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中央內容區塊
選單
:::
:::

臺灣鼠形動物簡介
搜主題

鼠形動物是指外表長得像老鼠的小型哺乳類動物

台灣的鼠形動物有鼩(ㄑㄩˊ )鼱(ㄐㄧㄥ-)、鼴(一ㄢˇ)鼠、老鼠和體型較大的松鼠及鼯(ㄨˊ)鼠,雖然外貌有些相似,但牠們在分類上卻大不相同:鼩鼱和鼴鼠屬於真盲缺目(過去稱為食蟲目或鼩形目),有一嘴連續且尖銳的牙齒,眼睛細小退化,但是嗅覺觸覺極佳。前腳與後腳都有5個腳趾。牠們可是肉食的掠食動物,主要以捕捉昆蟲、蚯蚓、蠕蟲等為食。在演化上鼩鼱與鼴鼠屬於較原始的哺乳類,代謝率高,熱量消耗快,也就餓得快,必須不斷進食補充熱量,斷食數小時即有失溫喪命之險。

嚙齒目的老鼠、松鼠及鼯鼠則有寬平的臼齒,以及不斷生長的門齒,部分倉鼠科鼠類甚至連臼齒也不斷生長,完全不怕磨損。老鼠的門齒與臼齒之間隔了一段空隙沒長牙齒,稱為「齒隙」,這是為了方便牠把啃下但不吞下的碎屑推出口外。囓齒目為雜食性,動物與植物性的食物只要方便取食都可以吃,蟲、蝸牛、魚、蝦、蛙、蜥蜴、雛鳥、鳥蛋以及植物根莖、花果種子與蕈類皆可列入菜單。嚙齒目鼠類前腳4趾後腳有5趾,與鼩鼱、鼴鼠不同。

自然環境中,各種掠食動物如蛇、鷺鷥、猛禽、石虎、犬科、貂類、靈貓等都需捕食各種鼠形動物維生,而鼠形動物以植物、蕈類與更小動物為食,在生態食物鏈當中,除了植物的生產者角色以外,鼠形動物其實扮演著非常重要的基礎營養層角色,有足夠數量的鼠形動物才能夠支撐起各種掠食動物的存活。此外,蟲食性為主的鼩鼱與鼴鼠能夠消耗大量昆蟲,因此有平衡昆蟲族群功能,而鼠類有儲藏大量果實種子的習性,扮演了植物傳播者功能,看似不起眼的鼠形動物由於種類與數量均十分龐大,因此在生態系當中有著著舉足輕重的重要角色。

真盲缺目Eulipotyphla

鼩鼱(Shrews)
鼩鼱屬於真盲缺目的尖鼠科,是一種視覺不發達的動物,因此相當仰賴牠們的靈敏嗅覺,以便在暗處活動與捕食。有些鼩鼱會有特殊的「篷車隊行為」,由母鼩鼱帶著小鼩鼱,每隻鼩鼱咬著前一隻的臀部連成一串,十分有趣。牠們雖然長得很像老鼠,但如果仔細觀察,可以發現牠們的眼睛極小,吻端尖細,與老鼠明顯不同。

鼴鼠(Moles)
鼴鼠是真盲缺目鼴鼠科的成員,有一對特化的大腳掌,和小小的、有薄膜保護著的眼睛,喜歡居住土壤潮濕鬆軟的田園並善於挖掘隧道,有時隧道上方土壤會拱出於地表,成為牠正在活動的證據。白天時,牠們待在自己挖出的通道和巢穴中;夜晚則會鑽出地面覓食,取食蚯蚓和昆蟲等小動物。為了適應在土壤內的生活,牠們的外耳已經退化,而毛髮特別濃密不易沾土,是地底生活的專家。

嚙齒目 Rodentia

老鼠(Rats, Mice) 
老鼠屬於嚙齒目的鼠形亞目,除了有嚙齒目典型的大門齒,上下顎單側的臼齒為3顆,通常有一對大而圓的眼睛、明顯的外耳及細長的尾巴。台灣的老鼠有14種,除了居家常見的亞洲家鼠和溝鼠,尚有棲息在低海拔田野,以及中高海拔寒冷的森林及草原的各種不同物種,具有多樣的生態及生活面貌。

松鼠、鼯鼠(Squirrels and flying Squirrels)
松鼠和鼯鼠同屬於嚙齒目的松鼠亞目,親緣關係接近。牠們都有圓圓的大眼睛跟毛茸茸的粗尾巴,上下顎單側的臼齒為4顆,但不同的是鼯鼠有特殊構造「翼膜」,是一種位於前腳與後腳之間的寬大皮膜,幫助牠們由森林的高處往低處滑翔,因此鼯鼠也被稱為飛鼠。以活動時間來說,松鼠是日行性動物,鼯鼠則喜歡在夜晚出沒,所以雖然牠們都喜歡吃植物嫩芽及果實,但相遇並一起活動進食的機會並不多。

相關標籤:
延伸閱讀
2024/03/12 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