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運儀象臺選展品
水運儀象台是北宋科學家蘇頌為皇帝所設計的。蘇頌利用水車的原理,以水為動力,做成近似今天鐘錶一樣的裝置,用來報時,又用齒輪牽動天球儀與天象觀測儀,來校正時間。水運儀象台總共有三層:中間是渾象,就是天球儀。上面是渾儀,就是天象觀測儀,(要上二樓才看得到)。正面最底層的就是報時木閣。總共有五層:最上面一層開了三個小門,每逢奇數鐘點,紅色的木偶便會搖鈴。偶數鐘點,則換紫色的木人敲鐘。而每隔十五分鐘,中間的綠色木人便會擊鼓。木閣的第二層是二十四小時的報時系統,每一整點都會用不同的木人舉牌顯示當時的時間。第三層是報時刻的裝置,也就是每隔十五分鐘便會有木人輪流舉牌站在門內。第四層和第五層則是晚上報時用的。第四層的木人於日落到日出之間,共敲鐘三十八次。第五層的木人,則配合第四層的鐘聲,執牌顯示夜晚的時間。
國立自然科學博物館所展示之水運儀象台是依據蘇頌所撰「新儀象法要」的文獻內容研究復原而成,為世界第一座功能完備之原尺寸木樣模型。原件依北宋時期蘇頌和韓公廉等人所設計製作的。
『水運儀象台』的『水運』二個字指的是它利用水做為動力來運轉整座天文觀測設備。中國的天文學家及觀天者認為「天是不停運行的」,也就是大自然是不停地運息。因此,一種很穩定且有規律可配合地球自轉的跟蹤裝置,就用水來當做運轉的力量。
『水運儀象台』的『儀』字指的是渾儀。中國人向來崇尚「天人合一」,是一個熱愛大自然的民族,對於大自然進行了解的方式首先就是觀看天象,而利用座標技術、觀測技術的觀測工具皆統稱為「儀」。
『水運儀象台』的『象』字指的是渾象。蘇頌在設計水運儀象台之前就已經設計了「渾象」。渾象外面的球體形狀為星圖,模擬星空的運行,而人們則坐在渾象裡面進行星象觀測。
現代天文台的基本配備需有觀測、模擬星象及計時的功能。因此,水運儀象台可稱得上是現代天文台的鼻祖。
蘇頌的水運儀象台可以說是一座自動化的天文台,全部結構可以分成三層,上層是渾儀,中層是渾象,下層則是計時系統與動力系統,它利用水力來帶動報時系統、渾儀及渾象這三樣東西,使它們能均勻轉動。
報時系統並且設計利用人偶來敲擊出不同的音響,可以定時報出時間,而且還用舉牌的木人來顯示時刻。
本片是國立自然科學博物館於2023年為鎮館重寶展品【水運儀象臺】重新製作之雙語(中、英)導覽解說節目,影片分成5個單元。較原先1995年的版本補充了較多復原水運儀象臺的研究過程與圖稿記錄,並對其設計目的、功能、構造與運作原理有較系統性的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