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中央內容區塊
國立自然科學博物館
Search
選單
:::
09:00 -17:00
網站導覽
諮詢信箱
會員登入
會員中心
我的收藏
表單填寫記錄
會員登出
English
國立自然科學博物館
921地震教育園區
鳳凰谷鳥園生態園區
車籠埔斷層保存園區
墾丁天文台
全站搜尋
最新消息
參觀與服務
展覽與劇場
學習與推廣
研究典藏與出版
關於科博館
最新消息
最新消息
活動行事曆
新聞中心
影音中心
活動剪影
聯合推廣
參觀與服務
開放時間
票價資訊
交通與停車
入館與優惠
附屬空間
綜合服務中心
書店禮品
餐飲空間
文創商品
數位典藏與學習中心
自然科學藝術廊道
導覽及服務
無障礙服務
iCoBo APP
團體預約
常見問答
遺失物公告
展覽與劇場
當期展覽
展區資訊
樓層及設施
生命科學廳
人類文化廳
地球環境廳
科學中心
植物園
戶外庭園
劇場資訊
場次時間
劇場位置
太空劇場
立體劇場
影片回顧
巡迴展
申辦程序
項目列表
展覽回顧
學習與推廣
博物館教育
解說服務
演示教學
環境教育
動手做
幼兒科學園
自然學友之家
海洋保育教育中心
科宇宙悠遊學
多功能科學教室
智慧樂學
活動報名與預約
學校服務
到校服務
補助偏鄉中小學
大專生實習
自然史教育館
科普傳播頻道
科博揪咪秀Podcast
科博做伙講Podcast
科博Say Hello
NSL自然科學現場
臺科秀
駐館藝術家
研值特搜隊
駐園科學家
智慧探索體驗
線上學習資源
行動智慧學習
創新科技體驗
學習主題
最新學習資源
最新學習主題
主題導覽搜尋
研究典藏與出版
關於典藏
典藏政策
典藏數量
蒐藏經理
科博典藏網
出版品查詢
研究人員與著作
圖書館服務
藏書查詢
認識圖書館
最新消息
館際合作服務
閱覽規則
圖書借閱規則
電子期刊與資料庫
彭鏡毅博士紀念獎
關於科博館
使命與策略目標
現任館長
科博標識
組織與職掌
歷史與沿革
館史
歷任首長
大事紀
重大政策
行政服務
政府公開資訊
檔案應用專區
廉政園地
性別平等專區
跨機關與國際合作
雙語詞彙
場地租借
加入我們
申辦恐龍卡
志工家族
加入會員
徵才訊息
訂閱電子報
資訊中心
資訊圖像
資訊開放
諮詢信箱
921地震教育園區
鳳凰谷鳥園生態園區
車籠埔斷層保存園區
墾丁天文台
活動行事曆
活動預約
線上購票
博學多文
志工家族
科博典藏
加入會員
場地租借
資訊圖像
您的瀏覽器不支援JavaScript功能,若網頁功能無法正常使用時,請開啟瀏覽器JavaScript狀態。
:::
首頁
學習與推廣
學習主題
主題導覽搜尋
喜歡
0
放大字級
預設字級
縮小字級
分享到Facebook
分享到Line
列印
:::
主題導覽搜尋
查詢關鍵字
查詢
主題指標
美學教育(59)
防災教育(6)
環境科學(195)
資訊科技(26)
推薦(17)
海洋教育(63)
科學攝影(326)
科學繪圖(44)
生命科學(549)
地球科學(314)
人類文化(140)
物理(41)
化學(10)
課綱指標
語文領域(9)
數學領域(4)
社會領域(130)
自然科學領域(844)
健康與體育領域(17)
綜合活動領域(12)
藝術領域(81)
科技領域(28)
生活領域(39)
環境議題(356)
性別平等議題(2)
人權議題(2)
海洋議題(84)
科技議題(44)
能源議題(9)
原住民族議題(41)
生命議題(13)
法治議題(4)
資訊議題(3)
安全議題(3)
防災議題(5)
生涯規劃議題(7)
多元文化議題(35)
戶外議題(28)
國際議題(10)
SDGS指標
SDG 2 消除飢餓(4)
SDG 3 健康與福祉(23)
SDG 4 優質教育(536)
SDG 5 性別平權(3)
SDG 6 淨水及衛生(2)
SDG 7 可負擔的潔淨能源(7)
SDG 8 合適的工作及經濟成長(8)
SDG 9 工業化、創新及基礎建設(3)
SDG 10 減少不平等(2)
SDG 11 永續城鄉(36)
SDG 12 責任消費及生產(19)
SDG 13 氣候行動(18)
SDG 14 保育海洋生態(121)
SDG 15 保育陸域生態(385)
SDG 16 和平、正義及健全制度(2)
SDG 17 多元夥伴關係(19)
查詢
搜尋結果 "
" ,共 326 筆資料:
排序方式:
新 → 舊
舊 → 新
科學攝影
短暫之美
時常在路上,看著面帶笑容的孩子,手上拿著泡泡水,吹出一顆顆的泡泡,泡泡隨著光線折射,讓我看見了短暫而美麗的色澤,我們稱之為「薄膜干涉」。一束光照射於薄膜上,由於折射率不同,光波會被薄膜的上介面與下介面分別反射,且相互干涉而形成新的光波。然而,泡泡水中的油跟水,會因為重力及微氣流的影響,而在薄膜上產生不同的變化,所以細看之下,每次呈現的色澤與紋路都是截然不同。
物理與化學
空間錯覺
生活當中有許多讓人的眼睛產生錯覺的事物,空間錯覺經常可見。拍攝現場布置兩面鏡子,中間擺上一些物品,兩面鏡子互相反射,造成空間的錯覺,仔細抓好角度,就可以拍攝出深邃曲線隧道的錯覺。需留意自己和鏡頭不要入鏡。
物理與化學
多層皇冠
凝固高速運動液體的攝影方法,一般可達2萬分之1秒。液體由甘油、牛奶、酒精和普通水製成,並在液體中加入食用色素增色。由電磁閥控制的滴管,把液體滴落在一塊放有少量酒精的黑色壓克力板上,由於滴落的液體與酒精表面張力相差很大,落下的液體與壓克力板發生一系列碰撞後,產生了像多層皇冠一樣的奇妙景象。碰撞過程非常短暫,產生的各種奇妙瞬間,一般無法用肉眼觀察,是名符其實的轉眼即逝,彷彿進入如夢如幻的童話世界。
物理與化學
潑水成冰
2016年農曆臘月初8,民俗中一年最冷的一天,本人用瓶子盛滿開水,在開闊的黑龍江冰面上,將水灑向天空。
物理與化學
液體圓舞曲
液體高速攝影,是利用閃光燈的最小輸出,在黑暗環境下凝固高速運動液體的一種攝影方法。快門可以達到2萬分之1秒。利用不同液體間的表面張力,以噴射、反彈、風吹等方法,表現不同表面張力的液滴,捕捉在碰撞時產生千姿百態的瞬間。液體由甘油、普通水、增稠劑製成,在液體加入食用色素增色。本圖反映液體碰撞的短暫過程,一般無法用肉眼觀察。
物理與化學
凝玉浮霜
美味的皮蛋是常見的傳統美食。市面上的皮蛋通常以鮮鴨蛋為原料,當中的蛋白質在製作過程中與鹼性物質產生反應,轉化為深色具彈性的膠體。有些皮蛋的表面會因胺基酸鹽沉積,形成俗稱「松花」的白色結晶。蛋白質中含硫的胺基酸成分所產生的硫化氫及硫化氨,造就皮蛋獨特風味。在燈光的照射下,蛋白和松花因光線折射而呈現特殊的藍紫、金黃色調,宛如晶瑩剔透的玉石表面結了一層冰霜。
物理與化學
舞動的精靈
以化學沉澱法,合成出特殊形貌的氫氧化銅結構。經由色彩分布的想像,宛如從天而降的精靈們在舞蹈,夜晚和紫色系的花叢,為它們添上神秘的色彩。
物理與化學
海花
海中的花,其實是珊瑚蟲。圖1是花環肉質軟珊瑚群體上的珊瑚蟲,伸出長長的柱部,期望能捕捉到更多的食物。圖2是表孔珊瑚群體上的珊瑚蟲,綠色的共肉部分配上紅色的珊瑚蟲觸手,像極了開在草原上的紅花。圖3是擬珊瑚海葵個體上的突起,圓盤上的突起能改變水流的速度與方向,讓食物更容易被攔截。當食物顆粒碰到突起時,擬珊瑚海葵會立刻把口盤捲起來,然後分泌黏液把食物黏住,慢慢往口部運送。
水下與海洋
勾勾纏的離別鈎
筐蛇尾屬於棘皮動物門蛇尾綱蜍蛇尾目的筐蛇尾科。牠們的腕足不同於一般的蛇尾類,具有極為複雜的樹枝狀分枝。在水中擺動時猶如蛇髮女妖的頭髮般,難以看清其體盤。在海中若嘗試用手將腕足撥開,末端分枝就會斷落並牢牢鈎在手套上。這種牢牢鈎取的棘刺感與細微構造,正是捕捉食物的本領。借助掃描式電子顯微鏡的拍攝,可以清楚地看出,這些奪命小鉤鉤在腕足上的細密排列,以及鉤鉤本身的精美構造。
水下與海洋
海膽的菊花:頂系
海膽的頂系肩負著海膽生殖、排遺與運動等重要的生理功能。正型海膽的頂系,如同一朵美麗的五瓣花,隨著種類不同,具有各種不同的顏色與形狀。其中,環刺棘海膽的肛門更形成「肛乳突」的圓球形構造,在海中吸引水中攝影者的目光。而歪型海膽類大脆心形海膽的肛門,則離開體殼頂部的頂系,在身體側後方形成造型奇特的開口。
水下與海洋
海鞘中的住客
在海底,許多動物會依靠彼此而共同生活。仔細觀察海鞘的內部空間,往往可發現有共生的小蝦,隱藏在像叢林一樣的結構中。
水下與海洋
香蕉藻民宿的房客:肯果柱狀海天牛
這種海蛞蝓於2007年在蜥蜴島被發現,為了表彰長期贊助蜥蜴島研究站的 Ken Coles 先生,命名為「肯果柱狀海天牛」。其生態行為特殊,會在香蕉藻表面用齒舌鑽洞,然後進入藻類組織中,刮取吸食藻類細胞液,並將葉綠體原封不動地貯存在背上長條狀的露鰓中,像帶著太陽能行動電源,靠葉綠體行光合作用的能量生活。繁殖時,將卵團以逆時鐘螺旋形產在藻類組織壁上。卵於藻內孵化,藻體崩解後,浮游性幼蟲就被釋放出來。這類海蛞蝓高度依賴香蕉藻生存和繁殖。
水下與海洋
海草上的翡翠寶石
翡翠蜑螺的食衣住行都和海草緊密相連。翠綠且點綴白斑的殼色,在海草床中是良好的保護色。海草的葉片除了提供隱蔽性良好的立體棲息空間,也提供充足的食物來源。其利用齒突上大而銳利的側齒,穿刺刮破海草的纖維表皮吸取汁液。檢視海草葉片,會看到翡翠蜑螺產下的半圓形果凍狀卵塊,半透明卵塊裡有一顆顆的卵。當卵發育至披面幼蟲期後,會突破卵鞘進行浮游生活,直到著苗在下一片海草葉,重新開始新的生活。
水下與海洋
沙丁魚風暴
潛水夫以自由潛水的方式,潛入遮天蔽日的沙丁魚中,打開一扇天窗。作品彷彿開啟一幅穿越時空的視窗,人類回到生命演化之初的海洋深處,正與海洋生物們悠游嬉戲,寄託了攝影師期盼人類與自然萬物在地球圈和諧共融的美好願景。
水下與海洋
展翅高飛
生活在海中的飛魚,發展出一套空中短程飛行的特殊裝置,用來避敵延續生命。當飛魚受到掠食者或航行船舶驚擾,會鼓起並展開特化的胸鰭。在短短1至2秒內,多次奮力扭動尾部,以稍長的尾鰭下緣,在海面劃出眾多優美的連接號。當累積足夠的動能時,就可打直魚身、攤平胸鰭,如滑翔翼般離水,短暫飛行一段距離。由此快速轉換身處的環境,躲避原本可能的敵害。
動物的拼圖
小人!退散!
大自然是不是因為人類濫砍濫伐而生氣了呢?否則怎會做出一個身上插滿大頭針的小人!友人開玩笑地說道。圖中的小人是一種名為炭角菌的真菌,雖然已完成繁衍後代的使命,且菌體呈腐朽狀態,卻另類地為黏菌(大頭針)扮演著梯子的功能,讓它們可以爬得更高,讓孢子得以傳播得更遠。黏菌是一群小巧可愛的「生物」,在變形體時期可以到處走動並掠食,等到營養足夠,便進入子實體時期,此時不再移動,而是專注於繁衍後代。
植物與真菌
春天的腳步近了
變葉木是一種顏色豐富且多變的植物,在校園或公園十分容易見到。變葉木的葉片通常越老顏色就越深紅,新生的葉子則是綠色的。路過校園時,恰巧發現某株變葉木的葉脈呈現腳印狀,且葉子的排列角度,也是由內到外呈現老葉到新葉的順序。就如同駐足的葉脈,秋紅走過又即將迎接春綠的到來。
植物與真菌
胎生的白尾紅蚜
一般我們印象中的昆蟲大多是卵生,然後經過數次蛻皮後變態為成蟲。白尾紅蚜雖然常見,生殖行為卻很不一樣,可以孤雌生殖,而且是胎生。照片為白尾紅蚜正在生小寶寶,整隻小紅蚜直接從媽媽肚子裡生出來,樣子跟成蟲沒有太大差別。
昆蟲與蜘蛛
蛋蛋的憂傷(平腹小蜂)
近年來有機農業日漸盛行,生物防治法就是採取非農藥自然防治法的一環,即利用害蟲的天敵來達到防治的目的。施放平腹小蜂被視為防治荔枝椿象的終極武器,其體長約3~4毫米,屬於寄生性天敵昆蟲。藉由平腹小蜂會寄生卵的特性,來抑制荔枝椿象的繁殖。圖為平腹小蜂正準備在黃斑椿象卵中產卵。
昆蟲與蜘蛛
睡美人(青條花蜂)
鞋斑無墊蜂體長約1.2公分,由於腹部有4-5條水青色的橫帶,因此俗稱青條花蜂。青條花蜂白天在花叢間快速地移動,訪花吸取花蜜,黃昏會集體在枝條上找床舖,並用其特化的大顎,緊緊咬住枝條或氣根,並把腳收起來睡覺。這些睡美人兒都是雄蜂,不會築巢,各處為家、雲遊四海。
昆蟲與蜘蛛
第一頁
上一頁
1
2
3
4
5
6
7
8
9
10
下一頁
最後一頁
共326筆資料,第2/17頁
2022/09/21 更新
×
×
您想找什麼資訊?
×
查詢關鍵字
搜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