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中央內容區塊
國立自然科學博物館
Search
選單
:::
09:00 -17:00
網站導覽
諮詢信箱
會員登入
會員中心
我的收藏
表單填寫記錄
會員登出
English
國立自然科學博物館
921地震教育園區
鳳凰谷鳥園生態園區
車籠埔斷層保存園區
墾丁天文台
全站搜尋
最新消息
參觀與服務
展覽與劇場
學習與推廣
研究典藏與出版
關於科博館
最新消息
最新消息
活動行事曆
新聞中心
影音中心
活動剪影
聯合推廣
參觀與服務
開放時間
票價資訊
交通與停車
入館與優惠
附屬空間
綜合服務中心
書店禮品
餐飲空間
文創商品
數位典藏與學習中心
自然科學藝術廊道
導覽及服務
無障礙服務
iCoBo APP
團體預約
常見問答
遺失物公告
展覽與劇場
當期展覽
展區資訊
樓層及設施
生命科學廳
人類文化廳
地球環境廳
科學中心
植物園
戶外庭園
劇場資訊
場次時間
劇場位置
太空劇場
立體劇場
影片回顧
巡迴展
申辦程序
項目列表
展覽回顧
學習與推廣
博物館教育
解說服務
演示教學
環境教育
動手做
幼兒科學園
自然學友之家
海洋保育教育中心
科宇宙悠遊學
多功能科學教室
智慧樂學
活動報名與預約
學校服務
到校服務
補助偏鄉中小學
大專生實習
自然史教育館
科普傳播頻道
科博揪咪秀Podcast
科博做伙講Podcast
科博Say Hello
NSL自然科學現場
臺科秀
駐館藝術家
研值特搜隊
駐園科學家
智慧探索體驗
線上學習資源
行動智慧學習
創新科技體驗
學習主題
最新學習資源
最新學習主題
主題導覽搜尋
研究典藏與出版
關於典藏
典藏政策
典藏數量
蒐藏經理
科博典藏網
出版品查詢
研究人員與著作
圖書館服務
藏書查詢
認識圖書館
最新消息
館際合作服務
閱覽規則
圖書借閱規則
電子期刊與資料庫
彭鏡毅博士紀念獎
關於科博館
使命與策略目標
現任館長
科博標識
組織與職掌
歷史與沿革
館史
歷任首長
大事紀
重大政策
行政服務
政府公開資訊
檔案應用專區
廉政園地
性別平等專區
跨機關與國際合作
雙語詞彙
場地租借
加入我們
申辦恐龍卡
志工家族
加入會員
徵才訊息
訂閱電子報
資訊中心
資訊圖像
資訊開放
諮詢信箱
921地震教育園區
鳳凰谷鳥園生態園區
車籠埔斷層保存園區
墾丁天文台
活動行事曆
活動預約
線上購票
博學多文
志工家族
科博典藏
加入會員
場地租借
資訊圖像
您的瀏覽器不支援JavaScript功能,若網頁功能無法正常使用時,請開啟瀏覽器JavaScript狀態。
:::
首頁
學習與推廣
學習主題
主題導覽搜尋
喜歡
0
放大字級
預設字級
縮小字級
分享到Facebook
分享到Line
列印
:::
主題導覽搜尋
查詢關鍵字
查詢
主題指標
美學教育(59)
防災教育(6)
環境科學(195)
資訊科技(26)
推薦(17)
海洋教育(63)
科學攝影(326)
科學繪圖(44)
生命科學(549)
地球科學(314)
人類文化(140)
物理(41)
化學(10)
課綱指標
語文領域(9)
數學領域(4)
社會領域(130)
自然科學領域(844)
健康與體育領域(17)
綜合活動領域(12)
藝術領域(81)
科技領域(28)
生活領域(39)
環境議題(356)
性別平等議題(2)
人權議題(2)
海洋議題(84)
科技議題(44)
能源議題(9)
原住民族議題(41)
生命議題(13)
法治議題(4)
資訊議題(3)
安全議題(3)
防災議題(5)
生涯規劃議題(7)
多元文化議題(35)
戶外議題(28)
國際議題(10)
SDGS指標
SDG 2 消除飢餓(4)
SDG 3 健康與福祉(23)
SDG 4 優質教育(536)
SDG 5 性別平權(3)
SDG 6 淨水及衛生(2)
SDG 7 可負擔的潔淨能源(7)
SDG 8 合適的工作及經濟成長(8)
SDG 9 工業化、創新及基礎建設(3)
SDG 10 減少不平等(2)
SDG 11 永續城鄉(36)
SDG 12 責任消費及生產(19)
SDG 13 氣候行動(18)
SDG 14 保育海洋生態(121)
SDG 15 保育陸域生態(385)
SDG 16 和平、正義及健全制度(2)
SDG 17 多元夥伴關係(19)
查詢
搜尋結果 "
" ,共 326 筆資料:
排序方式:
新 → 舊
舊 → 新
科學攝影
琉球長頸虎甲
在烏來信賢步道做生態觀察時,發現這隻「琉球長頸虎甲」正在產卵,身上獨特的光澤讓人 驚豔。一般虎甲產卵都是在地上挖坑,但此長頸虎甲並非在地上挖坑,疑似先咬開植物皮再自行產卵。長頸虎甲為樹棲,目前對幼蟲期的狀況還不太了解,加上牠們非常敏感,有幸能遇上產卵中,乖乖又不怎麼動的琉球長頸虎甲,真是幸運。
昆蟲與蜘蛛
第二次生日快樂
從破蛹而出開始,直到整隻成蟲脫離蛹,整個羽化過程耗時90分鐘。外號淑女蟲的小十三星瓢蟲,小巧又可愛,不但受到大小朋友的喜愛,還能去除小型害蟲。對有機農夫而言,是最棒的小幫手,減省害蟲防治成本的大功臣。少了農藥的噴灑,對環境和人類健康的貢獻不小啊!
昆蟲與蜘蛛
大澗黽若蟲與自己的漣漪
大澗黽若蟲在水面快速移動時,會留下漣漪,使用微距鏡頭配合外置閃光燈,在1/320秒的高速閃光同步下,凝住了還在擴散的漣漪。這是對物種本身、行為和移動方式的科學記錄。
昆蟲與蜘蛛
來玩球吧
一隻毛垛兜跳蛛的微小若蛛,正銜著一粒蟲卵,頭胸部轉向鏡頭用單眼打量著,看起來有如叼著球望向主人,以眼神示意邀請主人陪牠一起戲玩的小狗。跳蛛視力優秀,不結網並仰賴視覺捕捉獵物。發達的前中眼會反射相機的閃燈,眼睛中明亮的部分是所謂的「眼神光」,投影出相機光源的形狀。
昆蟲與蜘蛛
以小欺大
在動物的世界裡,弱肉強食、適者生存的戲碼不斷在上演。蜘蛛就是捕食昆蟲的翹楚,有些靠著結網等待獵物自己送上門,但也有蜘蛛靠著敏銳的動作伏擊獵捕。一旦捕獲獵物後,用毒腺分泌毒液制伏,簡單將獵物變成囊中物。獵捕對象的體型可能比蜘蛛大上好幾倍,是名符其實的以小欺大。
昆蟲與蜘蛛
蚜獅
蚜獅(草蛉的幼蟲)是昆蟲界的違章建築師。牠們將捕食到的獵物殘骸,連同撿拾碎片一起放在身上作偽裝,所以走起路來像搖搖晃晃的垃圾堆,但這就是一種防身術。如果沒有這些偽裝,就很容易暴露身份,招受天敵的攻擊,就連螞蟻都來欺負牠們,最後的下場就是成為螞蟻的大餐!
昆蟲與蜘蛛
挑釁
京都鴨川畔正上演黑鳶和烏鴉之間的對決。小嘴烏鴉不斷驚擾停棲在枝頭和廣告看板上的黑鳶,試圖將黑鳶驅離食物豐富的溪床。適應都市環境的黑鳶及烏鴉,以人們所留下的食物及垃圾為食,兩者的食性和棲地相當而形成競爭,在鴨川畔不時可看見兩者相互追逐。此照片展現出烏鴉與黑鳶在都市環境中的相互關係,並且捕捉到一隻烏鴉試圖直接衝向黑鳶的精彩瞬間。
動物的拼圖
森林攝影師
猴,靈長之族,每觀其狀,如照鏡中人類,思人之往昔與性情。大概也是觀猴察人情之思慮,我開始了拍猴之路,1年時間,20幾次來到牠們的聚居地,跟蹤拍攝,記錄喜怒哀樂,用鏡頭見證興衰榮辱,一代代小猴子的出生成長,猴王王位之爭的殘酷與悲壯。拍猴是猴,既為猴,便有猴子的天性。好動活潑,愛模仿,在樹梢之間輕盈靈動,如森林裡的精靈。拍猴不是猴,繪其似人之狀。牠們對相機世界的好奇給我歡樂,母子相依的溫情給我感動,地位食物之爭給我思考。一年的拍攝,累積的是猴子的故事,豐厚的是我的心靈。
動物的拼圖
蝸居
在大地回春的季節裡,露珠還沾在灌木叢嬌嫩的葉子上,正值上午9時許,陽光透過樹葉,照在了一隻可愛的小蝸牛上。光陰之間,小蝸牛正在慢慢地尋找著自己的美味。捲曲的葉子,圓圓的蝸牛,亮閃閃的露珠,完美地呈現了大自然之美。
動物的拼圖
神經脈絡
神經脈絡就像現今社會的人際網絡,密集且繁複。誰接著誰,誰又牽著誰;誰右手拉著東,誰又左手勾著西。本作品利用神經細胞染色,突顯出社會中個體與個體間繁雜的人際交往關係,人與人或許無關係卻又有關係,環環相扣,牽一髮而動全身。
動物的拼圖
纖毛蟲與高鐵來比快
顯微鏡下的微生物,經常有出人意外的動態和行為。若把一隻纖毛蟲放大成高鐵車頭規格,牠的時速會是多少呢? 顯微鏡下,這隻纖毛蟲不斷地舞蹈似迴旋。駐足藻上,有如花式芭蕾單腳旋轉後,蓄力火箭般地高速發射出去。若以牠的身長和高鐵車頭等比換算,會是多快啊?
微觀的世界
透明的蝌蚪
某些蝌蚪在發育的過程中,腹面會呈現透明狀態,此時牠的內臟清晰可見,可以看到腸道微弱的蠕動、心臟撲通撲通地跳動著。透過相機就可以看到身體內部運作的畫面,令人對生命感動!剛好在小犬練習二胡時,樂音與心臟的跳動合而為一,緊密的契合成有趣的畫面(拍攝日期就是小犬的生日,真是太巧合了)。
動物的拼圖
指尖乾坤
指紋是刑案現場用來比對可疑犯嫌的重要個人特徵之一,它會遺留在犯罪工具或犯嫌侵入處等位置,藉由增顯出物品表面的指紋,可以供犯罪偵查使用。
物理與化學
生命樂章
對於自然界大部分生物來說,傳宗接代是物種生存的首要目標,但對許多昆蟲而言,交配這件大事,卻暗藏著重重危機。這天,天氣晴朗陽光燦爛,樹枝上一對身體修長、外表優雅、披著寬大如羅紗般綠翅膀的寬腹螳螂,正共譜愛的樂章。倏地,雌螳螂不顧情義轉過臉來,泰然自若地啃食雄螳螂,丟了頭、胸部被截去的雄螳螂,仍然牢牢地纏在雌螳螂身上繁衍後代。被吃掉的雄螳螂犧牲自己的生命,成為後代的養分,出色地完成了自己的使命。大千世界有結束,才有開端;有死亡,才有新生。
昆蟲與蜘蛛
海面上的御風者:風帆水母
隨風漂流的風帆水母,分類上屬於刺絲胞動物門水螅蟲綱。有時因為牠們無法控制走向,而受風吹擱淺在海岸。從上方俯看漂浮於海平面的水母,深藍的體色與周圍海水形成了保護色,同時具防曬的效果。風帆水母倘佯於海中,像是一枚濃縮的海洋。
水下與海洋
心
誰說心臟只能是紅色的?老鼠心臟組織切片經染色液染色後,不但絢麗多彩,讓人更清楚地辨識各種組織。可以觀察到橫紋肌的紋理、血管中由內到外的黑色彈性纖維、紅色平滑肌以及黃色的膠原蛋白。此外,黏蛋白的藍綠色、類纖維蛋白強烈的紅色,也相當醒目!
微觀的世界
河海相映
遠古的時代,人們已認出銀河、見過雲海,將大自然的鬼斧神工視為神話,直至近代科技發展才漸漸揭開它們的面紗。我們身處的太陽系只是廣闊銀河系的一小部分,在星際塵埃遮蔽的區域,依然有著數以千億計的恆星在閃爍。雲海則由地上雲霧水氣聚集而成,由上往下俯瞰,呈現如大海般起伏流動的景觀。站在合歡山主峰仰望銀河、俯視雲海,看似距離相近的兩片海,其實相隔著以光年計算的距離,永遠只能遠遠相映著。
天文與氣象
海蝕銀河
天上難以計數顆的星辰,在人類眼中或許只是小小的亮點,但神秘奧妙的宇宙,卻存在相當久遠,是現代科技熱衷探索的對象。浩瀚的大海,同樣隱藏著許多尚未人知的故事。漆黑的夜晚,面對被海水侵蝕的海蝕溝,懷著謹慎與尊敬之心,戰戰兢兢地踏出每一步。海洋的深沉、宇宙的廣闊,無一不令人好奇嚮往與遐思,希望有一天,人類能更了解宇宙萬千,同時保有尊崇敬佩的心。
天文與氣象
夜觀石梯
由安山礫石組成的石梯坪,含有鐵質的夾層,氧化後色澤呈現紅褐。白天看它白 紅相間,且受海水侵蝕的單面山。黑夜寧靜之時,更能靜靜體會大自然的奧妙。少了白天遊客的喧鬧,耳邊只剩下強勁的海風與海浪拍打岩石譜出的交響樂,震懾動魄。陣風吹來,都帶著海水的濕鹹。在沒有一絲光害的夜晚觀看,抬頭仰望無垠的星空,是在都市生活的人們所看不到的燦爛,更叫人無法忘卻花東的自然之美。
天文與氣象
國際太空站凌月
離地面400公里的軌道高度,讓史上最大的人造天體,只剩下人眼分辨力極限的大小。原以為會忽略它,卻在飛越過地球與月球之間發現,原來還是那麼大!從地面目視的視角,看見該天象的範圍只有幾公里寬,通常須橫越幾個縣市才能看見;若要看清枝微末節,請使用口徑大的望遠鏡。對天文觀測來說,口徑一直是王道。國際太空站為了維持軌道高度,必須以每1.5小時環繞地球一周的高速飛行。忙了大半天,最終的決戰時刻只有僅僅0.5秒。
天文與氣象
第一頁
上一頁
1
2
3
4
5
6
7
8
9
10
下一頁
最後一頁
共326筆資料,第4/17頁
2022/09/21 更新
×
×
您想找什麼資訊?
×
查詢關鍵字
搜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