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中央內容區塊
國立自然科學博物館
Search
選單
:::
09:00 -17:00
網站導覽
諮詢信箱
會員登入
會員中心
我的收藏
表單填寫記錄
會員登出
English
國立自然科學博物館
921地震教育園區
鳳凰谷鳥園生態園區
車籠埔斷層保存園區
墾丁天文台
全站搜尋
最新消息
參觀與服務
展覽與劇場
學習與推廣
研究典藏與出版
關於科博館
最新消息
最新消息
活動行事曆
新聞中心
影音中心
活動剪影
聯合推廣
參觀與服務
開放時間
票價資訊
交通與停車
入館與優惠
附屬空間
綜合服務中心
書店禮品
餐飲空間
文創商品
數位典藏與學習中心
自然科學藝術廊道
導覽及服務
無障礙服務
iCoBo APP
團體預約
常見問答
遺失物公告
展覽與劇場
當期展覽
展區資訊
樓層及設施
生命科學廳
人類文化廳
地球環境廳
科學中心
植物園
戶外庭園
劇場資訊
場次時間
劇場位置
太空劇場
必可飛劇場
影片回顧
巡迴展
申辦程序
項目列表
展覽回顧
學習與推廣
博物館教育
解說服務
演示教學
環境教育
動手做
幼兒科學園
自然學友之家
海洋保育教育中心
科宇宙悠遊學
多功能科學教室
活動報名與預約
學校服務
到校服務
補助偏鄉中小學
大專生實習
自然史教育館
科普傳播頻道
科博揪咪秀Podcast
科博做伙講Podcast
科博Say Hello
NSL自然科學現場
臺科秀
駐館藝術家
研值特搜隊
駐園科學家
智慧探索體驗
線上學習資源
行動智慧學習
創新科技體驗
學習主題
最新學習資源
最新學習主題
主題導覽搜尋
研究典藏與出版
關於典藏
典藏政策
典藏數量
蒐藏經理
科博典藏網
出版品查詢
研究人員與著作
圖書館服務
藏書查詢
認識圖書館
最新消息
館際合作服務
閱覽規則
圖書借閱規則
電子期刊與資料庫
彭鏡毅博士紀念獎
關於科博館
使命與策略目標
現任館長
科博標識
組織與職掌
歷史與沿革
館史
歷任首長
大事紀
重大政策
行政服務
政府公開資訊
檔案應用專區
廉政園地
跨機關與國際合作
雙語詞彙
場地租借
加入我們
申辦恐龍卡
志工家族
加入會員
徵才訊息
訂閱電子報
資訊中心
資訊圖像
資訊開放
性別平等專區
諮詢信箱
國立自然科學博物館
921地震教育園區
鳳凰谷鳥園生態園區
車籠埔斷層保存園區
墾丁天文台
活動行事曆
活動預約
線上購票
博學多文
志工家族
科博典藏
加入會員
場地租借
資訊圖像
您的瀏覽器不支援JavaScript功能,若網頁功能無法正常使用時,請開啟瀏覽器JavaScript狀態。
:::
首頁
學習與推廣
學習主題
主題導覽搜尋
喜歡
0
放大字級
預設字級
縮小字級
分享到Facebook
分享到Line
列印
:::
主題導覽搜尋
查詢關鍵字
查詢
主題指標
美學教育(5)
科學攝影(325)
生命科學(5)
地球科學(5)
物理(5)
化學(5)
課綱指標
自然科學領域(5)
綜合活動領域(1)
藝術領域(4)
環境議題(1)
海洋議題(1)
科技議題(1)
SDGS指標
SDG 4 優質教育(2)
SDG 13 氣候行動(1)
SDG 14 保育海洋生態(4)
SDG 15 保育陸域生態(4)
查詢
搜尋結果 "
科學攝影
" ,共 326 筆資料:
排序方式:
新 → 舊
舊 → 新
尿遁
「五色鳥」為臺灣普遍留鳥,分布區從平地至2500公尺,每年的4-8月,選擇適合的樹木或枯木啄洞築巢,繁衍下一代。「蟬」專門靠吸食樹液維生,當吸進大量樹汁後,身體會變得笨重,遇到緊急情況時,會本能地將體液排出體外,減輕體重以利逃跑。本組照片記錄五色鳥親鳥,正準備衝入樹洞育雛,剛好有兩隻蟬在樹洞附近活動,目睹五色鳥朝自己方向衝過來,情急之下立即排液減輕體重,以利逃脫。
動物的拼圖
天造乎人為乎
梅雨季開始,吳郭魚也進入了繁殖期。為了順利繁衍下一代,雄魚會用嘴巴把河底的砂石,仔細地叼開,最後「挖」出一個剛好只能容納牠自己和另條母魚的凹洞;雌魚進入後產了卵,就在這裡把卵含在口中孵化下一代。在乾旱缺水的情況下,整個魚塭遍布一個一個凹洞,蔚為奇觀。
動物的拼圖
繽紛自然牙。秋收(圖ㄧ)/夏夜(圖二)/冬藏(圖三)
光線經過三稜鏡後,因不同色光折射產生虹光,如同彩虹形成的原理。將自然牙製作成1.0-0.3mm厚度切片後,透過雙重偏光攝影原理,捕捉自然牙的牙釉質晶格,在光線穿透後產生色散的虹光影像。圖1為後牙臼齒切片;圖2為光入射角度較低時產生如星空般的折射;圖3是影像軟體負片效果,強調牙本質和牙釉質不同之層次結構,以及光學性質。
微觀的世界
最佳拍檔:螞蟻與蚜蟲
蚜蟲就像螞蟻圈養的小乳牛,透過蜜露建立起共生關係。蚜蟲吸取植物汁液後,排泄物含有豐富糖類,稱為「蜜露」,是搭起兩物種間友誼橋樑的關鍵。螞蟻會用頭上觸角輕輕拍打蚜蟲的腹部,刺激蚜蟲從肛門排出「蜜露」。嗜甜如命的螞蟻怎能抵擋如此美食誘惑!當天敵獵食蚜蟲時,螞蟻會適時挺身而出擊退天敵,確保蚜蟲之安全。 自然界中跨物種進行結盟,彼此各取所需,螞蟻與蚜蟲可稱為「最佳拍檔」。
昆蟲與蜘蛛
華麗的影像殘留
這張雲眼斑螳螂影像,是和父親花了一段時間實驗出來的。主要利用相機慢快門和手電筒補光,透過手電筒的照射,移動相機,雲眼斑螳螂的翅膀,形成如彩虹般的色彩和線條,相機往左移將它的殘影從右至左拖曳,進而留下螳螂翅膀顏色的殘影。
昆蟲與蜘蛛
20200621日環食
2020年6月21日14:48,月球走入地球與太陽之間,三者成一直線,由本影延伸出的圓錐狀偽本影,剛巧落在地球上,投影在視網膜上形成小黑點,眾所矚目的日環食在臺灣雲嘉開始上演。隨著月球遮蔽太陽的食分越來越大,太陽越來越細,直至16:13,月球的剪影完全進入太陽裡,藕斷絲連的貝里珠漸進成為「上帝的指環」(食甚)。精彩的環食過程持續不到一分鐘,令人屏息,目不轉睛!貝里珠為太陽光被月球表面凹凸不平的地形阻擋所造成的,若將食甚前後的貝里珠的連續過程疊合排列,可模擬出月球表面之山峰。什麼!你錯過了這次日環食!?下次195年後請準時。圖1日環食連續過程;圖2食甚與貝里珠;圖3日環食月表山峰。
天文與氣象
影子遊戲
2020年6月21日,日環蝕在臺灣的最佳觀測區域在雲嘉一帶。許多人引頸期盼,記錄月球遮住太陽的瞬間,一睹這上帝的指環。我則是記錄整個過程,從初虧至日環蝕,最後復圓。選擇廟宇加入畫面,一方面記錄這是臺灣觀測的地理位置資訊,一方面同框科學現象與民間信仰。我們已經理解這是天體運行的現象,把「天狗食月」當成民間故事,但是對科學的了解,反而讓我們更加謙卑認識宇宙的偉大和不可思議。當天全民共賞太陽的影子遊戲,便是科學教育落實的最美畫面。
天文與氣象
天空調色盤
天空調色盤位於天蠍座的心臟地帶,是個特殊的星雲複合體,有著帶有氫離子alpha譜線的紅色星雲,且帶有藍色的反射星雲,更還帶有黃棕色的塵埃。每當天上的獵人奔向西邊時,那如璀燦寶石般的調色盤,將緩緩升起,用長時間曝光記錄,更顯出七彩繽紛,若使用紅外波段觀察,發現許多恆星被它的美貌遮住。
天文與氣象
星夜之夢
在海拔3000多公尺的合歡山,望向夜空中無垠的星星,多麼期盼能將此美景留駐於腦海。當晚幸運地找到心目中的完美畫面,英仙座流星雨極大期的隔日,捕捉到一顆漂亮的火流星。若仔細觀察,還能發現流星顏色的變化。背景的銀河有各種炫彩的發射星雲,增添幾分夜空美感。
天文與氣象
日全食與日冕
日全食期間可觀測到的天文奇景特別多,其中以日冕的觀測為代表,不僅美麗又極富科學性。內層日冕的亮度約與滿月相當,外層日冕的亮度卻只有內層日冕的千分之一,因此日冕觀測的奧義就在於超高的亮度動態範圍,利用高動態範圍進行日冕影像記錄,即為最佳解決方案!此影像經高動態範圍處理後,可清楚觀察到日冕的結構,包含極區冕羽與細長的冕流,右下方還有太陽的日珥,此外,可見當時被地球微弱反光所照射的月球表面。
天文與氣象
銀河下的屹立攝影者
海拔3300公尺的合歡山上,白天涼爽但入夜後(特別是深夜),刺骨寒風使體感溫度可降至0度左右。平行銀河升起和反射板交集,像是投射的星空電影院,以全景拍攝記錄銀河恆星。觀測方位東南方,逐日由東往西位移1度,每時則以15度的角度移動,造成弧度位移,致使銀河較前日提早4分鐘升起。
天文與氣象
掠過台中市的 NEOWISE彗星
NEOWISE(C / 2020 F3)彗星具有接近拋物線軌道的逆行長週期。2020年3月27日首度被NASA的廣域紅外線巡天探測衛星(WISE)發現,7月初通過近日點後亮度激增的NEOWISE彗星橫空出世,成為北半球自1997年的海爾-博普彗星後,迄今可觀測到最亮的彗星,吸引觀星者追逐。根據預報,NEOWISE 彗星於7月22~23日離??地球最近,距離僅 1.03 億公里,這次沒看到要等6千年後了。一般拍攝均以彗星本體為主,若能搭配城市特有地景,畫面將更加豐富。
天文與氣象
仲夏夜之舞
?冽寒冷的高山,卻有著熱鬧非凡的一夜。強烈熱帶低壓從恆春的臺灣海峽登陸,遙遠的天空響起轟隆的雷聲,頻閃的電光逐漸蓋過滿天的星空。頂著寒風登上最高峰的三角點,望向西南,巨大的雷雨胞夾雜著濃厚雲霧形成雲海,加上來自底層的光害,形成美麗的琉璃光,搭配西落的夏季銀河,這是此生難忘的仲夏夜。
天文與氣象
彗星移動軌跡
C/2020 F3(NEOWISE)在2020年7月左右達到肉眼可見星等,在7月上旬清晨的東方或下旬黃昏的西方,於低空中可發現她的蹤跡。本照片攝於7月12日清晨,藉由間隔3分鐘連續5張照片疊合後,可觀察到彗星隨著地球自轉冉冉升起的畫面;伴隨太陽晨曦的雲彩和寶二水庫的湖光山色,宇宙之美令人讚嘆。
天文與氣象
彗星和雷雨胞
C / 2020 F3 NEOWISE彗星在2020年7月以0.3AU的距離通過近日點,預報亮度將達到1等,是眾多彗星中唯一最如預期,也是最值得期待的大彗星。北半球於7月進入最佳觀測期,國境之南的車城鄉後灣,是全臺遠離市區,光害較少,最適合拍攝的沿海地區,原本想拍攝到NEOWISE彗星親吻海面的畫面,雖事與願違,卻也感謝老天爺的厚愛,讓我捕捉到雷雨胞伴隨NEOWISE彗星,同時出現在海面上的美麗畫面。
天文與氣象
淘浪
每年8月後進入攝影者所稱的雲海季。冷鋒來襲前後或天氣急劇變化時,容易生成雲海。在雨過天晴之際或隔日,出現雲海的機率極高。上山乘浪而來,踏浪而去,故我稱之淘浪。
天文與氣象
流
大氣中存在著各種尺度的渦旋和波動,大至上千公里的氣旋和反氣旋,小至如畫面中僅數公分大小的紊流。雖在周遭卻常被忽略,直到承載霧滴被頭燈照射,竟有點像天氣圖上風的流向。
天文與氣象
煙之狗
煙之形態變化萬千,捕捉其形態無需複雜工具,即使在家中也可享受拍攝的樂趣。只要預備一個密閉黑色紙箱,用意是減少箱內的空氣流動,隨後將拜拜的線香放入,製造煙霧即可拍攝。煙受到氣流影響,於空氣中緩緩流動,即可生成各式各樣的形態。此作品是從上千張照片中,精挑細選出最符合理想之成品,型態彷彿是主人摸著愛狗的頭,並向牠道聲:「好狗狗」。
物理與化學
人工魚礁的集魚效應
海洋中許多魚群,運動模式有如一個有機體,這是個體本能反應的共同展現;甚至可用相對簡單的數學模型模擬魚群運動。人工魚礁之所以可以聚集魚群,是因其結構改變當地原有的海流形成渦流,以揚起積沉於底部的營養物質,使浮游生物大量繁殖,並吸引高級消費者進駐,形成新的食物鏈。本作品攝於北臺灣幾處人造魚礁,豐富食物吸引黃雞魚群來覓食,成為本系列拍攝的主角。
水下與海洋
與大翅鯨母子一起懸浮的片刻
南太平洋東加王國的大翅鯨母子對與鯨群。每年7-10月間,大翅鯨群遠從南極洄游至溫暖水域進行交配、繁殖和哺育幼鯨。藉由水下影像紀錄,讓大家更了解海洋哺乳類動物的行為模式。
水下與海洋
第一頁
上一頁
1
2
3
4
5
6
7
8
9
10
下一頁
最後一頁
共326筆資料,第3/17頁
2022/09/21 更新
×
×
您想找什麼資訊?
×
查詢關鍵字
搜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