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中央內容區塊
國立自然科學博物館
Search
選單
:::
09:00 -17:00
網站導覽
諮詢信箱
會員登入
會員中心
我的收藏
會員登出
English
國立自然科學博物館
921地震教育園區
鳳凰谷鳥園生態園區
車籠埔斷層保存園區
墾丁天文台
全站搜尋
最新消息
參觀與服務
展覽與劇場
學習與推廣
研究典藏與出版
關於科博館
最新消息
最新消息
活動行事曆
新聞中心
影音中心
活動剪影
聯合推廣
參觀與服務
開放時間
票價資訊
交通與停車
入館與優惠
附屬空間
綜合服務中心
書店禮品
餐飲空間
文創商品
數位典藏與學習中心
自然科學藝術廊道
導覽及服務
無障礙服務
iCoBo APP
團體預約
常見問答
遺失物公告
展覽與劇場
當期展覽
展區資訊
樓層及設施
生命科學廳
人類文化廳
地球環境廳
科學中心
植物園
戶外庭園
劇場資訊
場次時間
劇場位置
太空劇場
立體劇場
影片回顧
巡迴展
申辦程序
項目列表
展覽回顧
學習與推廣
博物館教育
解說服務
演示教學
環境教育
動手做
幼兒科學園
自然學友之家
海洋保育教育中心
多功能科學教室
智慧樂學
活動報名與預約
學校服務
到校服務
補助偏鄉中小學
大專生實習
自然史教育館
科普傳播頻道
科博Say Hello
科博做伙講Podcast
科博揪咪秀Podcast
NSL自然科學現場
臺科秀
駐館藝術家
研值特搜隊
駐園科學家
線上博物館
線上導覽
科教影音
學習主題
最新學習資源
最新學習主題
主題導覽搜尋
研究典藏與出版
關於典藏
典藏政策
典藏數量
蒐藏經理
科博典藏網
精選典藏
科博典藏
線上蒐藏庫
出版品查詢
研究人員與著作
圖書館服務
藏書查詢
認識圖書館
最新消息
館際合作服務
閱覽規則
圖書借閱規則
電子期刊與資料庫
彭鏡毅博士紀念獎
關於科博館
使命與策略目標
現任館長
科博標識
組織與職掌
歷史與沿革
館史
歷任首長
大事紀
重大政策
行政服務
政府公開資訊
檔案應用專區
廉政園地
跨機關與國際合作
雙語詞彙
場地租借
加入我們
申辦恐龍卡
志工家族
加入會員
徵才訊息
訂閱電子報
資訊中心
資訊圖像
資訊開放
諮詢信箱
921地震教育園區
鳳凰谷鳥園生態園區
車籠埔斷層保存園區
墾丁天文台
活動行事曆
活動預約
線上購票
博學多文
志工家族
科博典藏
加入會員
場地租借
資訊圖像
您的瀏覽器不支援JavaScript功能,若網頁功能無法正常使用時,請開啟瀏覽器JavaScript狀態。
:::
首頁
學習與推廣
學習主題
主題導覽搜尋
喜歡
0
放大字級
預設字級
縮小字級
分享到Facebook
分享到Line
列印
:::
主題導覽搜尋
查詢關鍵字
查詢
主題指標
美學教育(54)
防災教育(6)
環境科學(179)
資訊科技(25)
海洋教育(54)
科學攝影(326)
科學繪圖(43)
生命科學(473)
地球科學(301)
人類文化(130)
物理(41)
化學(10)
課綱指標
語文領域(6)
數學領域(4)
社會領域(121)
自然科學領域(754)
健康與體育領域(17)
綜合活動領域(12)
藝術領域(75)
科技領域(27)
生活領域(29)
環境議題(292)
性別平等議題(1)
人權議題(2)
海洋議題(79)
科技議題(44)
能源議題(9)
原住民族議題(37)
生命議題(13)
法治議題(4)
資訊議題(3)
安全議題(3)
防災議題(5)
生涯規劃議題(7)
多元文化議題(31)
戶外議題(28)
國際議題(6)
SDGS指標
SDG 2 消除飢餓(4)
SDG 3 健康與福祉(23)
SDG 4 優質教育(512)
SDG 5 性別平權(2)
SDG 6 淨水及衛生(2)
SDG 7 可負擔的潔淨能源(7)
SDG 8 合適的工作及經濟成長(8)
SDG 9 工業化、創新及基礎建設(3)
SDG 10 減少不平等(1)
SDG 11 永續城鄉(28)
SDG 12 責任消費及生產(16)
SDG 13 氣候行動(16)
SDG 14 保育海洋生態(114)
SDG 15 保育陸域生態(314)
SDG 16 和平、正義及健全制度(2)
SDG 17 多元夥伴關係(15)
查詢
搜尋結果 "
" ,共 61 筆資料:
排序方式:
新 → 舊
舊 → 新
水下與海洋
海花
海中的花,其實是珊瑚蟲。圖1是花環肉質軟珊瑚群體上的珊瑚蟲,伸出長長的柱部,期望能捕捉到更多的食物。圖2是表孔珊瑚群體上的珊瑚蟲,綠色的共肉部分配上紅色的珊瑚蟲觸手,像極了開在草原上的紅花。圖3是擬珊瑚海葵個體上的突起,圓盤上的突起能改變水流的速度與方向,讓食物更容易被攔截。當食物顆粒碰到突起時,擬珊瑚海葵會立刻把口盤捲起來,然後分泌黏液把食物黏住,慢慢往口部運送。
水下與海洋
勾勾纏的離別鈎
筐蛇尾屬於棘皮動物門蛇尾綱蜍蛇尾目的筐蛇尾科。牠們的腕足不同於一般的蛇尾類,具有極為複雜的樹枝狀分枝。在水中擺動時猶如蛇髮女妖的頭髮般,難以看清其體盤。在海中若嘗試用手將腕足撥開,末端分枝就會斷落並牢牢鈎在手套上。這種牢牢鈎取的棘刺感與細微構造,正是捕捉食物的本領。借助掃描式電子顯微鏡的拍攝,可以清楚地看出,這些奪命小鉤鉤在腕足上的細密排列,以及鉤鉤本身的精美構造。
水下與海洋
海膽的菊花:頂系
海膽的頂系肩負著海膽生殖、排遺與運動等重要的生理功能。正型海膽的頂系,如同一朵美麗的五瓣花,隨著種類不同,具有各種不同的顏色與形狀。其中,環刺棘海膽的肛門更形成「肛乳突」的圓球形構造,在海中吸引水中攝影者的目光。而歪型海膽類大脆心形海膽的肛門,則離開體殼頂部的頂系,在身體側後方形成造型奇特的開口。
水下與海洋
海鞘中的住客
在海底,許多動物會依靠彼此而共同生活。仔細觀察海鞘的內部空間,往往可發現有共生的小蝦,隱藏在像叢林一樣的結構中。
水下與海洋
香蕉藻民宿的房客:肯果柱狀海天牛
這種海蛞蝓於2007年在蜥蜴島被發現,為了表彰長期贊助蜥蜴島研究站的 Ken Coles 先生,命名為「肯果柱狀海天牛」。其生態行為特殊,會在香蕉藻表面用齒舌鑽洞,然後進入藻類組織中,刮取吸食藻類細胞液,並將葉綠體原封不動地貯存在背上長條狀的露鰓中,像帶著太陽能行動電源,靠葉綠體行光合作用的能量生活。繁殖時,將卵團以逆時鐘螺旋形產在藻類組織壁上。卵於藻內孵化,藻體崩解後,浮游性幼蟲就被釋放出來。這類海蛞蝓高度依賴香蕉藻生存和繁殖。
水下與海洋
海草上的翡翠寶石
翡翠蜑螺的食衣住行都和海草緊密相連。翠綠且點綴白斑的殼色,在海草床中是良好的保護色。海草的葉片除了提供隱蔽性良好的立體棲息空間,也提供充足的食物來源。其利用齒突上大而銳利的側齒,穿刺刮破海草的纖維表皮吸取汁液。檢視海草葉片,會看到翡翠蜑螺產下的半圓形果凍狀卵塊,半透明卵塊裡有一顆顆的卵。當卵發育至披面幼蟲期後,會突破卵鞘進行浮游生活,直到著苗在下一片海草葉,重新開始新的生活。
水下與海洋
沙丁魚風暴
潛水夫以自由潛水的方式,潛入遮天蔽日的沙丁魚中,打開一扇天窗。作品彷彿開啟一幅穿越時空的視窗,人類回到生命演化之初的海洋深處,正與海洋生物們悠游嬉戲,寄託了攝影師期盼人類與自然萬物在地球圈和諧共融的美好願景。
水下與海洋
海面上的御風者:風帆水母
隨風漂流的風帆水母,分類上屬於刺絲胞動物門水螅蟲綱。有時因為牠們無法控制走向,而受風吹擱淺在海岸。從上方俯看漂浮於海平面的水母,深藍的體色與周圍海水形成了保護色,同時具防曬的效果。風帆水母倘佯於海中,像是一枚濃縮的海洋。
水下與海洋
裸躄魚幼魚防禦性嘔吐
裸躄魚為一種底棲、會用胸鰭行走的魚,體色常擬態海藻或海綿。兩眼之間有一凸起的釣餌,可吸引獵物靠近,然後出其不意跳起吞食獵物。行為科學家發現有些幼鳥在受到危險壓力時,會進行防禦性嘔吐,將胃中或消化的食物對敵人吐出,藉以嚇退敵人。這隻裸躄魚的幼魚在壓力下,也將胃中的食物嘔吐出來,藉此防禦自己的安全。嘔吐物為跳蝦,由此得知裸躄魚幼魚時期的食物選擇。
水下與海洋
黑暗勢力:線紋鰻鯰
黃昏時分,在海裡遇到一群看似黑壓壓的鰻鯰幼魚,在海藻間覓食。線紋鰻鯰除了有集體群聚的特性外,身上所暗藏的劇毒,讓牠們有如一團黑暗勢力,有恃無恐地到處覓食。
水下與海洋
海百合之愛
巨翅美羽枝在分類上屬於棘皮動物門、海百合綱,俗名「海羊齒」。在海中呈暗褐色,唯有在燈光或陽光下才可還原其鮮豔的紅色。巨翅美羽枝在臺灣分佈於恆春半島、蘭嶼、綠島和小琉球等海域,喜歡棲息在海流經過的石珊瑚和岩石表面。第一次被海百合吸引是在海裡驚見一株酷似愛心的個體(如圖1),彷彿在提醒著大家要好好愛護這片海洋。每次潛水,牠們總是以不同的姿態迎接我,像是水中奔放的花朵,盡情地綻放。
水下與海洋
天生絕配
雖然海葵有會分泌毒液的有刺觸手,但因小丑魚身體表面會分泌特別的黏液,使海葵觸手的刺絲胞不會被觸發,遂成為保護小丑魚不受天敵攻擊的守護神。居住在海葵間的小丑魚,除了會趕走海葵的掠食者,也可能會誘引掠食性魚類前來攻擊,而成為宿主海葵的食物,回家讓海葵免費享用。小丑魚也會移除海葵身上的寄生蟲、壞死組織與清潔宿主身上的碎屑。海葵與小丑魚的互利共生模式,無疑是海裡的天生絕配。
水下與海洋
深海勾魂使者:倫氏鉤腕魷
鉤腕魷是一群較小型的魷魚類,白天時會棲息在數百公尺的深海,晚上則會搭著湧升流到淺海來捕食獵物。身上具有一些深海中層動物的特徵:巨大的眼睛、透明的身體、四散分布的發光器與腕足上特化為鉤狀的吸盤環!互補色處理的方式,可以更清楚地看出身上的色素胞與發光器的分布位置。
水下與海洋
海底的路殺
章魚是自然界的偽裝和脫逃大師。常見章魚快速變色隱匿於背景之中,或擠身於狹窄的洞穴隙縫裡,然這樣的偽裝和脫逃方式,在一望無際的沙地上卻無用武之地!由於章魚的挖洞鑽沙能力不怎麼好,住在沙地的不同種類章魚,不約而同地發展出特殊的躲藏方式:趕快貼平在沙上(以為)你看不到,看起來就像是被輪胎壓過的動物屍體,讓我不禁想起了陸上常見的「路殺」。
水下與海洋
飛魚獵食
東北角每年6~7月就會有飛魚來產卵,潛水就有機會遇到成群的小飛魚。剛好遇到在水面獵食的小飛魚。前面是浮游生物,讓觀者以為是兩隻小飛魚交疊,其實是小飛魚和牠自己的反射倒影。
水下與海洋
夜裡的強襲
軟絲(萊氏擬烏賊)是東北角常見的生物。夜裡變化多端的顏色非常漂亮,碰巧遇見了一隻正在獵食的軟絲,捕捉到突然衝向獵物,咬著鳚魚的精彩一瞬間。
水下與海洋
在泡泡床裡
小丑魚幼期,只要看到外面有威脅,就會躲入奶嘴海葵裡。剛好捕捉到牠一進一出,只露出顆頭的可愛模樣。
水下與海洋
透明骨骼染色標本
透明骨骼染色標本,是解剖學教學和科研工作中常用的標本形式之一。它可以在保持外形完整的情況下,顯示其內部的骨骼結構。透明標本是利用藥品或物理的方法將骨骼處理後,使其折射係數與透明劑的折射係數相接近,使全身的肉變透明,從而顯現出經過染色的骨骼的形態。透明骨骼染色的方法,主要用於難以解剖的較小材料和胚胎。
水下與海洋
海藻中的小精靈Little Green Gulper
海蛞蝓居住的地方相當多元,但總不離其食物來源,哪邊有吃的就哪邊去。這種直接住在香蕉藻裡的肯果柱狀海天牛,鑽進香蕉藻裡,吸食細胞液、收集在藻壁的葉綠體,並儲存在自己身上,用來產生能量,所以身體也呈現綠色。在觀察海底的時候,多注意藻類生長的地方就會發現很多驚喜。
水下與海洋
蝌蚪的透明身體:直視內臟
兩生類經常是科學研究的實驗對象,有些蝌蚪不需要解剖就可以看清楚內臟運作。透明的腹部可直觀心臟跳動、腸子蠕動、鰓的活動等,十分有趣。
水下與海洋
1
2
3
4
下一頁
最後一頁
共61筆資料,第1/4頁
2022/09/19 更新
您想找什麼資訊?
×
查詢關鍵字
搜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