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中央內容區塊
國立自然科學博物館
Search
選單
:::
09:00 -17:00
網站導覽
諮詢信箱
會員登入
會員中心
我的收藏
表單填寫記錄
會員登出
English
國立自然科學博物館
921地震教育園區
鳳凰谷鳥園生態園區
車籠埔斷層保存園區
墾丁天文台
全站搜尋
最新消息
參觀與服務
展覽與劇場
學習與推廣
研究典藏與出版
關於科博館
最新消息
最新消息
活動行事曆
新聞中心
影音中心
活動剪影
聯合推廣
參觀與服務
開放時間
票價資訊
交通與停車
入館與優惠
附屬空間
綜合服務中心
書店禮品
餐飲空間
文創商品
數位典藏與學習中心
自然科學藝術廊道
導覽及服務
無障礙服務
iCoBo APP
團體預約
常見問答
遺失物公告
展覽與劇場
當期展覽
展區資訊
樓層及設施
生命科學廳
人類文化廳
地球環境廳
科學中心
植物園
戶外庭園
劇場資訊
場次時間
劇場位置
太空劇場
立體劇場
影片回顧
巡迴展
申辦程序
項目列表
展覽回顧
學習與推廣
博物館教育
解說服務
演示教學
環境教育
動手做
幼兒科學園
自然學友之家
海洋保育教育中心
科宇宙悠遊學
多功能科學教室
智慧樂學
活動報名與預約
學校服務
到校服務
補助偏鄉中小學
大專生實習
自然史教育館
科普傳播頻道
科博揪咪秀Podcast
科博做伙講Podcast
科博Say Hello
NSL自然科學現場
臺科秀
駐館藝術家
研值特搜隊
駐園科學家
智慧探索體驗
線上學習資源
行動智慧學習
創新科技體驗
學習主題
最新學習資源
最新學習主題
主題導覽搜尋
研究典藏與出版
關於典藏
典藏政策
典藏數量
蒐藏經理
科博典藏網
出版品查詢
研究人員與著作
圖書館服務
藏書查詢
認識圖書館
最新消息
館際合作服務
閱覽規則
圖書借閱規則
電子期刊與資料庫
彭鏡毅博士紀念獎
關於科博館
使命與策略目標
現任館長
科博標識
組織與職掌
歷史與沿革
館史
歷任首長
大事紀
重大政策
行政服務
政府公開資訊
檔案應用專區
廉政園地
性別平等專區
跨機關與國際合作
雙語詞彙
場地租借
加入我們
申辦恐龍卡
志工家族
加入會員
徵才訊息
訂閱電子報
資訊中心
資訊圖像
資訊開放
諮詢信箱
921地震教育園區
鳳凰谷鳥園生態園區
車籠埔斷層保存園區
墾丁天文台
活動行事曆
活動預約
線上購票
博學多文
志工家族
科博典藏
加入會員
場地租借
資訊圖像
您的瀏覽器不支援JavaScript功能,若網頁功能無法正常使用時,請開啟瀏覽器JavaScript狀態。
:::
首頁
學習與推廣
學習主題
主題導覽搜尋
喜歡
0
放大字級
預設字級
縮小字級
分享到Facebook
分享到Line
列印
:::
主題導覽搜尋
查詢關鍵字
查詢
主題指標
美學教育(59)
防災教育(6)
環境科學(195)
資訊科技(26)
推薦(17)
海洋教育(63)
科學攝影(326)
科學繪圖(44)
生命科學(549)
地球科學(314)
人類文化(140)
物理(41)
化學(10)
課綱指標
語文領域(9)
數學領域(4)
社會領域(130)
自然科學領域(844)
健康與體育領域(17)
綜合活動領域(12)
藝術領域(81)
科技領域(28)
生活領域(39)
環境議題(356)
性別平等議題(2)
人權議題(2)
海洋議題(84)
科技議題(44)
能源議題(9)
原住民族議題(41)
生命議題(13)
法治議題(4)
資訊議題(3)
安全議題(3)
防災議題(5)
生涯規劃議題(7)
多元文化議題(35)
戶外議題(28)
國際議題(10)
SDGS指標
SDG 2 消除飢餓(4)
SDG 3 健康與福祉(23)
SDG 4 優質教育(536)
SDG 5 性別平權(3)
SDG 6 淨水及衛生(2)
SDG 7 可負擔的潔淨能源(7)
SDG 8 合適的工作及經濟成長(8)
SDG 9 工業化、創新及基礎建設(3)
SDG 10 減少不平等(2)
SDG 11 永續城鄉(36)
SDG 12 責任消費及生產(19)
SDG 13 氣候行動(18)
SDG 14 保育海洋生態(121)
SDG 15 保育陸域生態(385)
SDG 16 和平、正義及健全制度(2)
SDG 17 多元夥伴關係(19)
查詢
搜尋結果 "
" ,共 326 筆資料:
排序方式:
新 → 舊
舊 → 新
科學攝影
找到我給你拍拍手!擬態大師樹皮螳 Theopompa ophthalmica
嘿!看到了嗎?我的祖先們從白堊紀開始,經歷了漫長的演化,至今讓我有一身絕妙膚色。你們叫我樹皮螳,我很喜歡,但我覺得比較像地衣啦!法國昆蟲學家Guillaume-Antoine Olivier老伯伯看上我水汪汪的大眼睛,取了一個享譽國際的名字「眼仔」,害我都好想去怪獸電力公司應徵哩!我喜歡趴在樹幹上沈思,等著美食外送服務,有時也會起身練練螳螂拳,舒展一下筋骨。總之,我超愛住在樹上的,你可別熱心地帶我去你家玩喔!
昆蟲與蜘蛛
臺灣綠貓蛛捕食
臺灣綠貓蛛捕食椿象,一隻小螞蟻來搶食。臺灣綠貓蛛,為貓蛛科貓蛛屬的蜘蛛,體長約0.7-2.1公分,是徘徊性蜘蛛,不結網,喜待在開花植物葉面或葉背,伺機捕捉前來吸食花蜜或停歇的昆蟲。綠貓蛛是非常美的蜘蛛,臺灣中南部平地至低海拔山區最為常見,每年7-8月間到臺中大坑山區,幾乎都會看見牠們。臺中大坑一號步道拍攝昆蟲時,看見綠貓蛛正在捕食椿象,下方還有一隻小螞蟻也來搶食,真是難得的生態畫面。
昆蟲與蜘蛛
螢軌與車軌
人的眼睛,無法看見經過一段時間累加的軌跡,但相機可以經過長時間拍攝,捕捉一段時間內發生的畫面。夜間肉眼看見螢火蟲一閃一閃發光,但只能看到一個光點,透過攝影捕捉,就能看到一條光軌。路過的車燈也因為長時間曝光,出現一道車軌的光影。
昆蟲與蜘蛛
合力
螞蟻能够舉起超過自身體數十倍的重量,負重能力驚人。樹叢角落的螞蟻們,發現帶有翅膀和胸部的豆娘,便使出全身力氣,合力搬著這塊美味的食物,準備帶回地下螞蟻窩儲存。社會性昆蟲的生活習性,常用來正面鼓勵我們,也要發揮同心協力、分工合作的精神。
昆蟲與蜘蛛
椿象捕甲
一隻椿象若蟲,使用刺吸式口器,如標槍的方式刺到一隻甲蟲,並正在吸食其體液。
昆蟲與蜘蛛
蜻蜓鞭炮
每年冬天在臺南山區,一小群線紋蜻蜓會固定停棲在某個小區域的植物上。白天氣溫升高時,四散在附近覓食,下午氣溫開始下降時,又會回到同樣的地方。通常是選擇下垂的樹枝或是藤蔓停棲,保持靜止不動度過夜晚,直到隔日又重複相同的過程。聚集行為年年冬天在此地上演,遠望去如同懸掛一串鞭炮,因此戲稱為「鞭炮蜻蜓」,箇中原因並不清楚?留待昆蟲學家解謎。
昆蟲與蜘蛛
上帝的色彩:三角蜻蜓
三角蜻蜓,兩對翅膀披覆著強烈金屬光澤的藍紫色,是臺灣最美的蜻蜓之一。這隻蜻蜓倒立,筆直地停棲在一片葉子上面,在高溫下,堅挺的身軀,可減少光照面積而進行散熱。觀視倒立隨風搖擺的身軀,把握斜順光得以照耀到翅膀的瞬間,拍攝因光線折射及反射的金屬藍紫色,呈現出力學平衡與光學色彩美感。那是上帝賜予的絕美色彩。
昆蟲與蜘蛛
渴望飛翔
蝴蝶的翅膀是飛行的構造,翅膀上的鱗片是由毛特化而成,緊密排列如屋瓦,除了顯現出各種美麗的色彩外,還有吸熱、發香、抗蜘蛛網的功用。表面有蠟質加上鱗片本身的奈米結構,更具有防水的效果。在寒冷的一月,雖然太陽已升起,但清晨的山谷裡溫度低、水氣重,臺灣紋白蝶身上滿是露珠。如果不是身著「與生俱來」的雨衣,如何能有效防潑水呢? 留下遠方些許的亮光,與蝴蝶身上晶瑩剔透的露珠作為對比,表達等待黎明、期待再次飛翔的渴望。
昆蟲與蜘蛛
翹鬍子
顆粒短肛竹節蟲,捲捲的手像翹鬍子般,可愛極了。為什麼會翹鬍子呢? 竹節蟲遇到天敵或被捉住時,為了生存會有自割求生的行為(自斷附肢)。竹節蟲的若蟲具有再生能力,從斷裂基部長出小圈圈狀的小腳組織(俗稱蚊香腳),經過數次脫皮恢復正常。成蟲的竹節蟲因為不再脫皮,斷腳也就長不出來了。
昆蟲與蜘蛛
絹蛺蝶幼蟲孵化十連拍
絹蛺蝶初產下的卵,外觀半透明,造型有如一粒果凍,然而直徑只有1.2-1.4公釐。借助微距攝影器材,得以洞悉這微小構造,在孵化前後一系列細微變化。新鮮的卵經過5-8天後,頂端顏色逐漸轉深,裡頭的幼蟲發育已臻完備。當發育成熟的幼蟲甦醒,即開始以環狀轉圈的方式啃咬卵殼,直到咬出一道弧形缺口,身軀便如掀開蓋子般,將卵殼頂部撐起,奮力爬離卵殼。孵化過程費時約25-50分鐘。
昆蟲與蜘蛛
阿里山紋翅暮蟬:羽化
臺灣特有種「阿里山紋翅暮蟬」,半翅目蟬科暮蟬屬,分布於阿里山海拔約2000-2500公尺山地,喜棲息於鬱閉度較高人造柳杉林。午間來到林間,聆聽著蟬鳴鳥叫,享受「蟬噪林逾靜,鳥鳴山更幽」的情懷。午後天際傳來陣陣悶雷,雷陣雨是否會阻擾牠們的羽化過程?所幸,雷雨來的快、去也快,夕陽西下烏雲散,天際間露出些許暖陽,順利觀察到羽化過程。從尋找適合羽化地點、抓緊枝條、破殼、探頭、出殼、到伸展晾翅,璀璨的生命蛻變就此完成。持續於山林大鳴大放,不斷繁衍。
昆蟲與蜘蛛
姬蜂產卵
姬蜂很常見,但產卵的畫面倒是第一次遇見!首先利用敏感的觸角偵測樹幹裡生物,找出鑽食木頭的甲蟲幼蟲,再用細長的產卵管鑽透堅固的木材,直通幼蟲體內產卵。姬蜂的產卵管非常堅硬且有彈性,基部可控制角度和方向,讓牠可以輕鬆鑽透堅韌的木材纖維。幼蟲孵化後便開始行寄生生活,這項本能實在是嘆為觀止,生態世界果然奇妙無比!
昆蟲與蜘蛛
椿の和菓子
「荔枝椿象」是臺灣近年新進的外來種害蟲,嚴重危害荔枝、龍眼等無患子科植物。卵初產時淡綠色,漸轉為灰褐色,近孵化時呈紫紅色,一般14顆卵。雖然不會主動攻擊人類,但受到驚擾時會分泌臭液,若不慎觸碰臭液,輕則造成皮膚灼燒感,嚴重甚至引發潰爛,噴到眼睛更可能造成失明。
昆蟲與蜘蛛
美麗沫蟬
沫蟬屬於昆蟲綱半翅目沫蟬科,是一群有趣的昆蟲,種類也多,雖然也叫蟬,但牠們不會鳴叫,也比蟬小得多。牠們全為植食性,取食草本和木本植物。外觀看上去像是某人吐出的口水泡沫,所以又稱泡泡蟲。其實是若蟲腹部末端會分泌泡沫把自己隱藏起來,避免被天敵發現,等到羽化變成成蟲後,就不在泡沫裡生活。曾觀察食蟲虻會吃沫蟬的成蟲,說明了若蟲生活在泡沫還是比較安全。由於幼小的沫蟬身體瑩潤透亮,往往是昆蟲攝影人喜歡的題材之一。
昆蟲與蜘蛛
泡泡浴
沫蟬的種類很多,屬半翅目沫蟬科,常見紅紋沫蟬和小紅斑沫蟬,亦稱吹沫蟲、鵑唾蟲或吹泡蟲。身長只有6毫米,有些不到5毫米,顏色很樸素。生活在植物葉片上,具保護色因此不太容易發現。若蟲會分泌一種泡沫狀物質,用來保護自己不至於乾燥及免受天敵侵害。用鏡頭記錄家鄉的生態。
昆蟲與蜘蛛
吊床
紅螯蛛科(大陸譯「优列蛛科」)的雌性蜘蛛,白天多躲藏在巢內而夜晚出巢活動,是以小型昆蟲為主食的遊獵型蜘蛛。蛛絲在棉葉上結成不具黏性的船棚式絲巢,是蜘蛛的庇護所和產卵場所,但不具捕捉獵物的功能。若受到驚嚇,可迅速泌絲下垂逃跑。雌蛛體長約7毫米,背甲橙黃色,額部與牙的色澤較紅,步足和腹背均黃褐色且無斑紋。用鏡頭記錄家鄉的生態。
昆蟲與蜘蛛
打滾的北極熊
北極熊在雪、冰上打滾,用意是清除獵捕、進食後的髒污。除了可恢復一身白淨的毛皮之外,也可以降低異味,增高下一次獵捕的成功率。這樣一個小動作,關係這隻北極熊之後能否順利狩獵與生存,非常重要!
動物的拼圖
海鬣蜥的戰鬥
繁殖季節開始,是驗收雄性海鬣蜥求偶打鬥能力的時候。強壯的雄性會彼此打鬥,除了少數以撕咬方式攻擊外,大多數選擇相對平和的角力比賽!用頭部特化前額鱗一帶互相頂住對方,可避免海鬣蜥彼此因打鬥太過激烈,而受傷以致失去生命。這是長久演化的成果呢!
動物的拼圖
大冠鷲繁殖前期
大冠鷲是臺灣低海拔山區常見的猛禽,分佈範圍可上達中海拔山區。因捕食蛇類,又稱為蛇鵰;胸腹間有類似梅花鹿的斑紋,也有「鹿紋」之稱,是臺灣最容易觀察到的猛禽之一。大冠鷲經常翱翔在晴空中宣示領域,發出嘹亮悠長的鳴叫聲,每年4-5月繁殖期,臺南的淺山、丘陵地帶,常可發現牠們的巢位。每巢產一卵,孵卵期約45天,育雛60至65天。初期幼鷹極為脆弱,曾被鳳頭蒼鷹攫走,但大冠鷲也會抓回鳳頭蒼鷹幼雛,餵食自己的幼鷹。牠們獵取食物繁雜,築巢地區因物種不同略有差異。觀察這一巢,以蛇類為大宗,毒蛇數量不少,以赤尾青竹絲最多,還有攀木蜥蜴、石龍子、青蛙、蟾蜍、鼴鼠等。過去有親鳥抓回未死的毒蛇,反而幼鳥被蛇咬死的記錄,此次則觀察到小蛇溜下巢逃走的情形。由於巢築於樹冠層,缺乏遮蔭的樹枝,親鳥們輪流立於巢中,替幼鳥遮擋陽光,直至幼鳥羽翼豐滿為止。
動物的拼圖
泰雅鈍頭蛇捕食蝸牛
泰雅鈍頭蛇主食為蝸牛和蛞蝓,蝸牛有殼保護,蛞蝓會分泌旺盛黏液,為了攝食這兩類動物,鈍頭蛇演化出特殊的覓食機制。以蝸牛為例,自然界中大部分的蝸牛殼都是「右旋」的方向,為有效取食螺肉,鈍頭蛇必須用上下頷固定螺殼,藉著左右不對稱的齒列,將螺肉慢慢拉出取食。所以右側的牙齒數量通常多於左側,這種特殊現象,是掠食者與獵物共同演化的結果。
動物的拼圖
第一頁
上一頁
2
3
4
5
6
7
8
9
10
11
下一頁
最後一頁
共326筆資料,第6/17頁
2022/09/21 更新
×
×
您想找什麼資訊?
×
查詢關鍵字
搜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