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中央內容區塊
國立自然科學博物館
Search
選單
:::
09:00 -17:00
網站導覽
諮詢信箱
會員登入
會員中心
我的收藏
表單填寫記錄
會員登出
English
國立自然科學博物館
921地震教育園區
鳳凰谷鳥園生態園區
車籠埔斷層保存園區
墾丁天文台
全站搜尋
最新消息
參觀與服務
展覽與劇場
學習與推廣
研究典藏與出版
關於科博館
最新消息
最新消息
活動行事曆
新聞中心
影音中心
活動剪影
聯合推廣
參觀與服務
開放時間
票價資訊
交通與停車
入館與優惠
附屬空間
綜合服務中心
書店禮品
餐飲空間
文創商品
數位典藏與學習中心
自然科學藝術廊道
導覽及服務
無障礙服務
iCoBo APP
團體預約
常見問答
遺失物公告
展覽與劇場
當期展覽
展區資訊
樓層及設施
生命科學廳
人類文化廳
地球環境廳
科學中心
植物園
戶外庭園
劇場資訊
場次時間
劇場位置
太空劇場
立體劇場
影片回顧
巡迴展
申辦程序
項目列表
展覽回顧
學習與推廣
博物館教育
解說服務
演示教學
環境教育
動手做
幼兒科學園
自然學友之家
海洋保育教育中心
科宇宙悠遊學
多功能科學教室
智慧樂學
活動報名與預約
學校服務
到校服務
補助偏鄉中小學
大專生實習
自然史教育館
科普傳播頻道
科博揪咪秀Podcast
科博做伙講Podcast
科博Say Hello
NSL自然科學現場
臺科秀
駐館藝術家
研值特搜隊
駐園科學家
智慧探索體驗
線上學習資源
行動智慧學習
創新科技體驗
學習主題
最新學習資源
最新學習主題
主題導覽搜尋
研究典藏與出版
關於典藏
典藏政策
典藏數量
蒐藏經理
科博典藏網
出版品查詢
研究人員與著作
圖書館服務
藏書查詢
認識圖書館
最新消息
館際合作服務
閱覽規則
圖書借閱規則
電子期刊與資料庫
彭鏡毅博士紀念獎
關於科博館
使命與策略目標
現任館長
科博標識
組織與職掌
歷史與沿革
館史
歷任首長
大事紀
重大政策
行政服務
政府公開資訊
檔案應用專區
廉政園地
性別平等專區
跨機關與國際合作
雙語詞彙
場地租借
加入我們
申辦恐龍卡
志工家族
加入會員
徵才訊息
訂閱電子報
資訊中心
資訊圖像
資訊開放
諮詢信箱
921地震教育園區
鳳凰谷鳥園生態園區
車籠埔斷層保存園區
墾丁天文台
活動行事曆
活動預約
線上購票
博學多文
志工家族
科博典藏
加入會員
場地租借
資訊圖像
您的瀏覽器不支援JavaScript功能,若網頁功能無法正常使用時,請開啟瀏覽器JavaScript狀態。
:::
首頁
學習與推廣
學習主題
主題導覽搜尋
喜歡
0
放大字級
預設字級
縮小字級
分享到Facebook
分享到Line
列印
:::
主題導覽搜尋
查詢關鍵字
查詢
主題指標
美學教育(59)
防災教育(6)
環境科學(195)
資訊科技(26)
推薦(17)
海洋教育(63)
科學攝影(326)
科學繪圖(44)
生命科學(549)
地球科學(314)
人類文化(140)
物理(41)
化學(10)
課綱指標
語文領域(9)
數學領域(4)
社會領域(130)
自然科學領域(844)
健康與體育領域(17)
綜合活動領域(12)
藝術領域(81)
科技領域(28)
生活領域(39)
環境議題(356)
性別平等議題(2)
人權議題(2)
海洋議題(84)
科技議題(44)
能源議題(9)
原住民族議題(41)
生命議題(13)
法治議題(4)
資訊議題(3)
安全議題(3)
防災議題(5)
生涯規劃議題(7)
多元文化議題(35)
戶外議題(28)
國際議題(10)
SDGS指標
SDG 2 消除飢餓(4)
SDG 3 健康與福祉(23)
SDG 4 優質教育(536)
SDG 5 性別平權(3)
SDG 6 淨水及衛生(2)
SDG 7 可負擔的潔淨能源(7)
SDG 8 合適的工作及經濟成長(8)
SDG 9 工業化、創新及基礎建設(3)
SDG 10 減少不平等(2)
SDG 11 永續城鄉(36)
SDG 12 責任消費及生產(19)
SDG 13 氣候行動(18)
SDG 14 保育海洋生態(121)
SDG 15 保育陸域生態(385)
SDG 16 和平、正義及健全制度(2)
SDG 17 多元夥伴關係(19)
查詢
搜尋結果 "
" ,共 326 筆資料:
排序方式:
新 → 舊
舊 → 新
科學攝影
M27啞鈴星雲
M27啞鈴星雲是行星狀星雲,紅色光主要來自氫的發射譜線(H alpha),藍綠色的光,來自雙電離氧離子的發射譜線(OIII)。其中OIII這條譜線是發生機率非常低的能階跳躍譜線,難以在地球上實驗室找到,只能在宇宙裡稀薄廣大的星際空間發現。此圖以寬帶濾鏡拍攝,曝光20分鐘再加以合成,達到小望遠鏡數十小時累積曝光該有的效果。
天文與氣象
日全食中的日冕
日冕位於太陽大氣的最外層,只有在日全食時,可以在不藉外物遮擋的狀況下,以肉眼觀測到。形狀隨太陽活動大小而變化,日冕分為內日冕和外日冕,外日冕最遠可達2.3倍太陽半徑以上,超過幾百萬公里。因為從內到外,光度差異甚大,可使用多種不同曝光值,捕捉不同高度與亮度的日冕,疊合成高動態範圍照片。此作品以10種不同曝光值,疊合40張照片而成。曝光時間從1/200秒到2.5秒,每次增加一級曝光,共跑4次循環。對角線形狀的日冕,是一生難忘的壯麗景色。
天文與氣象
日珥與倍里珠
2017年,世界各地天文同好蜂擁至美國觀測日全食。日全食中有許多難得一見的奇景,像是日珥與倍里珠。本作品於全食中生光時的連續拍攝,由3張影像疊合而成,每張間隔2秒。除了清晰與立體的大日珥之外,還觀察到隨著時間變化一一浮現、大小不一的倍里珠,以及月球邊緣的崎嶇地形。全食期間雖短短二分半鐘,然此等壯觀景色,至今仍難以忘懷。
天文與氣象
舞動的精靈
來自太陽的帶電粒子到達地球附近時,地球磁場會迫使部分帶電粒子沿著磁場運行。地球磁線南北兩極附近較集中,當大量帶電粒子進入地球極地高層大氣時,會碰撞激發高層大氣中的氮原子和氧原子,產生瞬間的原子能階躍遷,出現巨觀的紅色和綠色光譜,就是所謂的極光。北美洲的印地安人稱「舞動的精靈」,中世紀的歐洲人,視極光為來自神的召喚。綠色極光較常見,紅色極光只有在太陽活動強烈的情況下才能看見。
天文與氣象
鹽灘之美
出現奇特景觀的廢棄鹽灘地,必須有形成要件,如果海水太多,就只是一池水。鹽灘內海水太少,則只見乾涸龜裂,要有適量的海水,加上久旱不雨、日照強,才有出現奇景的可能!廢鹽灘內的海水蒸發後,變成高濃度的滷水,在陽光照射下將整片海水染成紅褐色,與結晶出來的白色鹽岸邊,形成奇特景觀,不規則圖形,形成美麗的構圖。
地質與礦物
此逝彼生:書蝨與虹彩糖晶
顯微鏡下觀察蔗糖析晶的過程。滴下糖液隔日,一隻書蝨跑來吸取糖液,卻也被糖液黏住,無法離去。第10日,書蝨都還有明顯的吸吮糖液動作,也有排泄。第12日,書蝨已無明顯動作。隔日糖蝨化為晶核,放置多日的糖液,遂開始析晶。偏光下的糖晶,產生光線干涉,形成美麗的虹彩色,仿若由仙逝書蝨化成的晶核,藉由糖晶散發出巨大的能量。
物理與化學
超微距下的酵素泡泡相連
鳳梨酵素經過激烈搖晃後,產生非球型(近扁平狀)且形狀多變的泡沫、泡泡之間相隔管狀的氣管,作為輸送空氣之用。透過超微距鏡頭觀察,可見微小的空氣泡泡,在很小很精緻的透明管中(約0.02毫米)移動,大泡沫經由透明氣管抽光小泡沫的空氣,直到小泡沫縮小消失為止。
物理與化學
家朋春雷
春日夜晚大雨前閃電的壯觀景象。雷雲(帶電的雲層)對建築物及大地的自然放電引起雷電,天氣悶熱潮濕時,地面的水受熱變為蒸汽,並且隨地面的受熱空氣而上升,在空中與冷空氣相遇,使上升的水蒸汽凝結成小水滴,形成積雲。雲中水滴受強烈氣流吹襲,分裂為小水滴和大水滴。積雲中負電荷在底部蓄積,雷雲底部帶負電,由於靜電感應,在大地表面感應有正電荷。這樣雷雲與大地間形成了一個大的電容器。當電場強度很大,超過大氣的擊穿強度時,即發生了雷雲與大地間的放電,就是一般所說的雷電。
物理與化學
裸躄魚幼魚防禦性嘔吐
裸躄魚為一種底棲、會用胸鰭行走的魚,體色常擬態海藻或海綿。兩眼之間有一凸起的釣餌,可吸引獵物靠近,然後出其不意跳起吞食獵物。行為科學家發現有些幼鳥在受到危險壓力時,會進行防禦性嘔吐,將胃中或消化的食物對敵人吐出,藉以嚇退敵人。這隻裸躄魚的幼魚在壓力下,也將胃中的食物嘔吐出來,藉此防禦自己的安全。嘔吐物為跳蝦,由此得知裸躄魚幼魚時期的食物選擇。
水下與海洋
黑暗勢力:線紋鰻鯰
黃昏時分,在海裡遇到一群看似黑壓壓的鰻鯰幼魚,在海藻間覓食。線紋鰻鯰除了有集體群聚的特性外,身上所暗藏的劇毒,讓牠們有如一團黑暗勢力,有恃無恐地到處覓食。
水下與海洋
海百合之愛
巨翅美羽枝在分類上屬於棘皮動物門、海百合綱,俗名「海羊齒」。在海中呈暗褐色,唯有在燈光或陽光下才可還原其鮮豔的紅色。巨翅美羽枝在臺灣分佈於恆春半島、蘭嶼、綠島和小琉球等海域,喜歡棲息在海流經過的石珊瑚和岩石表面。第一次被海百合吸引是在海裡驚見一株酷似愛心的個體(如圖1),彷彿在提醒著大家要好好愛護這片海洋。每次潛水,牠們總是以不同的姿態迎接我,像是水中奔放的花朵,盡情地綻放。
水下與海洋
天生絕配
雖然海葵有會分泌毒液的有刺觸手,但因小丑魚身體表面會分泌特別的黏液,使海葵觸手的刺絲胞不會被觸發,遂成為保護小丑魚不受天敵攻擊的守護神。居住在海葵間的小丑魚,除了會趕走海葵的掠食者,也可能會誘引掠食性魚類前來攻擊,而成為宿主海葵的食物,回家讓海葵免費享用。小丑魚也會移除海葵身上的寄生蟲、壞死組織與清潔宿主身上的碎屑。海葵與小丑魚的互利共生模式,無疑是海裡的天生絕配。
水下與海洋
深海勾魂使者:倫氏鉤腕魷
鉤腕魷是一群較小型的魷魚類,白天時會棲息在數百公尺的深海,晚上則會搭著湧升流到淺海來捕食獵物。身上具有一些深海中層動物的特徵:巨大的眼睛、透明的身體、四散分布的發光器與腕足上特化為鉤狀的吸盤環!互補色處理的方式,可以更清楚地看出身上的色素胞與發光器的分布位置。
水下與海洋
海底的路殺
章魚是自然界的偽裝和脫逃大師。常見章魚快速變色隱匿於背景之中,或擠身於狹窄的洞穴隙縫裡,然這樣的偽裝和脫逃方式,在一望無際的沙地上卻無用武之地!由於章魚的挖洞鑽沙能力不怎麼好,住在沙地的不同種類章魚,不約而同地發展出特殊的躲藏方式:趕快貼平在沙上(以為)你看不到,看起來就像是被輪胎壓過的動物屍體,讓我不禁想起了陸上常見的「路殺」。
水下與海洋
飛魚獵食
東北角每年6~7月就會有飛魚來產卵,潛水就有機會遇到成群的小飛魚。剛好遇到在水面獵食的小飛魚。前面是浮游生物,讓觀者以為是兩隻小飛魚交疊,其實是小飛魚和牠自己的反射倒影。
水下與海洋
夜裡的強襲
軟絲(萊氏擬烏賊)是東北角常見的生物。夜裡變化多端的顏色非常漂亮,碰巧遇見了一隻正在獵食的軟絲,捕捉到突然衝向獵物,咬著鳚魚的精彩一瞬間。
水下與海洋
在泡泡床裡
小丑魚幼期,只要看到外面有威脅,就會躲入奶嘴海葵裡。剛好捕捉到牠一進一出,只露出顆頭的可愛模樣。
水下與海洋
透明骨骼染色標本
透明骨骼染色標本,是解剖學教學和科研工作中常用的標本形式之一。它可以在保持外形完整的情況下,顯示其內部的骨骼結構。透明標本是利用藥品或物理的方法將骨骼處理後,使其折射係數與透明劑的折射係數相接近,使全身的肉變透明,從而顯現出經過染色的骨骼的形態。透明骨骼染色的方法,主要用於難以解剖的較小材料和胚胎。
水下與海洋
迷幻的落葉毯
深秋的中海拔森林裡,正在舉辦一場華麗的變葉舞會。駐足於緋寒櫻大樹下,留戀於色調飽滿的落葉地毯,偶然與一片特別美麗的落葉相遇。天蠶蛾科的銀目天蠶蛾,翅面上暖色調的花紋,鑲嵌著四枚銀白透窗,屬於中海拔冬季限定的大型蛾類。成蟲活躍的時間點,恰是許多闊葉樹種葉片變色、掉落的時期。這隻銀目天蠶蛾,停棲在枯黃程度不一的落葉堆上,畫面美得令人屏息。渾然天成的氣勢,究竟是多麼精緻的偽裝技巧!
昆蟲與蜘蛛
海藻中的小精靈Little Green Gulper
海蛞蝓居住的地方相當多元,但總不離其食物來源,哪邊有吃的就哪邊去。這種直接住在香蕉藻裡的肯果柱狀海天牛,鑽進香蕉藻裡,吸食細胞液、收集在藻壁的葉綠體,並儲存在自己身上,用來產生能量,所以身體也呈現綠色。在觀察海底的時候,多注意藻類生長的地方就會發現很多驚喜。
水下與海洋
第一頁
上一頁
1
2
3
4
5
6
7
8
9
10
下一頁
最後一頁
共326筆資料,第5/17頁
2022/09/21 更新
×
×
您想找什麼資訊?
×
查詢關鍵字
搜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