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類文化
:::
:::
主題導覽搜尋


這是科博做伙講的第一集,先來認識一下科博館吧~科博館是大家的好鄰居,科博館是大家清晨運動、晚上散步的好地方,在科博館裡面,有豐富的科學展覽、有精彩的科學活動...
生命科學
地球科學
人類文化


博物館的創立都背負著重要使命,而隨者時間的流轉,博物館的使命是否也需要因應科技的發展及社會的變動而有所改變!?讓我們一起來聽聽本集張博士談國立自然科學博物館的新使命!
生命科學
地球科學
人類文化


拿麼厲害這用法的緣起,來自於部落的紅榜。族人傳統會將獸骨懸掛屋樑,近代則擺放獎盃、獎狀,現代更流行貼紅榜,彰顯能力。在今日原住民族部落中,每當族人考取公職、錄取學校、獲得勝利等,親朋好友都會送紅榜給予祝賀。紅榜在漢人社會已快消失,但在今日南部原住民族則大為流行,沒送紅榜還會被認為不禮貌呢!這些紅榜跳脫漢人習慣用語,顯現原住民的語境,非常有意思。「拿麼厲害」就經常出現在這些紅榜上。
原住民

人類文化

對於排灣族人來說,古陶壺不但是祖靈寄居在人間的住所,也與族群的歷史、信仰和文化息息相關,因而形成特殊的古陶壺傳統,不但在部落中具有非常重要的地位,對於一般民眾更是充滿了神秘的色彩。
原住民

《畫說成癮》特展來自毒品防制基金反毒展示計畫,展區一共分成「成癮物質」、「毒品的罪與罰」、「人為什麼會吸毒」、「物質成癮的原因」、「物質成癮的後果」、「碰毒成癮的威脅」、「毒品成癮的可怕」、「毒品成癮的戒治」等八大主題。以知名藝術家梵谷的《叼菸的骷髏》、《飲酒人》、羅森博姆的《喝酒女孩和抽雪茄男孩》、倫敦新聞畫報的插畫《吸食鴉片在中國》等複製畫作來介紹抽菸、喝酒,與吸毒的成癮危害。
人類文化

美學教育
原住民

擺滿各色糖罐和食貨的古早柑仔店、童年記憶中的搖搖木馬、馳騁街頭巷尾的滾鐵輪、沿街叫賣的粉圓擔和芋仔冰,這些屬於台灣早年常民生活中的點點滴滴,雖然早已在現代都市裡銷聲匿跡,卻仍是許多成年人記憶深處和家庭老相簿中最生動的畫面。本特展展出了出身鹿港的攝影家許蒼澤先生近一百五十餘幅記錄早年廟會、市集、宗教與節慶生活的攝影作品,並且對照陳列豐富的常民雜細和古董文物,喚起人們對於早年純樸生活的記憶和想像,趣味盎然。
人類文化

土地公信仰在台灣民間非常普遍,無論祭拜時間的密度、廟宇分布的廣度,土地公在我們生活的周遭構成了一個巨大的信仰景觀。在農村,土地公廟座落田間,陪伴農家辛苦開墾田地;除了每日例行打掃、上香奉茶,逢初一、十五、初二、十六等特定的日子,人們到廟裏或在家裡祭拜;對很多台灣人而言,土地公信仰及其相關的儀式,已是日常生活的一部分。
心靈生活

年輕的媽媽俯視著懷中6個月大的嬰兒,眼中似乎流露出些許哀傷。這對出土的人骨已經埋葬了5000年,為何母子會埋葬在一起?當時的生活樣貌又是如何?影片透過城市考古的研究探尋以及戲劇重建,訴說安和媽媽的故事玄機,讓考古遺址與歷史脈絡變得更立體、更有趣。
考古

考古就像在拼圖,從不同地方出現的證據來拼湊來瞭解考古的架構,相信我們會找到更多的證據,這集會由屈慧麗主任來解密:我們怎麼知道我們哪裡來的?祖先前人的移動和生活脈絡又是從何得證推論呢?臺灣八仙洞有發現石器?!先民沒有的生活器具怎麼做的?真假?!臺中鬧區就有先民們留下的遺址?!
考古

本館展示組於2005年底,藉著一個偶然的機緣,從古玉收藏家蔡先生手中,購得一批漢代玉衣的零散玉片,經過地質學組抽樣檢驗,得知這批玉片的質地為蛇紋岩,即古人所謂的「岫玉」;而穿孔中殘留的金屬線為銅絲,因此確認為銅縷玉衣。本館人類學組的工作團隊,以三個月的時間將玉衣修復完成,展示於「我們的身體—生老病死」展區中。
岩石礦物
考古

從出土的化石、器物,配合民族學的材料,我們逐漸拼湊出人類體質演化和文化發展的輪廓。
這個單元告訴我們人類從出現、演變到今天的故事。包括介紹靈長類和人類的遠祖、考古工作的內容,有助於研判人類演化的幾種線索,以及陸續從巧人、直立人、尼安德塔人、克羅馬儂人,一直介紹到人類及文明的現貌。
考古

近年對於針灸、穴道醫學的研究日漸增多,民眾可透過此模型尋找身體上的各類型經絡與穴道,進而體驗到不同穴位所帶來相異的身體感受,並對自我醫療保健有更多的認識。科博館中國醫藥廳針灸單元,原即有展示兩座人體模型,一座是仿製的「鍼灸銅人」,一座是「電動針灸人」,如今再增加一座「現代14經絡銅人模型」,希望讓觀眾更方便近身觀察人體身上的經絡穴位。
古代科技

在展示區後方的位置有一堆看起來只是大小粗細不同的木條、竹筒跟許多亂七八糟的現組合起來的機器,上面還有兩個假人。別小看這堆不顯眼的組合,在它前方那塊美麗的「織金妝花柿蒂龍襴緞龍袍料」可是用它織出來的,數數圖上的金龍爪,是皇帝御用的圖紋。
古代科技

碓要如何操作?主要的用途又是什麼呢?它主要是利用一支傾斜的錘子,在落下時砸入石臼之中,用來去掉稻穀的外殼。東漢桓譚在《桓子新論》一書中寫到:「宓犧之制杵臼,萬民以濟。及後人加巧,因延力借身重以踐碓,而利十倍杵臼。又復設機關,用驢贏牛馬及役水而舂,其利乃且百倍。」主要描述糧食加工機械,由杵臼、踐碓、畜力碓到水碓的演進過程。也就是說,早期的碓乃是利用槓桿原理來「舂米」,後來發展到了運用畜力時,則是透過輪軸的傳動。
食農教育
古代科技

遇到大雨,挖掘現場淹水怎麼辦?遺址挖掘工作辛苦嗎?大概怎麼進行的?動土之前會不會有些儀式要做?要拜拜嗎?科博館考古修復界第一把交椅自爆考古物件修復的撇步~居然可以從陶片上的細沙推敲出來源?也太神!!!考古物件的修復材料都用什麼?碎掉的陶片看起來都一樣,怎麼拼起來的?
考古
共140筆資料,第6/7頁
2022/09/21 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