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中央內容區塊
國立自然科學博物館
Search
選單
:::
09:00 -17:00
網站導覽
諮詢信箱
會員登入
會員中心
我的收藏
會員登出
English
國立自然科學博物館
921地震教育園區
鳳凰谷鳥園生態園區
車籠埔斷層保存園區
墾丁天文台
全站搜尋
最新消息
參觀與服務
展覽與劇場
學習與推廣
研究典藏與出版
關於科博館
最新消息
最新消息
活動行事曆
新聞中心
影音中心
活動剪影
聯合推廣
參觀與服務
開放時間
票價資訊
交通與停車
入館與優惠
附屬空間
綜合服務中心
書店禮品
餐飲空間
文創商品
數位典藏與學習中心
自然科學藝術廊道
導覽及服務
無障礙服務
iCoBo APP
團體預約
常見問答
遺失物公告
展覽與劇場
當期展覽
展區資訊
樓層及設施
生命科學廳
人類文化廳
地球環境廳
科學中心
植物園
戶外庭園
劇場資訊
場次時間
劇場位置
太空劇場
立體劇場
影片回顧
巡迴展
申辦程序
項目列表
展覽回顧
學習與推廣
博物館教育
解說服務
演示教學
環境教育
動手做
幼兒科學園
自然學友之家
海洋保育教育中心
多功能科學教室
智慧樂學
活動報名與預約
學校服務
到校服務
補助偏鄉中小學
大專生實習
自然史教育館
科普傳播頻道
科博Say Hello
科博做伙講Podcast
科博揪咪秀Podcast
NSL自然科學現場
臺科秀
駐館藝術家
研值特搜隊
駐園科學家
線上博物館
線上導覽
科教影音
學習主題
最新學習資源
最新學習主題
主題導覽搜尋
研究典藏與出版
關於典藏
典藏政策
典藏數量
蒐藏經理
科博典藏網
精選典藏
科博典藏
線上蒐藏庫
出版品查詢
研究人員與著作
圖書館服務
藏書查詢
認識圖書館
最新消息
館際合作服務
閱覽規則
圖書借閱規則
電子期刊與資料庫
彭鏡毅博士紀念獎
關於科博館
使命與策略目標
現任館長
科博標識
組織與職掌
歷史與沿革
館史
歷任首長
大事紀
重大政策
行政服務
政府公開資訊
檔案應用專區
廉政園地
跨機關與國際合作
雙語詞彙
場地租借
加入我們
申辦恐龍卡
志工家族
加入會員
徵才訊息
訂閱電子報
資訊中心
資訊圖像
資訊開放
諮詢信箱
921地震教育園區
鳳凰谷鳥園生態園區
車籠埔斷層保存園區
墾丁天文台
活動行事曆
活動預約
線上購票
博學多文
志工家族
科博典藏
加入會員
場地租借
資訊圖像
您的瀏覽器不支援JavaScript功能,若網頁功能無法正常使用時,請開啟瀏覽器JavaScript狀態。
:::
首頁
學習與推廣
學習主題
主題導覽搜尋
喜歡
0
放大字級
預設字級
縮小字級
分享到Facebook
分享到Line
列印
:::
主題導覽搜尋
查詢關鍵字
查詢
主題指標
美學教育(52)
防災教育(6)
環境科學(179)
資訊科技(25)
海洋教育(54)
科學攝影(326)
科學繪圖(43)
生命科學(471)
地球科學(301)
人類文化(130)
物理(41)
化學(10)
課綱指標
語文領域(6)
數學領域(4)
社會領域(121)
自然科學領域(752)
健康與體育領域(17)
綜合活動領域(12)
藝術領域(74)
科技領域(27)
生活領域(29)
環境議題(292)
性別平等議題(1)
人權議題(2)
海洋議題(79)
科技議題(44)
能源議題(9)
原住民族議題(37)
生命議題(13)
法治議題(4)
資訊議題(3)
安全議題(3)
防災議題(5)
生涯規劃議題(7)
多元文化議題(31)
戶外議題(28)
國際議題(6)
SDGS指標
SDG 2 消除飢餓(4)
SDG 3 健康與福祉(23)
SDG 4 優質教育(510)
SDG 5 性別平權(2)
SDG 6 淨水及衛生(2)
SDG 7 可負擔的潔淨能源(7)
SDG 8 合適的工作及經濟成長(8)
SDG 9 工業化、創新及基礎建設(3)
SDG 10 減少不平等(1)
SDG 11 永續城鄉(28)
SDG 12 責任消費及生產(16)
SDG 13 氣候行動(16)
SDG 14 保育海洋生態(114)
SDG 15 保育陸域生態(312)
SDG 16 和平、正義及健全制度(2)
SDG 17 多元夥伴關係(14)
查詢
搜尋結果 "
" ,共 25 筆資料:
排序方式:
新 → 舊
舊 → 新
食農教育
臺灣台語導覽/教學活動
本館辦理臺灣台語定時定點常設展場導覽或教學活動說明服務,觀眾入館後,現場免費參加。
食農教育
海洋教育
生命科學
人類文化
物理
想入啡啡-細說咖啡特展
食農教育
植物
人類文化
真菌與昆虫
這裡展出12件與昆虫有關的真菌標本,並附上簡短的說明圖文,盼望能讓大家一窺真菌與昆虫的奧妙關連,對自然界的萬物有更多的瞭解。
自然保育
食農教育
真菌
昆蟲
藥用真菌
食農教育
真菌
年年有魚?
海洋中的魚類資源正快速的減少,身為消費者的我們,除了呼籲政府設置海洋保護區並限制漁撈量外,更應懂得選擇永續海鮮,用荷包來決定海洋漁業資源的未來。
環境開發
自然保育
食農教育
海洋教育
魚類
「山水好生活」– 臺灣原住民族生態智慧
本課程主題融合環境教育與文化教育,認識臺灣原住民族傳統的狩獵、捕魚和農耕方式,如何在大自然的和諧秩序內進行,成為文化與生態交融的表徵。
自然保育
食農教育
永續發展
原住民
基改木瓜的抗病與抗議 X 葉錫東
你反對基改嗎?基改到底在改什麼?真實的風險在哪裡?在市場一片抗議基改的聲浪裡,基改木瓜是否也能為自己有所辯解及抗議呢?來聽葉錫東博士為了基改木瓜奮鬥多年的幕後故事及甘苦談!
食農教育
非洲豬瘟知多少 X 張天傑
在2019年的2月,非洲豬瘟對臺灣的威脅,已經來到了門口,當非洲豬瘟入侵臺灣之時,滷肉飯、控肉飯、滷豬腳、炸豬排……這些天天要吃的銅板美食,會不會變得珍貴又稀有?讓專家告訴你最正確的防疫資訊,全民一起防豬瘟,替機場的小米防疫犬減輕工作量吧!
食農教育
哺乳動物
舌尖上的安全 X 任志正
「食」這個字,是一個「人」,手摸著良「心」要吃下肚子的東西一定要好好關心一下,食品安全專家會用那些技巧,破解無效的食安報告?不想只是看熱鬧的話,就來讓食品檢驗的專家,教你如何變成內行人,從蛛絲馬跡中看懂食安報告。
食農教育
EP.31 絲房料里 feat. 王銘祥aka 軟絲爺爺
談到頭足類動物,大家腦中出現的可能是烤魷魚、炸花枝等食物。但身在海島的我們,怎麼可以只懂品嚐海鮮,卻不懂海洋文化呢?
自然保育
食農教育
海洋教育
無脊椎動物
農業生態
現今所謂的農業,係指人們利用土地、陽光、水分、空氣與礦物質等培育動物、植物或微生物,以獲得生活物資或維護生活環境的產業。隨著農業科技日新月異,人類同時面對外來種入侵、農藥殘留、化學肥料濫用、環境污染等問題。
食農教育
植物
動物
考古
藥園
位於「中國醫藥」戶外展示區的「藥園」共展出活體藥用植物百餘種。所有展出藥用植物的選取,係遵循下列三個基本原則:一、該植物必須能完全適應臺中的氣候,二、該植物為我們日常生活中所常見、常聽,或是經常會使用到的,三、優先考量多年生的植物種。園中所展示的每一種藥草皆附有解說牌,介紹正確的學名與療效。
食農教育
植物
從餐桌美食談友善環境
讓大自然依循既有的法則運行,利用友善農法,建立生產、生活、生態健全的農業環境,讓消費者、農夫、野生動植物,一起享用大地給予的自然資源。
環境開發
自然保育
食農教育
鳥類
昆蟲
EP.12 農情覓意好食在 feat. 呂木蘭 aka 在菜園裡尋找生命力的母親
想吃到尚青的食材嗎?邀請您來開闢一塊田,並以食農教育來耕耘。它包含了各種知識的整合與實作!看到這,您以為知識的整合與實作很無聊嗎?No~No~它的過程可是非常有趣又好玩的!
食農教育
EP.21 里雉選擇 feat. 李文珍 aka 愛鳥人生水雉生態教育園區主任
如何耕耘一塊水田,由慣行農法轉變為保育水雉與生產無毒菱角兼具的福地?這季我們將帶大家一起來了解與我們生活最貼近的里山議題,第一集就讓水雉生態教育園區的李文珍主任來分享水雉的生態習性...
自然保育
食農教育
鳥類
EP.25 虎里虎途 feat. 林育秀 aka 徹夜追蹤石虎不嫌累的女孩兒
里山動物中的明星物種非「石虎」莫屬了!牠們真的會如鄉村裡的傳說般,像聖誕老公公一樣把雞揹著偷走嗎?研究人員為了追蹤瞭解牠們生存所遭遇到的各種問題,有哪些辛苦一面,又或是發生了些什麼有趣的故事呢?
環境開發
自然保育
食農教育
哺乳動物
水碓的故事
碓要如何操作?主要的用途又是什麼呢?它主要是利用一支傾斜的錘子,在落下時砸入石臼之中,用來去掉稻穀的外殼。東漢桓譚在《桓子新論》一書中寫到:「宓犧之制杵臼,萬民以濟。及後人加巧,因延力借身重以踐碓,而利十倍杵臼。又復設機關,用驢贏牛馬及役水而舂,其利乃且百倍。」主要描述糧食加工機械,由杵臼、踐碓、畜力碓到水碓的演進過程。也就是說,早期的碓乃是利用槓桿原理來「舂米」,後來發展到了運用畜力時,則是透過輪軸的傳動。
食農教育
古代科技
農業生態展示區參觀護照
農業生態展示區參觀護照,學習單,歡迎下載使用
食農教育
農業生態展區-中國農業分布
食農教育
農業生態展區-中國農業事件簿
食農教育
1
2
下一頁
最後一頁
共25筆資料,第1/2頁
2022/09/19 更新
您想找什麼資訊?
×
查詢關鍵字
搜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