小海馬的瞬間。圖2:頭足類的捕食瞬間,拍攝章魚游泳,記錄牠捕食的剎那。圖3:海蝶螺是浮游性貝類,夜潛時觀察得特別清楚,泳姿優雅,彷彿一雙擺動的美麗翅膀。
水下與海洋
海扁蟲享用海鞘大餐
海鞘雖成天黏在底質上不動,其實牠是脊索動物門的動物。以過濾浮游生物和有機碎屑維生。海扁蟲攝食海鞘,伸出分枝狀的口咽,分泌消化酵素原地分解獵物的組織,再將之攝入體內,並可將獵物的毒素累積在自身體內,作為防禦天敵的化學武器。
水下與海洋
百鬼夜行
每日地球上演的最大生物遷徙,是海洋中大量生物在夜間從數百公尺深海上升至淺層,在黎明前又沉降回深處的活動。數以億萬計的浮游生物、生物幼體、加上以這些微小生物為食的生物,上演了一場遊行盛宴。我們在夜間跳入太平洋海面,找尋稀有的深海怪物,如同夏天夜間出現的妖精大遊行「百鬼夜行」般目不暇給。我們拍攝到棲息於深海毛毯章魚(印太水孔鞘),此為臺灣首見的深海活體章魚紀錄,空靈的眼神彷彿深夜的妖精一般,快速滑過,留下被震懾的我們。
水下與海洋
暗夜舞者
貝氏偽角扁蟲,被篝火的亮光吸引,在海中翩翩起舞。其鮮豔的體色,容易被海底背景隱蔽,較難觀察,因此透過黑水攝影的方式,凸顯其美麗的一面。
水下與海洋
捕夢網
夜間漆黑的海中,各類幼魚經常會伴隨著水母共生出現,透過宿主的有毒觸手與自身透明體色來躲避掠食者。這張照片就像小魚躲在一張捕夢網中,深夜時能夠保護自己驅逐厄運,不讓噩夢侵襲。幼魚為日本櫛鯧,幼體常與藻類一起在海水表層漂流,成體後棲息於100公尺以下的水域。
水下與海洋
太平洋花火
黑夜的海水團中,常可見到琳瑯滿目的水母。漂浮在水層中間,找尋水母最趨近同心圓的角度按下快門。水母本身是膠狀透明體,考驗攝影者的打光技巧,在確保主體不過曝的前提下,仍須兼顧邊緣透明的輪廓。透明生物實屬高難度的攝影對象。
水下與海洋
水下的母愛
許多雌性海洋生物是偉大的母親。從產卵,即竭盡所能地照料;不僅是逐顆清潔卵,或是搧動水流提供每一顆卵新鮮氧氣,均是希望能順利孵化後代。章魚媽媽從產卵到孵化寶寶期間均不進食。當寶寶們破卵而出時,也是章魚媽媽生命的盡頭。生命的結束,是另一群新生命的開始。
水下與海洋
Tangled
飄在水層中的水母與躲在水母傘下的小魚。小魚纏著水母不放,藉此躲避危險。到底是水母纏著小魚還是小魚纏著水母呢?
水下與海洋
第一頁
上一頁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下一頁
最後一頁
共326筆資料,第15/17頁
2022/09/21 更新
×
×
您想找什麼資訊?
×
查詢關鍵字
搜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