昆蟲
:::
:::
主題導覽搜尋
本教案透過圖片、標本和模型等物件,讓您認識蟋蟀的形態、發聲構造、習性、演化及其在人類文化中的相關性與應用,期待引發孩子們對周遭生物的好奇心,進而培養觀察的習慣,以及對生物與文化間的關係感到興趣。
昆蟲
藉由圖片與標本說明蟑螂構造、習性及居家常見種類:美洲蟑螂、澳洲蟑螂、棕帶蟑螂、德國蟑螂及蟑螂的天敵,並討論蟑螂除了是我們認為的一種常見害蟲外,是否還有對人類有幫助或其他可能應用之處。
昆蟲
8月1日是國定原住民族日。科博館於今年8月,推出「你我都是原住民科學家:2023全民科學原教」系列活動,促進全民認識原住民族科學,並向原住民族致敬。其中包含兩個微型展,於8月1日開展:「mita kwara Genzyuminzok : 在科博館看見原住民族」、以及「ke’ na 'Tayal 說族語:以原住民族語命名的動植礦物」。
昆蟲
岩石礦物
原住民
臺灣現生一共有4種紫斑蝶,牠們是世界上唯二的越冬型蝴蝶,每年當第一道冷峰吹來,牠們開始南遷進行越冬,您能想像在4-50年前的臺灣南部,有著許許多多超過百萬隻紫斑蝶越冬的紫蝶幽谷嗎?
昆蟲
人類是地球上唯一具有用火、生火能力的生物,希望透過這個展示,揭示人類開始用火的秘密,以及認識用火的力量對文化的影響。儘管我們不會有機會問到第一個用火的古人類,為何選擇開始用火,但是透過考古學與民族學的遺物,我們有機會窺得人類在演化道路上的心路歷程,並且介紹臺灣史前用火歷史的獨特發展進程。
植物
昆蟲
地質
考古
神話
古代科技
花花世界的生存策略包含自營與異營,在生生不息的食物網串連中,臺灣的桑寄生科植物在生態系中是寄主植物的掠奪者,以吸器穿透寄主植物的保護層,掠奪養分或水分,是植物界的「吸血鬼」。
自然保育
植物
鳥類
昆蟲
本期線上蒐藏庫展出代表各大動物地理區30種世界蝴蝶,其中又以東洋界(又稱印度馬來亞區Indomalayan realm)-澳新界(Australasian realm)的類群居多。
氣候變遷
自然保育
昆蟲
在昆蟲方面,博物館除了保存昆蟲本身做為標本外,也經常會保存昆蟲在活動時所遺留下來的各種生態遺跡,如巢、蟲癭、蛀痕或排遺等,透過這些標本的蒐集,不僅能更了解生物的各種行為、季節性與分布外,還能做為分類鑑定參考之依據,更能進一步做為探討其演化與適應的重要物證,是非常重要且值得蒐藏的標本。
昆蟲
鍬形蟲是許多小朋友喜愛的甲蟲。他們跟金龜子是親戚,全世界有約1300種,長相千奇百怪,小的比綠豆還小,但大的超過10公分;雄蟲的大牙多半很大,有些卻很小;多數大牙往下彎,卻也有往上彎的,真是變化無窮。
自然保育
昆蟲
我家蟲住民展場共分為「我們的家」、「害蟲?益蟲」、「歡迎光臨」、「蟲與牠們的棲地」、「誰躲在我家?」、「特異功能」、「小小蟲子我怕怕」、「請你麥擱來」、「如果家裡沒有蟲」九大主題,將以實體家具如沙發、衣櫃、書櫃、床等,與不同空間格局如卧室、客廳、廚房等來呈現家的感覺,再搭配插畫家摸摸傑夫的可愛擬人化節肢動物插畫,讓民眾在輕鬆情境中,實地了解常出現於家中的節肢動物種類及其棲息環境。我們期待藉此特展能改變民眾對家中節肢動物的觀點與態度,明白蟲出現於家中為自然現象,不再因未知而恐懼,甚至可以將家中出現的節肢動物做為改善家裡環境的指標,同時,也讓民眾知道家裡其實也能成為探究科學的好場所。
昆蟲
《吉娃斯愛科學》是國立清華大學與原金國際共同製作的原住民族科學教育動畫影集,故事描述泰雅族小女孩吉娃斯與寵物猴子乃奈、好朋友飛卉在山林中的冒險,並因著大哥哥巴彥的知識傳授而有所成長。過去吉娃斯只卡通影片中,此次科博館與清華大學、原金國際合作,邀請吉娃斯勇闖科博館,與科博館的科學研究進行對話。
植物
爬行動物
昆蟲
原住民
贈與本館124,300件昆蟲標本的日本鞘翅目學者佐藤正孝教授,不幸於2006年8月因病辭世,享年69歲。他一生中有60年與昆蟲為伍,畢生發表五百多篇論文,本館為感念佐藤教授的無私奉獻及對昆蟲的熱情,推出本特展,除介紹佐藤教授的生平、驚險有趣的採集生活、卓越的研究、對昆蟲界的貢獻和標本捐贈過程與標本內容外,還可體驗昆蟲分類學家如何採集標本、比對鑑定、繪圖、新種發表與命名等方法。
昆蟲
共31筆資料,第1/2頁
2022/09/19 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