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中央內容區塊
國立自然科學博物館
Search
選單
:::
09:00 -17:00
網站導覽
諮詢信箱
會員登入
會員中心
我的收藏
表單填寫記錄
會員登出
English
國立自然科學博物館
921地震教育園區
鳳凰谷鳥園生態園區
車籠埔斷層保存園區
墾丁天文台
全站搜尋
最新消息
參觀與服務
展覽與劇場
學習與推廣
研究典藏與出版
關於科博館
最新消息
最新消息
活動行事曆
新聞中心
影音中心
活動剪影
聯合推廣
參觀與服務
開放時間
票價資訊
交通與停車
入館與優惠
附屬空間
綜合服務中心
書店禮品
餐飲空間
文創商品
數位典藏與學習中心
自然科學藝術廊道
導覽及服務
無障礙服務
iCoBo APP
團體預約
常見問答
遺失物公告
展覽與劇場
當期展覽
展區資訊
樓層及設施
生命科學廳
人類文化廳
地球環境廳
科學中心
植物園
戶外庭園
劇場資訊
場次時間
劇場位置
太空劇場
立體劇場
影片回顧
巡迴展
申辦程序
項目列表
展覽回顧
學習與推廣
博物館教育
解說服務
演示教學
環境教育
動手做
幼兒科學園
自然學友之家
海洋保育教育中心
科宇宙悠遊學
多功能科學教室
智慧樂學
活動報名與預約
學校服務
到校服務
補助偏鄉中小學
大專生實習
自然史教育館
科普傳播頻道
科博揪咪秀Podcast
科博做伙講Podcast
科博Say Hello
NSL自然科學現場
臺科秀
駐館藝術家
研值特搜隊
駐園科學家
智慧探索體驗
線上學習資源
行動智慧學習
創新科技體驗
學習主題
最新學習資源
最新學習主題
主題導覽搜尋
研究典藏與出版
關於典藏
典藏政策
典藏數量
蒐藏經理
科博典藏網
出版品查詢
研究人員與著作
圖書館服務
藏書查詢
認識圖書館
最新消息
館際合作服務
閱覽規則
圖書借閱規則
電子期刊與資料庫
彭鏡毅博士紀念獎
關於科博館
使命與策略目標
現任館長
科博標識
組織與職掌
歷史與沿革
館史
歷任首長
大事紀
重大政策
行政服務
政府公開資訊
檔案應用專區
廉政園地
性別平等專區
跨機關與國際合作
雙語詞彙
場地租借
加入我們
申辦恐龍卡
志工家族
加入會員
徵才訊息
訂閱電子報
資訊中心
資訊圖像
資訊開放
諮詢信箱
921地震教育園區
鳳凰谷鳥園生態園區
車籠埔斷層保存園區
墾丁天文台
活動行事曆
活動預約
線上購票
博學多文
志工家族
科博典藏
加入會員
場地租借
資訊圖像
您的瀏覽器不支援JavaScript功能,若網頁功能無法正常使用時,請開啟瀏覽器JavaScript狀態。
:::
首頁
學習與推廣
學習主題
主題導覽搜尋
喜歡
0
放大字級
預設字級
縮小字級
分享到Facebook
分享到Line
列印
:::
主題導覽搜尋
查詢關鍵字
查詢
主題指標
美學教育(59)
防災教育(6)
環境科學(195)
資訊科技(26)
推薦(17)
海洋教育(63)
科學攝影(326)
科學繪圖(44)
生命科學(549)
地球科學(314)
人類文化(140)
物理(41)
化學(10)
課綱指標
語文領域(9)
數學領域(4)
社會領域(130)
自然科學領域(844)
健康與體育領域(17)
綜合活動領域(12)
藝術領域(81)
科技領域(28)
生活領域(39)
環境議題(356)
性別平等議題(2)
人權議題(2)
海洋議題(84)
科技議題(44)
能源議題(9)
原住民族議題(41)
生命議題(13)
法治議題(4)
資訊議題(3)
安全議題(3)
防災議題(5)
生涯規劃議題(7)
多元文化議題(35)
戶外議題(28)
國際議題(10)
SDGS指標
SDG 2 消除飢餓(4)
SDG 3 健康與福祉(23)
SDG 4 優質教育(536)
SDG 5 性別平權(3)
SDG 6 淨水及衛生(2)
SDG 7 可負擔的潔淨能源(7)
SDG 8 合適的工作及經濟成長(8)
SDG 9 工業化、創新及基礎建設(3)
SDG 10 減少不平等(2)
SDG 11 永續城鄉(36)
SDG 12 責任消費及生產(19)
SDG 13 氣候行動(18)
SDG 14 保育海洋生態(121)
SDG 15 保育陸域生態(385)
SDG 16 和平、正義及健全制度(2)
SDG 17 多元夥伴關係(19)
查詢
搜尋結果 "
" ,共 114 筆資料:
排序方式:
新 → 舊
舊 → 新
昆蟲與蜘蛛
渴望飛翔
蝴蝶的翅膀是飛行的構造,翅膀上的鱗片是由毛特化而成,緊密排列如屋瓦,除了顯現出各種美麗的色彩外,還有吸熱、發香、抗蜘蛛網的功用。表面有蠟質加上鱗片本身的奈米結構,更具有防水的效果。在寒冷的一月,雖然太陽已升起,但清晨的山谷裡溫度低、水氣重,臺灣紋白蝶身上滿是露珠。如果不是身著「與生俱來」的雨衣,如何能有效防潑水呢? 留下遠方些許的亮光,與蝴蝶身上晶瑩剔透的露珠作為對比,表達等待黎明、期待再次飛翔的渴望。
昆蟲與蜘蛛
翹鬍子
顆粒短肛竹節蟲,捲捲的手像翹鬍子般,可愛極了。為什麼會翹鬍子呢? 竹節蟲遇到天敵或被捉住時,為了生存會有自割求生的行為(自斷附肢)。竹節蟲的若蟲具有再生能力,從斷裂基部長出小圈圈狀的小腳組織(俗稱蚊香腳),經過數次脫皮恢復正常。成蟲的竹節蟲因為不再脫皮,斷腳也就長不出來了。
昆蟲與蜘蛛
絹蛺蝶幼蟲孵化十連拍
絹蛺蝶初產下的卵,外觀半透明,造型有如一粒果凍,然而直徑只有1.2-1.4公釐。借助微距攝影器材,得以洞悉這微小構造,在孵化前後一系列細微變化。新鮮的卵經過5-8天後,頂端顏色逐漸轉深,裡頭的幼蟲發育已臻完備。當發育成熟的幼蟲甦醒,即開始以環狀轉圈的方式啃咬卵殼,直到咬出一道弧形缺口,身軀便如掀開蓋子般,將卵殼頂部撐起,奮力爬離卵殼。孵化過程費時約25-50分鐘。
昆蟲與蜘蛛
阿里山紋翅暮蟬:羽化
臺灣特有種「阿里山紋翅暮蟬」,半翅目蟬科暮蟬屬,分布於阿里山海拔約2000-2500公尺山地,喜棲息於鬱閉度較高人造柳杉林。午間來到林間,聆聽著蟬鳴鳥叫,享受「蟬噪林逾靜,鳥鳴山更幽」的情懷。午後天際傳來陣陣悶雷,雷陣雨是否會阻擾牠們的羽化過程?所幸,雷雨來的快、去也快,夕陽西下烏雲散,天際間露出些許暖陽,順利觀察到羽化過程。從尋找適合羽化地點、抓緊枝條、破殼、探頭、出殼、到伸展晾翅,璀璨的生命蛻變就此完成。持續於山林大鳴大放,不斷繁衍。
昆蟲與蜘蛛
姬蜂產卵
姬蜂很常見,但產卵的畫面倒是第一次遇見!首先利用敏感的觸角偵測樹幹裡生物,找出鑽食木頭的甲蟲幼蟲,再用細長的產卵管鑽透堅固的木材,直通幼蟲體內產卵。姬蜂的產卵管非常堅硬且有彈性,基部可控制角度和方向,讓牠可以輕鬆鑽透堅韌的木材纖維。幼蟲孵化後便開始行寄生生活,這項本能實在是嘆為觀止,生態世界果然奇妙無比!
昆蟲與蜘蛛
椿の和菓子
「荔枝椿象」是臺灣近年新進的外來種害蟲,嚴重危害荔枝、龍眼等無患子科植物。卵初產時淡綠色,漸轉為灰褐色,近孵化時呈紫紅色,一般14顆卵。雖然不會主動攻擊人類,但受到驚擾時會分泌臭液,若不慎觸碰臭液,輕則造成皮膚灼燒感,嚴重甚至引發潰爛,噴到眼睛更可能造成失明。
昆蟲與蜘蛛
美麗沫蟬
沫蟬屬於昆蟲綱半翅目沫蟬科,是一群有趣的昆蟲,種類也多,雖然也叫蟬,但牠們不會鳴叫,也比蟬小得多。牠們全為植食性,取食草本和木本植物。外觀看上去像是某人吐出的口水泡沫,所以又稱泡泡蟲。其實是若蟲腹部末端會分泌泡沫把自己隱藏起來,避免被天敵發現,等到羽化變成成蟲後,就不在泡沫裡生活。曾觀察食蟲虻會吃沫蟬的成蟲,說明了若蟲生活在泡沫還是比較安全。由於幼小的沫蟬身體瑩潤透亮,往往是昆蟲攝影人喜歡的題材之一。
昆蟲與蜘蛛
泡泡浴
沫蟬的種類很多,屬半翅目沫蟬科,常見紅紋沫蟬和小紅斑沫蟬,亦稱吹沫蟲、鵑唾蟲或吹泡蟲。身長只有6毫米,有些不到5毫米,顏色很樸素。生活在植物葉片上,具保護色因此不太容易發現。若蟲會分泌一種泡沫狀物質,用來保護自己不至於乾燥及免受天敵侵害。用鏡頭記錄家鄉的生態。
昆蟲與蜘蛛
吊床
紅螯蛛科(大陸譯「优列蛛科」)的雌性蜘蛛,白天多躲藏在巢內而夜晚出巢活動,是以小型昆蟲為主食的遊獵型蜘蛛。蛛絲在棉葉上結成不具黏性的船棚式絲巢,是蜘蛛的庇護所和產卵場所,但不具捕捉獵物的功能。若受到驚嚇,可迅速泌絲下垂逃跑。雌蛛體長約7毫米,背甲橙黃色,額部與牙的色澤較紅,步足和腹背均黃褐色且無斑紋。用鏡頭記錄家鄉的生態。
昆蟲與蜘蛛
無盡的愛
帶孩子觀賞樹幹時,發現直徑約5公分的漂亮白色編織物,赫見上方有隻雌蛛正在護卵,原來是蜘蛛的卵囊。這隻薩氏長疣蛛體色接近樹皮,具有完美的保護色,貼近卵囊守護著小寶貝們,避免其他天敵的侵擾,展現無邊無際的母愛。
昆蟲與蜘蛛
深陷其中
許多蜘蛛靠著結網捕食,路過的小昆蟲只要誤入網中,往往只能垂死掙扎,最終成為蜘蛛的佳餚。照片中的螞蟻才剛陷入網中,或許無法接受這樣的命運,試著擺動六足希望能掙脫,但卻纏繞更多的蜘蛛絲,同時產生強烈的絲震動訊號,使藏身於後方白色絲製螺旋狀隱帶中央的蜘蛛,注意到牠的存在,加速自己的滅亡。
昆蟲與蜘蛛
新生命
嗜菊短頭脊沫蟬若蟲寄主廣泛,以刺吸食植物木質部的汁液為生。牠會分泌泡沫保護自己,一方面隔絕外界的強光和冷熱,另一方面調控正常發育所需的溫濕條件,同時也避免天敵的捕食與寄生。
昆蟲與蜘蛛
偷窺者
小十三星瓢蟲體長約6~9.5公釐,體背為橙黃色至橙紅色,前胸背板下緣的中央有一個雙峰型的黑色斑紋,小盾板為黑色,鞘翅為橙紅色,翅上共有13個黑色圓斑。個體間的差異,除蟲體背部底色外,黑色斑紋的變化極小。低海拔地區常見,為肉食性昆蟲,成蟲及幼蟲皆以蚜蟲為食,是農民的好朋友。這對恩愛的小十三星瓢蟲正努力完成傳宗接代的任務,下面那隻鬼蛛像是不識相的偷窺者,正虎視眈眈地覬覦這可口的食物。
昆蟲與蜘蛛
編織夢想家
凶狠的編織蟻不以地底為巢,反而以枝條上的葉子「編織」成家。猶如一支精良部隊,工蟻們咬住葉緣,以腳爪及褥盤固定住,團結齊力將葉子拉近或反捲作為巢壁;若有葉子過於遙遠,工蟻們甚至將身體串連在一起,後者咬住前者的腹部前端,一隻接一隻,如同拔河般,形成「螞蟻鎖鏈」,甚至是「螞蟻橋梁」!精彩好戲 正要開始上演,這是編織蟻最令人訝異的行為模式─工蟻輕咬終齡幼蟲,如同身體的延伸,刺激幼蟲來回吐絲,以黏合葉子。在編織蟻的世界裡,孩子是要付出相當辛勞的,不過也完成一個遮風避雨的家。
昆蟲與蜘蛛
小時候黑不一定黑
臺灣球瓢蠟蟬成蟲體長約5公釐,體色主要由橙紅及水青二色組成。全身色彩與花紋十分鮮艷絢麗,很像小時候吃的柑仔糖,頗具療癒效果。但是臺灣球瓢蠟蟬小時候的體長只有約1-2公釐,體色大都為黑色,看起來就像是一顆黑芝麻。隨著成長,黑色素才會漸漸褪去,慢慢出現橙紅色,最後成為人見人愛的柑仔糖。
昆蟲與蜘蛛
搜身檢查
角蟬使用刺吸式口器吸食植物的汁液,消化後多餘的含糖水分以蜜露型式排出。蜜露吸引來螞蟻取食,過程中角蟬也因此受到保護的回報。兩者之間存在著互利共生的關係,所以經常可見螞蟻在角蟬的前後左右四處巡視。照片中的螞蟻站在角蟬的身體上,好像在跟角蟬說:「把翅膀抬高,我要搜身檢查,看看你有沒有私藏蜜露」。
昆蟲與蜘蛛
仰望新世界
蟬的若蟲總是選在夏夜,從土中爬到高處羽化。羽化過程順利的話,大概半個鐘頭就會結束。整個羽化過程,從舊表皮中慢慢蛻皮而出,先將頭部與胸部伸展出來,最後腹部,準備伸展翅膀,等待隔天早晨飛向天際。照片中是牠正將身體伸展出來的時候,這個動作宛如仰望夏季的星空一般,面對與地下截然不同的世界,似乎充滿了期待。
昆蟲與蜘蛛
魅惑的假眼
許多小灰蝶科的成員都具有尾突及假眼紋,假眼紋可用來混淆天敵的判斷。尾部的眼紋和尾突,擬似頭部的複眼和觸角,常混淆天敵的攻擊,騙得生存的機會。小灰蝶在訪花時,會不時的擺動尾突,以吸引天敵的注意,讓天敵誤以為是頭部。圖1、圖2的尾突和假眼紋皆遭受過天敵的攻擊而有破損,圖3則是完整無缺的個體。三隻在相同地點的恆春小灰蝶,就有兩隻小灰蝶的假眼紋有破損,可見其假眼紋生存的重要性,藉此逃離捕食者的攻擊。
昆蟲與蜘蛛
新的開始
高砂熊蟬,這普遍分布於平地和低海拔的物種,是都市裡最容易聽到的蟬鳴之一。夏日夜晚是高砂熊蟬的羽化時段,終齡若蟲從土裡鑽出來,找尋合適的地方羽化。這張是蟬羽化的展翅階段,猶如表演者在舞臺上擺出最後的結束姿勢。羽化結束後,牠將爬上樹頭找尋配偶,展開另一段新旅程。
昆蟲與蜘蛛
葉上的蝌蚪
奇怪?蝌蚪何時進化可以不用在水裡了?偶然觀察到這幾隻可愛的幼蟲, 形狀像極了小蝌蚪,牠們是「葉蜂幼蟲」。幼蟲口器還很小因而無法啃食葉片,所以用「刮食」葉面表層葉肉的方式進食。葉面經刮食後,猶如被加工過,呈現美麗的葉脈輪廓。幼蟲身體呈現晶瑩剔透的透明狀,還可清晰見體內腸道綠色的葉肉組織呢!
昆蟲與蜘蛛
第一頁
上一頁
1
2
3
4
5
6
下一頁
最後一頁
共114筆資料,第3/6頁
2022/09/21 更新
×
×
您想找什麼資訊?
×
查詢關鍵字
搜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