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中央內容區塊
國立自然科學博物館
Search
選單
:::
09:00 -17:00
網站導覽
諮詢信箱
會員登入
會員中心
會員登出
English
國立自然科學博物館
921地震教育園區
鳳凰谷鳥園生態園區
車籠埔斷層保存園區
全站搜尋
最新消息
參觀與服務
展覽與劇場
學習推廣
研究典藏與出版
關於科博館
最新消息
最新消息
活動行事曆
新聞中心
影音中心
活動剪影
參觀與服務
開放時間
票價資訊
交通與停車
入館與優惠
附屬空間
綜合服務中心
書店禮品
文創商品
餐飲空間
數位典藏與學習中心
自然科學藝術廊道
導覽及服務
無障礙服務
iCoBo APP
團體預約
常見問答
遺失物公告
展覽與劇場
當期展覽
展區資訊
樓層及設施
生命科學廳
人類文化廳
地球環境廳
科學中心
植物園
劇場資訊
場次時間
劇場位置
太空劇場
立體劇場
影片回顧
巡迴展
申辦程序
項目列表
展覽回顧
學習推廣
博物館教育
解說服務
演示教學
環境教育
智慧學習
動手做
幼兒科學園
自然學友之家
活動報名與預約
學校服務
到校服務
補助偏鄉中小學
補助中部中小學
大專生實習
自然史教育館
科普傳播頻道
科博做伙講Podcast
科博揪咪秀Podcast
NSL自然科學現場
臺科秀
駐館藝術家
研值特搜隊
駐園科學家
線上博物館
線上導覽
科教影音
學習主題
最新學習資源
最新學習主題
主題導覽搜尋
研究典藏與出版
關於典藏
蒐藏數量
研究人員與著作
出版查詢
藏書查詢
圖書館服務
認識圖書館
最新消息
館際合作服務
閱覽規則
圖書借閱規則
電子期刊與資料庫
彭鏡毅博士紀念獎
關於科博館
使命與策略目標
現任館長
科博標識
組織與職掌
歷史與沿革
館史
歷任首長
大事紀
重大政策
行政服務
政府公開資訊
檔案應用專區
廉政園地
跨機關與國際合作
雙語詞彙
場地租借
加入我們
申辦恐龍卡
志工家族
加入會員
徵才訊息
訂閱電子報
資訊中心
資訊圖像
資訊開放
諮詢信箱
921地震教育園區
鳳凰谷鳥園生態園區
車籠埔斷層保存園區
活動行事曆
活動預約
線上購票
博學多文
志工家族
加入會員
線上博物館
場地租借
文創商品
資訊圖像
您的瀏覽器不支援JavaScript功能,若網頁功能無法正常使用時,請開啟瀏覽器JavaScript狀態。
:::
首頁
學習推廣
學習主題
主題導覽搜尋
放大字級
預設字級
縮小字級
分享到Facebook
分享到Line
列印
:::
主題導覽搜尋
查詢關鍵字
查詢
主題指標
美學教育(29)
防災教育(4)
環境科學(130)
資訊科技(21)
海洋教育(31)
科學攝影(167)
科學繪圖(18)
生命科學(246)
地球科學(79)
人類文化(107)
物理(32)
化學(4)
課綱指標
語文領域(2)
數學領域(2)
社會領域(102)
自然科學領域(326)
健康與體育領域(15)
綜合活動領域(12)
藝術領域(48)
科技領域(20)
生活領域(11)
環境議題(172)
性別平等議題(1)
人權議題(2)
海洋議題(55)
科技議題(43)
能源議題(8)
原住民族議題(31)
生命議題(10)
法治議題(2)
資訊議題(2)
安全議題(2)
防災議題(3)
生涯規劃議題(7)
多元文化議題(27)
閱讀素養議題(1)
戶外議題(22)
國際議題(4)
SDGS指標
SDG 2 消除飢餓(4)
SDG 3 健康與福祉(18)
SDG 4 優質教育(211)
SDG 5 性別平權(1)
SDG 6 淨水及衛生(2)
SDG 7 可負擔的潔淨能源(5)
SDG 8 合適的工作及經濟成長(7)
SDG 9 工業化、創新及基礎建設(3)
SDG 11 永續城鄉(15)
SDG 12 責任消費及生產(11)
SDG 13 氣候行動(9)
SDG 14 保育海洋生態(67)
SDG 15 保育陸域生態(149)
SDG 16 和平、正義及健全制度(1)
SDG 17 多元夥伴關係(9)
查詢
搜尋結果 "
" ,共 21 筆資料:
排序方式:
新 → 舊
舊 → 新
昆蟲
同火的日子:人與火的故事
人類是地球上唯一具有用火、生火能力的生物,希望透過這個展示,揭示人類開始用火的秘密,以及認識用火的力量對文化的影響。儘管我們不會有機會問到第一個用火的古人類,為何選擇開始用火,但是透過考古學與民族學的遺物,我們有機會窺得人類在演化道路上的心路歷程,並且介紹臺灣史前用火歷史的獨特發展進程。
植物
昆蟲
地質
考古
神話
古代科技
EP.33 【策展人開箱】-「同火的日子」特展 feat. 李作婷&劉憶諄 aka 選擇困難巧妙搭配二人組
本次特展有許多全臺首次展出的珍貴標本,包括十三行遺址的「鍛鐵爐」,及國立清華大學後山清朝古墓中所發現的「玻璃頂戴」等,這些都與「火」有怎樣的連結呢?
植物
昆蟲
地震
考古
神話
古代科技
你我都是原住民科學家:2023全民科學原教
8月1日是國定原住民族日。科博館於今年8月,推出「你我都是原住民科學家:2023全民科學原教」系列活動,促進全民認識原住民族科學,並向原住民族致敬。其中包含兩個微型展,於8月1日開展:「mita kwara Genzyuminzok : 在科博館看見原住民族」、以及「ke’ na 'Tayal 說族語:以原住民族語命名的動植礦物」。
昆蟲
岩石礦物
原住民
我家蟲住民
我家蟲住民展場共分為「我們的家」、「害蟲?益蟲」、「歡迎光臨」、「蟲與牠們的棲地」、「誰躲在我家?」、「特異功能」、「小小蟲子我怕怕」、「請你麥擱來」、「如果家裡沒有蟲」九大主題,將以實體家具如沙發、衣櫃、書櫃、床等,與不同空間格局如卧室、客廳、廚房等來呈現家的感覺,再搭配插畫家摸摸傑夫的可愛擬人化節肢動物插畫,讓民眾在輕鬆情境中,實地了解常出現於家中的節肢動物種類及其棲息環境。我們期待藉此特展能改變民眾對家中節肢動物的觀點與態度,明白蟲出現於家中為自然現象,不再因未知而恐懼,甚至可以將家中出現的節肢動物做為改善家裡環境的指標,同時,也讓民眾知道家裡其實也能成為探究科學的好場所。
昆蟲
郵說昆蟲
特展從學術領域及專業角度,剖析小小郵票在方寸之間,如何反映藝術美學、科學發展與社會變遷等,堪稱微縮版百科全書。《郵說昆蟲》特展共有「成功適應」、「吐絲結繭」、「蜂言蜂語」、「人蚊大戰」及「人蟲共生」5個單元,展出世界各國數百枚昆蟲郵票、近百種昆蟲標本及蠶絲製品。
美學教育
昆蟲
人類文化
強行無阻—蟑螂
藉由圖片與標本說明蟑螂構造、習性及居家常見種類:美洲蟑螂、澳洲蟑螂、棕帶蟑螂、德國蟑螂及蟑螂的天敵,並討論蟑螂除了是我們認為的一種常見害蟲外,是否還有對人類有幫助或其他可能應用之處。
昆蟲
蟀氣十足—蟋蟀
本教案透過圖片、標本和模型等物件,讓您認識蟋蟀的形態、發聲構造、習性、演化及其在人類文化中的相關性與應用,期待引發孩子們對周遭生物的好奇心,進而培養觀察的習慣,以及對生物與文化間的關係感到興趣。
昆蟲
好大的口器
昆蟲
須臾化永恆─昆蟲標本的博物館旅程特展
標本的蒐藏與保存是博物館的重要功能,科博館為讓大眾瞭解標本在博物館的蒐藏、保存及應用等過程,展區分為四個單元:「採擷自然史文物」、「昆蟲標本的製作與保存」、「博物館的蒐藏經營與管理」、「基於蒐藏的研究與利用」,以標本從野外被採得,進到博物館被加工保存,進而被典藏與利用的過程為展場軸線,以實物搭配造景來闡釋這趟旅程。不但將後場研究工作濃縮到展場展示,更有模擬的昆蟲標本製作室和蒐藏庫房,呈現博物館如何將採擷於自然短暫存在的樣本轉化成永恆知識的過程。展場布置90%為紙裝潢,減少木工施工粉塵與油漆揮發,並具環保性。扶風文化事業的洪新富老師也提供精彩的紙藝作品於展場展示,增添趣味。
昆蟲
從餐桌美食談友善環境
讓大自然依循既有的法則運行,利用友善農法,建立生產、生活、生態健全的農業環境,讓消費者、農夫、野生動植物,一起享用大地給予的自然資源。
環境開發
自然保育
食農教育
鳥類
昆蟲
與蟲共舞
昆蟲
EP.3 愛在螢光蔓延時 feat. 鄭明倫
每到四、五月時,全臺各地陸續出現大量的螢火蟲,賞著這點點螢光形成的美景,您是否想過,這浪漫紛飛的螢光難到只出現在這個季節嗎?而造成這個美景的螢火蟲又有什麼特別的生活息性呢?
自然保育
昆蟲
EP.27 甜蜜好里 feat. 劉奇璋&黃俊霖 aka 養蜂老手與新手(上集)
炎炎夏日來杯清涼的蜂蜜檸檬,真是舒暢又愉快呀!但您是否想過這些蜂蜜是蜜蜂採集什麼植物的花蜜釀製?馴化的西洋蜂與野生的東方蜂又有什麼差別呢?城巿養蜂與蜂農大量採蜜養蜂的方式有什麼不同呢?
昆蟲
EP.28 甜蜜好里 feat. 劉奇璋&黃俊霖 aka 養蜂老手與新手(下集)
炎炎夏日來杯清涼的蜂蜜檸檬,真是舒暢又愉快呀!但您是否想過這些蜂蜜是蜜蜂採集什麼植物的花蜜釀製?馴化的西洋蜂與野生的東方蜂又有什麼差別呢?城巿養蜂與蜂農大量採蜜養蜂的方式有什麼不同呢?
昆蟲
EP.2 科博館的百萬昆蟲蒐藏!
科博館除了平常看到的展覽及活動以外,背後還身負蒐藏的重責大任,並蒐藏了超過160萬件的蒐藏品,而昆蟲收藏竟然佔了其中百分之60!?
昆蟲
EP.14 螢火蟲之慕 x 鄭明倫博士
在菲律賓的深山,在印尼的秘林,在馬來西亞的稜線,在這些地方縱橫數十載,為了尋覓朝思暮想的螢火蟲,這次的自然科學現場,濃縮了鄭明倫博士近十年在此地尋找螢火蟲充滿驚喜、嘖嘖稱奇與永生難忘的精采故事。
昆蟲
珠光鳳蝶
自然保育
昆蟲
EP.8 蜂花園x黃俊霖
蜂蜜跟農作物的收成,都是蜜蜂嗡嗡嗡辛勤工作的成果,但其實蜜蜂也會挑花來吃?怎麼知道蜜蜂的取食偏好?該如何建立對蜜蜂友善的蜂花園?
自然保育
昆蟲
小強的身世之謎
某天,有位義工頗為興奮地跑來問我:「我問你喔,蟑螂大多是卵生的吧?」 「對呀,大多數的蟑螂是卵生的,會將卵黏在隱密的角落。」我開始職業病地介紹起來。「而且嚴格來講,那不是卵,而是由一層革質的外鞘所包覆的卵鞘...」 「我跟你說喔,我有拍到胎生的蟑螂喔!你看你看!」很顯然她並沒仔細聽我在說什麼,只是很興奮的把相機拿到我眼前。
昆蟲
衣魚非魚,「書蠹」也
不知道有沒有人有過這樣的經驗,打開衣櫥或書桌的抽屜時,突然看到一隻扁扁的銀色的蟲子,尾部還長了三根長毛,就像隻銀色的小魚,這是甚麼蟲呢?這次要介紹的主角就是牠,由於經常在衣櫥發現,又長得像條小魚,於是我們牠「衣魚」,又因為身體是銀灰色的,因此也叫牠「銀魚」。
昆蟲
1
2
下一頁
最後一頁
共21筆資料,第1/2頁
2022/09/19 更新
您想找什麼資訊?
×
查詢關鍵字
搜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