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中央內容區塊
選單
:::
:::

農作物的品種改良
搜主題

人類因為種種的需求,必需不斷地改良農作物的品種;農作物的品種改良,在農業上簡稱「育種」。
育種讓作物可以適應不同的光照、溫度、水分、肥料、土壤、風力等環境並成長茁壯;同時讓植物得以平穩地生長,且能提供一定品質的產品,以及增加植物本身抵抗病蟲害的能力,減少農藥的使用,還給大自然一塊乾淨的土地,保障人們的健康。另外為了增進作物的甜度、香氣、花色、風味等農園藝特性,讓人們的生活更加多采多姿,也需要育種家的努力。

特色農耕
蘭嶼的水芋田

蘭嶼達悟族的水芋田,是一種符合當地生態環境的特色農業。開墾時先將表土肥沃部分挖掘保留,再續挖下層較貧瘠土壤,回填時直接填肥沃土壤於芋田的上層,供種植之用,所以可以不施肥料。採收後,將芋葉丟回田間腐爛,做為下期養料之用,並於芋田旁田埂留一些植物,如小毛蕨等做為覆蓋,使之不生雜草,可省去除草的人力。此外,採收芋頭時常見的皮膚搔癢症狀,亦可藉由擦拭小毛蕨的汁液獲得減緩。

日月潭的浮嶼

浮嶼誘魚法是南投日月潭邵族與當地生態結合後,所發展出來的捕魚法。「浮嶼」的本體是一大叢水草,邵族人藉由潭中的魚會到水草根部去產卵的特性,在浮嶼的根部放置捕魚器具,來捕捉魚類。文獻記載邵族人能在浮嶼上種植農作物。但隨著其他文明的入侵,天然的浮嶼已完全消失,改以人工的浮嶼取代。
浮嶼最早是一叢漂浮在水面上的植物,而非真正的島嶼。隨時間推移愈發茂盛後,糾結成團變成像小島一般,水面則自然寄生許多浮游生物群落,進而帶來許多魚、蝦、蟹等水生動物在此繁衍。

水耕栽培技術

水耕指不用土壤,以培養液提供作物養份的栽培方法。優點包括:產量穩定、施肥效率高、養分吸收平衡、生育迅速、作業省工等。
水耕栽培有礫耕、水耕、岩棉耕和天然介質耕等方式。常見栽培作物有番茄、胡瓜、甜椒、洋香瓜、草莓等果菜,蕹菜、萵苣、小白菜、豌豆苗等葉菜,以及玫瑰、海芋等花卉。其中豌豆苗生產約半個月可收穫一次,蕹菜年間可連續12-17次。可稱為世界上首創技術。

靈芝栽培演進

靈芝的栽培源於古代。明朝《本草綱目》中載有「方士以木積濕處,用藥敷之,即生五色芝」的記述。近代對靈芝的栽培,由段木栽培法演進至今的木屑栽培法,從菌種篩選、栽培材料選擇、機械化作業,並從傳統菇寮改變成環控的菇舍,可以掌握品質與產量。另一方面靈芝科學化的栽培,運用現代生物發酵工程技術研製開發,製成了優質的靈芝菌絲體膠囊或濃縮液。
最近有研究團隊進行靈芝基因體定序計劃,探索靈芝的基因表現,加上與蛋白體的研究,未來有可能人工合成靈芝的有效成分-高分子多醣體。

相關標籤:
延伸閱讀
2022/11/28 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