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葉楠搜主題
2024至2025年初的冬天打破了「冷很早」、「冷很久」及「超級冷」的3項紀錄,讓許多臺灣人大喊吃不消。但科博館植物園的植物們在陣陣低溫關照下,不少在今年春天豐沛雨水的滋潤後展現了旺盛的生機,一些在前些年沒被注意到的物候現象變得引人矚目。例如熱帶雨林溫室前方大樹上那一個個宛如紅色蠟燭般的物體就讓很多經過樹下的人忍不住抬頭仰望。
這個長得像紅蠟燭的東西,其實就是大葉楠的新芽。
大葉楠在科博館植物園裡是種不容易被忽視的存在,在北部低海拔區與季風雨林區裡都可以看見高壯的大樹,整個園區的森林下也都有機會看見它們的苗木。但或許是平常看來都是一樹綠油油的樣子,不太有人注意到這種臺灣特有的闊葉樹。拜今年春天氣候適宜之賜,園區的大葉楠幾乎從2月底開始就大滿開,一樹又一樹嫩綠的新芽讓人驚覺它們在園區的龐大勢力。
只是在滿樹新綠之前,大葉楠的芽是被很多片淡紅色的苞片包裹起來保護,於是就能看見綠葉間掛著紅蠟燭般的特殊景象。
臺灣的大葉楠分布在全島中低海拔闊葉林中,喜歡潮濕的環境,所以比較容易在溪谷中見到,科博館植物園裡把它栽種在季風雨林區的蛙池瀑布周邊、北部低海拔區的天然湧泉附近,以及大草坪鄰近熱帶雨林溫室的區域,其中北部低海拔區的母樹雖然早就已經死亡,但天然下種的小苗已經形成一片小純林,裡面幾乎看不到其他植物生長,只有一些附生性的蕨類長在枝幹間。其他區域的大葉楠雖然還沒到發育成純林的階段,卻也都是一種類似地標般的存在。
大葉楠的分類地位目前有幾種不同的看法,許多資料把它視為臺灣特有種,使用Machilus kusanoi Hayata的學名。這個由日本學者早田文藏在1911年所發表的學名中,屬名Machilus是由摩鹿加群島上的植物土名makilo締造而來,中文稱為楨楠屬。種小名kusanoi則是紀念標本採集的日籍學者草野俊助(Shunsuke Kusano,1874-1962),將其姓氏拉丁文化而來,大葉楠也因此別稱草野氏楨楠。到了1982年,有學者則是認為臺灣的大葉楠是日本楨楠(Machilus japonica Sieb. & Zucc.)的變種,而採用Machilus japonica Sieb. & Zucc. var. kusanoi (Hayata) J.C.Liao的學名。2011年發表的文獻中,綜合形態學、分子生物學、化學主成分析、同位酵素等研究結果,證實臺灣沒有原生的日本楨楠,也證實日本楨楠與臺灣原生的假長葉楠(Machilus pseudolongifolia Hayata)及大葉楠為不同種植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