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中央內容區塊
選單
:::
:::

農業生態展區-中國農業分布
搜主題

中國農業分布
五榖作物演變

「五榖」是中國古代五種最主要的糧食作物,這個詞最早見於《論語.微子》:「四體不勤,五穀不分,孰為夫子?」但是在不同的時代、地區,各種農作物的重要性互不相同,所以歷來對五穀的內容說法不一,比較常見的說法是「黍、稷、菽、麥、稻」;另一種說法,則是加入「麻」而沒有「稻」。 稻米是中國南方最重要的農作物,從新石器時代早期就已採人工栽培。黍是黃米,稷是小米,都具有耐旱、耐瘠、生長期短等優點,是商周時代的重要作物。麥包括大麥與小麥,小麥從戰國時代以後,逐漸成為華北地區主要的糧食作物。菽是大豆,可食用也可以榨油。麻是大麻,葉子雖然帶有輕微的毒性,但種子無毒,可以當作糧食,也可以榨油,纖維還可以製造麻繩。 

中國的農業與氣候

中國地大物博,農業形態與地理位置、地形、氣候、土壤等環境因素息息相關。中國地處亞洲的中部和東南部,東南濱臨太平洋,西北深入亞洲大陸,同時跨越溫帶、副熱帶和熱帶。地形特徵包 括:地勢高低起伏大、西高東低成階梯狀;地形多樣化,涵蓋山地、盆地、丘陵、高原和平原,山地和高原面積即占總面積的2/3。

支配氣候的因素有:緯度、海陸分布、地形和洋流。緯度愈低(南)氣溫愈高、緯度愈高(北)氣溫愈低;夏季風向由海洋吹向陸地,帶來豐沛的雨量;冬季風向則由陸地吹向海洋,寒冷而乾燥。另高大的山脈常成為氣候上的天然障壁,迎風的東南面濕潤多雨,而背風的西北面就乾燥少雨。洋流有暖流(黑潮)和寒流兩種,前者沿臺灣東西兩岸北上;後者為冬季的東北季風,沿渤海、黃海沿岸南下,直達臺灣海峽。

華北區農業介紹

行旱農制農業,冬作以小麥為主,夏作為小米和高粱;次要糧食作物有大麥、燕麥、玉米、大豆、花生等;經濟作物以棉花為主。農民作為副業所飼養的農畜,有騾、驢、馬、牛、羊、豬等,其中以綿羊為多。果樹有梨、葡萄、水蜜桃、杏、棗、柿、蘋果等。

四季分明,年平均溫約在10~15°C間,冬季月平均溫在0°C以下,夏季則在20°C以上。年雨量在350~750 mm 之間,多集中在夏季的6、7、8月間,乾季達9個月。雨量變化大,水旱災頻繁。黃淮平原、山東丘陵一帶,雨量較豐,雨季較長,小麥、高梁為主要作物;隴山、太行山間的高原盆地區,雨量少,冬作以小麥為主,夏作為小米。河西走廊雨量少,為溫帶沙漠氣候,屬夏作綠洲區。

東部黃淮平原與西部黃土高原的耕作方式差異性大。在降雨量較多的東部,實行冬季休耕;而降雨量較少的西部地區則行夏季休耕。休耕期間,不耕不種或耕而不種,使耕地得以暫時空閒,為下次耕種創造更好的適合作物生長的土壤條件。

大部分屬乾燥地區,自古以來即實行著耕粑耱的旱地保墒法。這種旱地農法,首先以犁進行耕翻與破土,然後以牛或馬拉著「耙」將土塊壓碎後,再以「耱」整平土地。這種耕作技術的原理是,土壤中的水分會經由毛細現象向外蒸發,經過耙耱過程,切斷毛細蒸發管道後,可增強土壤的保水力。

華中區農業介紹

華中地處兩穫區內,夏季栽種水稻,冬季多栽培小麥、油菜、大麥或豆類。丘陵較高地區以茶樹為主,較低地區多植油桐。沿海鹼性沖積土宜種植棉花,產量豐富。田莊附近桑林遍野,為中國最大蠶桑地區。農畜有豬、羊、牛、雞、鴨等,果樹有梨、桃、棗、橘等,沿海漁產豐富。

華中四季分明,年平均溫約在15~20°C間,冬季最冷月的平均溫度在0°C以上,夏季熱而長,有4個月的平均溫度在20°C以上,年雨量在750~1500 mm 之間。海岸地區,6、7月為梅雨季節。長江中下游平原,由長江和其支流沖積而成,溫暖濕潤,地勢狹長而平緩,水道縱橫,灌溉便利,因而成為全國聞名的魚米之鄉;長江以南多丘陵,為著名的產茶區。四川盆地高山環繞,可遮蔽南下的寒風,南北作物雜陳。

華中溫暖濕潤,適於農耕,一年四季均可耕作。在該地區栽培的作物主要是水稻,其次是豆類、小麥等。水稻耕作在5月中旬灌水泡田,以水牛翻耕土壤,再用方耙等農具整理秧田,然後進行播種育秧。6月芒種時進行插秧,夏季以手耘方式進行中耕除草。華中的水田常高於水渠,多使用龍骨水車汲水灌溉。水稻成熟時則以鐮刀收割,再打穀脫粒。

長江中下流平原地區素有魚米之鄉的美稱,由河流、水渠、湖沼縱橫交錯組成的廣闊水域,為淡水魚類、蝦、蟹及蚌提供良好的生長條件。許多長江主、支流交會的水域,是青魚、草魚、鰱魚等產卵生長的良好環境。基於這樣豐富的水域生態環境,平原地區建造了很多養魚池,其中尤以江蘇、湖北等省為中心的養殖漁業最為興盛。

相關標籤:
延伸閱讀
2022/11/28 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