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中央內容區塊
國立自然科學博物館
Search
選單
:::
09:00 -17:00
網站導覽
諮詢信箱
會員登入
會員中心
我的收藏
表單填寫記錄
會員登出
English
國立自然科學博物館
921地震教育園區
鳳凰谷鳥園生態園區
車籠埔斷層保存園區
墾丁天文台
全站搜尋
最新消息
參觀與服務
展覽與劇場
學習與推廣
研究典藏與出版
關於科博館
最新消息
最新消息
活動行事曆
新聞中心
影音中心
活動剪影
聯合推廣
參觀與服務
開放時間
票價資訊
交通與停車
入館與優惠
附屬空間
綜合服務中心
書店禮品
餐飲空間
文創商品
數位典藏與學習中心
自然科學藝術廊道
導覽及服務
無障礙服務
iCoBo APP
團體預約
常見問答
遺失物公告
展覽與劇場
當期展覽
展區資訊
樓層及設施
生命科學廳
人類文化廳
地球環境廳
科學中心
植物園
戶外庭園
劇場資訊
場次時間
劇場位置
太空劇場
立體劇場
影片回顧
巡迴展
申辦程序
項目列表
展覽回顧
學習與推廣
博物館教育
解說服務
演示教學
環境教育
動手做
幼兒科學園
自然學友之家
海洋保育教育中心
科宇宙悠遊學
多功能科學教室
智慧樂學
活動報名與預約
學校服務
到校服務
補助偏鄉中小學
大專生實習
自然史教育館
科普傳播頻道
科博揪咪秀Podcast
科博做伙講Podcast
科博Say Hello
NSL自然科學現場
臺科秀
駐館藝術家
研值特搜隊
駐園科學家
智慧探索體驗
線上學習資源
行動智慧學習
創新科技體驗
學習主題
最新學習資源
最新學習主題
主題導覽搜尋
研究典藏與出版
關於典藏
典藏政策
典藏數量
蒐藏經理
科博典藏網
出版品查詢
研究人員與著作
圖書館服務
藏書查詢
認識圖書館
最新消息
館際合作服務
閱覽規則
圖書借閱規則
電子期刊與資料庫
彭鏡毅博士紀念獎
關於科博館
使命與策略目標
現任館長
科博標識
組織與職掌
歷史與沿革
館史
歷任首長
大事紀
重大政策
行政服務
政府公開資訊
檔案應用專區
廉政園地
性別平等專區
跨機關與國際合作
雙語詞彙
場地租借
加入我們
申辦恐龍卡
志工家族
加入會員
徵才訊息
訂閱電子報
資訊中心
資訊圖像
資訊開放
諮詢信箱
921地震教育園區
鳳凰谷鳥園生態園區
車籠埔斷層保存園區
墾丁天文台
活動行事曆
活動預約
線上購票
博學多文
志工家族
科博典藏
加入會員
場地租借
資訊圖像
您的瀏覽器不支援JavaScript功能,若網頁功能無法正常使用時,請開啟瀏覽器JavaScript狀態。
:::
首頁
學習與推廣
學習主題
主題導覽搜尋
喜歡
0
放大字級
預設字級
縮小字級
分享到Facebook
分享到Line
列印
:::
主題導覽搜尋
查詢關鍵字
查詢
主題指標
美學教育(59)
防災教育(6)
環境科學(195)
資訊科技(26)
推薦(17)
海洋教育(63)
科學攝影(326)
科學繪圖(44)
生命科學(549)
地球科學(314)
人類文化(140)
物理(41)
化學(10)
課綱指標
語文領域(9)
數學領域(4)
社會領域(130)
自然科學領域(844)
健康與體育領域(17)
綜合活動領域(12)
藝術領域(81)
科技領域(28)
生活領域(39)
環境議題(356)
性別平等議題(2)
人權議題(2)
海洋議題(84)
科技議題(44)
能源議題(9)
原住民族議題(41)
生命議題(13)
法治議題(4)
資訊議題(3)
安全議題(3)
防災議題(5)
生涯規劃議題(7)
多元文化議題(35)
戶外議題(28)
國際議題(10)
SDGS指標
SDG 2 消除飢餓(4)
SDG 3 健康與福祉(23)
SDG 4 優質教育(536)
SDG 5 性別平權(3)
SDG 6 淨水及衛生(2)
SDG 7 可負擔的潔淨能源(7)
SDG 8 合適的工作及經濟成長(8)
SDG 9 工業化、創新及基礎建設(3)
SDG 10 減少不平等(2)
SDG 11 永續城鄉(36)
SDG 12 責任消費及生產(19)
SDG 13 氣候行動(18)
SDG 14 保育海洋生態(121)
SDG 15 保育陸域生態(385)
SDG 16 和平、正義及健全制度(2)
SDG 17 多元夥伴關係(19)
查詢
搜尋結果 "
" ,共 114 筆資料:
排序方式:
新 → 舊
舊 → 新
昆蟲與蜘蛛
好奇
赤星椿象交尾,左邊為雌蟲,右邊為雄蟲,腹面側緣有紅、白色相間的條紋,顏色非常漂亮。兩蟲正當翻雲覆雨忘我的境界,一隻好奇的螞蟻,在牠們背上逛來逛去,不時探頭張望,形成一幅有趣的景象。
昆蟲與蜘蛛
豆娘組照
世界上最頑強的莫過於生命,看似脆弱的小精靈,卻有頑強的生命力。不管是藤蔓小憩、捕食或交配,牠們都很認真地對待。短小的身體很難讓人發現,鮮豔的外表卻很容易暴露自己。這個神奇的小精靈,小時候總認為牠是一種長不大的小蜻蜓,為了更深入的瞭解,決定拍攝一組豆娘的圖像。想要認識牠,須從小憩狀態、交配狀態及捕食狀態開始。通過這組美麗的圖片,提醒人們愛護環境,保護尊重身邊的任何生命。
昆蟲與蜘蛛
莫西幹
熱帶雨林是一個物種多樣性極高的生態系,生存在這裡每個物種的個體,每天都面臨存亡的挑戰。為了生存,每個物種都發展出各種方法來隱蔽或保護自己避免被捕食者掠食。這種生活在枯葉堆中的菱蝗(枝背菱蝗亞科),便是眾多捕食者青睞的美食之一。牠的體長不過區區2公分,前胸背板向後延伸成半月板狀,看起就像是留著一頭「莫西幹式」髮型。不僅顏色與周遭環境相似,就連形態也與地上的枯枝敗葉極為相似,達到完美的「隱身」效果。
昆蟲與蜘蛛
散發母性光輝:綠貓蛛
許多動物的母親,從交配、護卵到育幼的過程扮演主導角色,當然綠貓蛛媽媽也不例外!綠貓蛛媽媽在產卵時,會以絲將卵包覆住形成卵囊(圖中棕色球狀物,直徑約2公分),並且不眠不休地呵護著,即使尋找食物也是在一定範圍內,隨時防患並趕走入侵者。幼蛛孵化後會先在卵囊附近的巢絲間遊走,以得到蜘蛛媽媽的保護,直到成長蛻皮後,才隨風飄散,開始獨立新生活。夏末初秋之際,如果在野外林間草叢見到牠們時,可要好好地觀察一番!
昆蟲與蜘蛛
長腳捷蟻的食物
長腳捷蟻工蟻體長0.45-0.5公分,身體外形細長,觸角和各腳也特別細長。腹部、觸角基節和腳腿節為褐色,頭部、胸部等部位為橙褐色。體色略帶透明,腹部較深具褐色環節。本種是戶外常見的漂泊蟻,習慣於枯竹莖孔洞裡築巢,爬行速度快。某一隻死亡後,隔不久會有同伴來將死屍扛走。長腳捷蟻是雜食性的昆蟲,在自然環境中,常常會攻擊昆蟲來當食物來源,這2隻正在奮力地把受傷的黑棘蟻搬回蟻穴當食物。
昆蟲與蜘蛛
變臉
黑樹蔭蝶幼蟲,齡期較早的幼蟲,頭部為黑褐色;齡期較大的幼蟲,頭部顏色變得豐富多變,呈現綠中帶黑邊延伸至頭角。幼蟲齡期約為30~40天,頭部斑紋隨著齡期增長或不同個體之間而有所變化。「變臉」的樣貌讓人驚喜又驚豔,顏色多變的頭殼加上頂部那對像兔子般的耳朵,真是可愛極了!幼蟲寄主植物為芒草、五節芒、颱風草和柳葉箬等植物,在山區郊遊時不妨多留意看這可愛的變臉寶寶!
昆蟲與蜘蛛
剩餘價值
獵蝽若蟲在地面上找到一隻剛死去不久的蟬之屍體。獵蝽若蟲伸出刺吸式口器,選擇了一處最細弱的結構,即圖中前足跗節與脛節之間的節間膜,將口器刺入,吸取體液。
昆蟲與蜘蛛
蝦殼天蛾吸食穗花棋盤腳花蜜
穗花棋盤腳的花朵在晚間盛開,白色帶粉紅特別醒目,同時綻放出濃郁的氣味吸引授粉者。隔天清晨凋謝,結束燦爛又短暫的一生,因此又被稱作「夏夜的煙火」。一隻大型的蝦殼天蛾懸停在花朵的前方,伸出比身體還長的口器,深入花朵的蜜腺吸取花蜜,口器上黏附了許多雄蕊的花粉,屬於有效攜帶花粉授粉的昆蟲。
昆蟲與蜘蛛
我是憤怒鳥-晾翅中的大透翅天蛾
大透翅天蛾是日行性蛾類,在花叢間飛翔的身姿時常被誤認為蜂鳥。因具有透明的翅膀而得名,但牠的翅膀並不是一開始就是透明的。大透翅天蛾剛羽化時,翅膀上有一層棕色鱗片,這層鱗粉會在首次飛行時,隨著翅膀振動而掉落,最後才轉變成透明的翅膀。
昆蟲與蜘蛛
薄翅蟬羽化
夏季黃昏,薄翅蟬老熟若蟲,從土中鑽出並爬到樹上,然後抓緊樹皮,蜕皮羽化。當若蟲的背上出現一條裂縫時,表示蜕皮的過程開始了:胸部與頭部先出來,緊接着露出綠色的腹部和褶皺的翅膀,停留片刻,待完全伸展的翅膀變硬、顏色變深,便開始起飛,整個過程需要一個小時左右。接下來進入鳴叫、交尾、產卵等階段,之後新生的幼蟲會進入土中蟄伏,開始下一個長達數年的生命週期。
昆蟲與蜘蛛
蟬羽化
拍攝主題為薄翅蟬和黑翅蟬羽化的瞬間。傍晚時,蟄伏地下數年的薄翅蟬及黑翅蟬終齡若蟲,鑽出地面爬上枯枝進行羽化,薄翅蟬綠色的蟲體與透明的翼翅如羽衣般美麗,黑翅蟬則是體色鮮紅,外型艷麗。蟬於羽化後,待翅膀變硬,顏色變深,便開始起飛,接下來就會進行交尾、產卵。部分成蟲則成為其他物種的食物,如第三張照片所示,蟬成為鳥類育雛的食物了。
昆蟲與蜘蛛
蟲蟲吹泡泡
本作品呈現刺沫蟬的羽化過程。刺沫蟬的寄主植物是扛香藤,若蟲會分泌含碳酸鈣物質,在枝枒上修築管狀巢,並在充滿液體的管巢內成長。羽化時,若蟲會先在管巢出口處分泌泡沫,以尾先頭後的方式退出管巢。退出後,若蟲身體被泡沫包圍著,泡沫是一種防禦物質,用來阻絕捕食者,確保若蟲可以順利羽化。擬繼續研究觀察:若蟲在充滿液體的管巢內是如何呼吸?其次是羽化時,若蟲為什麼要以尾先頭後的方式退出管巢?
昆蟲與蜘蛛
珠光
葉蟬吸取植物的汁液,經過消化道的過濾,將多餘的水分和糖排出體外。偶然在步道的葉片上發現,這隻忘我進食的葉蟬,將口器深深的扎入葉脈,後足縮起、腹部微抬,一滴又一滴的水珠排出,滴到葉面上形成小水漥。
昆蟲與蜘蛛
蝶角蛉卵孵化
觀察蝶角蛉自產卵到孵化過程。蝶角蛉於細小的枯枝或禾穗上卵產,整齊排列成線形,剛產下的卵呈淺土黃色,每顆卵僅0.1公分大,當卵呈深咖啡色時,即開始孵化。蝶角蛉幼蟲長相很特別,有一對鉗狀的口器,用來捕捉昆蟲並吸食體液。剛出的幼蟲體色淡且通透,經過一段時間就變黑。長大成蟲後的外觀像蜻蜓,頭上有一對類似蝴蝶的觸角,所以被稱為「蝶角蛉」。
昆蟲與蜘蛛
蝴蝶趨泥的行為
蝴蝶在大眾形象中,喜愛在花間飛舞吸食花蜜,其實牠們也會在濕潤的地面上吸水,吸食濕地液體的通常是雄蝶。當有蝴蝶飛下去吸水後,其他雄蝶觀察沒有危險後也會跟進,形成集體吸水的畫面。雄蝶藉由吸水獲得鈉等鹽類,能夠增加求偶時的飛行時間,進而提高交配成功率,並且這些鹽分會作為聘禮,於交配時利用精莢將傳送至雌蝶體內。
昆蟲與蜘蛛
蝶吻蛇
蝴蝶成蟲的口器特化為吸管狀,因此多以吸食液態食物為主,如花蜜、水、樹汁等。食肉的蝴蝶較為少見,有的時候看到牠們在吸食肉類,其實是在攝取鹽份或胺基酸。這是一條剛死亡的黑眉錦蛇,一群青帶鳳蝶被牠散發出來的氣味吸引而聚集,展開這場蝶吻盛宴。
昆蟲與蜘蛛
會造紙的蜂
蜂巢在雨水來襲時受潮,長腳蜂忙進忙出的,吸取蜂巢的水份並排出巢外,保護幼蟲順利成長。長腳蜂會用木質纖維作為蜂巢的材料,靠著一雙發達的大顎,就能輕易刮取植物上的纖維,利用大顎先把嘴裡的纖維嚼碎,混合唾液和水將其變成紙漿,再慢慢用大顎把紙漿塑形,重複至少七八回,最後終於做出薄如紙張的巢壁。
昆蟲與蜘蛛
生命的誕生
在南部某登山步道上,偶然發現被割除的芒草上面有一排蟲卵,顏色呈現鮮黃色。一開始無法判斷出是誰的卵,於是移到旁邊較隱密的位置,幾天之後再次回到這個地方,發現蟲卵顏色由鮮黃變為暗色,可以很清楚地看見卵內昆蟲的形體跟色彩,看來已經快成熟孵化。於是隔天再次來到這裡記錄,蟲卵孵化出某種蛾的幼蟲。很慶幸能夠記錄到蛾類的誕生過程。
昆蟲與蜘蛛
草蛉幼蟲孵化
草蛉一年四季都可遇見,其細小的卵卻不易發現。有些草蛉的卵匯聚成一團,宛若仙花。透過微距鏡頭拍攝,發現上面有剛孵化的草蛉幼蟲(蚜獅),改用閃光燈逆光拍攝,記錄光線下美麗的蟲卵姿態,與難能可貴的出生瞬間。
昆蟲與蜘蛛
細蟌科蜻蛉的心形連結
細蟌科蜻蛉具有細長的腹部。交配時,雄蟲會先以腹部末端的把握器夾住雌蟲的前胸,雌蟲願意交配時,則將尾部舉起,將自己第九腹節的生殖器,放至雄蟲第二腹節的生殖器上,與之連結進行交配。此時兩者呈現的畫面就像是一個可愛的愛心,非常唯美浪漫。本組影像依次呈現了紅腹細蟌(圖1)、青紋細蟌(圖2)、葦笛細蟌(圖3)的美麗心形連結。
昆蟲與蜘蛛
第一頁
上一頁
1
2
3
4
5
6
下一頁
最後一頁
共114筆資料,第4/6頁
2022/09/21 更新
×
×
您想找什麼資訊?
×
查詢關鍵字
搜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