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洋山蘇花搜主題
公民科學是這幾年在臺灣非常被重視的一個項目,透過社會大眾參與累積資料,再經由專業科學家詮釋與分析,目前在生物多樣性調查及生態保育相關議題上應用最廣,也已經有相當成效。
常有人為了解決植物相關疑惑而向本館植物園諮詢。有些問題雖然無法立即解答,但工作人員們會盡力幫大家查資料回覆或轉介到相關單位。約從今(2022)年初開始,巢蕨類植物的相關問題一直有人來問。除了市面上可以看見的栽培種外,竟然也有不少臺灣原生種的問題,看來這群外形看起來簡單的蕨類植物隱藏著許多不被人們理解的事,也困擾很多人。
在過去很長一段時間裡,臺灣原生巢蕨類植物被認為只有學名為Asplenium nidus L.的臺灣山蘇花與學名為Asplenium antiquum Makino的山蘇花兩種,前者分布於低海拔地區,後者佈在中海拔山區。1955年田川基二(Motozi Tagawa,1908年-1977年)在《植物研究雑誌》( The journal of Japanese botany)發表《羊齒類雜説 (8)》(Fern miscellany (8))一文,認為臺灣低海拔地區的巢蕨應採用Neottopteris australasica J. Sm.的學名。這個學名被認為是Asplenium australasicum (J. Sm.) Hook.的異名。他認為這種植物是臺灣與琉球群島的新種,分布在澳洲到熱帶亞洲,孢子囊群長度約為小脈基部向外約葉寬的3分之1到2分之1。
1987年,郭城孟考據包含《羊齒類雜説 (8)》在內的文獻加上自己觀察,在《師大生物學報》第22期中發表《臺灣鐵角蕨屬巢蕨類植物補遺》一文,確認臺灣第3種巢蕨的存在,也就是學名為Asplenium australasicum (J. Sm.) Hook.的南洋巢蕨。它與臺灣山蘇花同樣分布在平地到低海拔,兩者區別在於南洋巢蕨中肋遠軸面有顯著隆起的中軸。
一直到現在,大家都認為臺灣有3種原生巢蕨,南洋巢蕨有時也以南洋山蘇花之名出現在各種資料與文章上。但臺灣很少人注意到《植物研究雜誌》(Journal of Plant Research)在1999年刊登了一篇由村上紀明(Noriaki Murakami)等著,名為《三種日本鐵角蕨屬巢蕨類植物的分子分類學研究與修正》(Molecular Taxonomic Study and Revision of the Three Japanese Species of Asplenium sect. Thamnopteris)的文章。他們發現原先日本所產,學名為Asplenium australasicum (J. Sm.) Hook.的植物,具有差異性很大的rbcL基因序列(ribulose-1,5-bisphosphate carboxylase)。 rbcL基因位於植物染色體中,是與光合作用相關的重要基因,是植物分類上常用的DNA標記。
新物種被命名為Asplenium setoi N.Murak. & Seriz.,臺灣也在分布範圍內,但很少人注意到這個新種的存在,也沒人關注它與學名為Asplenium australasicum (J. Sm.) Hook.的物種到底哪裡不一樣。直到2019年後,有人認為臺灣所產的就是Asplenium setoi N.Murak. & Seriz.,中名也改用東洋山蘇花,沒跟上這波更新的人依然用舊資料,造成很多資料引用人的疑惑。更何況這兩種巢蕨外觀幾乎一模一樣,很難從外表區別,Asplenium australasicum (J. Sm.) Hook.被認為主脈顏色比較深。
有趣的是,分布在世界不同地區的東洋山蘇花間可能存在生殖隔離,而目前利用分子生物技術做出來的結果也顯示巢蕨這群植物裡還可以分出不同物種。所以現在台灣原生的巢蕨被認為有山蘇花、臺灣山蘇花、東洋山蘇花3種,而本館植物園裡隨處可見的是東洋山蘇花,但也許再過幾年,這些看法都會有所改變哩!
2024.6.11 文字修訂(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