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中央內容區塊
國立自然科學博物館
Search
選單
:::
09:00 -17:00
網站導覽
諮詢信箱
會員登入
會員中心
我的收藏
表單填寫記錄
會員登出
English
國立自然科學博物館
921地震教育園區
鳳凰谷鳥園生態園區
車籠埔斷層保存園區
墾丁天文台
全站搜尋
最新消息
參觀與服務
展覽與劇場
學習與推廣
研究典藏與出版
關於科博館
最新消息
最新消息
活動行事曆
新聞中心
影音中心
活動剪影
聯合推廣
參觀與服務
開放時間
票價資訊
交通與停車
入館與優惠
附屬空間
綜合服務中心
書店禮品
餐飲空間
文創商品
數位典藏與學習中心
自然科學藝術廊道
導覽及服務
無障礙服務
iCoBo APP
團體預約
常見問答
遺失物公告
展覽與劇場
當期展覽
展區資訊
樓層及設施
生命科學廳
人類文化廳
地球環境廳
科學中心
植物園
戶外庭園
劇場資訊
場次時間
劇場位置
太空劇場
立體劇場
影片回顧
巡迴展
申辦程序
項目列表
展覽回顧
學習與推廣
博物館教育
解說服務
演示教學
環境教育
動手做
幼兒科學園
自然學友之家
海洋保育教育中心
科宇宙悠遊學
多功能科學教室
智慧樂學
活動報名與預約
學校服務
到校服務
補助偏鄉中小學
大專生實習
自然史教育館
科普傳播頻道
科博揪咪秀Podcast
科博做伙講Podcast
科博Say Hello
NSL自然科學現場
臺科秀
駐館藝術家
研值特搜隊
駐園科學家
智慧探索體驗
線上學習資源
行動智慧學習
創新科技體驗
學習主題
最新學習資源
最新學習主題
主題導覽搜尋
研究典藏與出版
關於典藏
典藏政策
典藏數量
蒐藏經理
科博典藏網
出版品查詢
研究人員與著作
圖書館服務
藏書查詢
認識圖書館
最新消息
館際合作服務
閱覽規則
圖書借閱規則
電子期刊與資料庫
彭鏡毅博士紀念獎
關於科博館
使命與策略目標
現任館長
科博標識
組織與職掌
歷史與沿革
館史
歷任首長
大事紀
重大政策
行政服務
政府公開資訊
檔案應用專區
廉政園地
性別平等專區
跨機關與國際合作
雙語詞彙
場地租借
加入我們
申辦恐龍卡
志工家族
加入會員
徵才訊息
訂閱電子報
資訊中心
資訊圖像
資訊開放
諮詢信箱
921地震教育園區
鳳凰谷鳥園生態園區
車籠埔斷層保存園區
墾丁天文台
活動行事曆
活動預約
線上購票
博學多文
志工家族
科博典藏
加入會員
場地租借
資訊圖像
您的瀏覽器不支援JavaScript功能,若網頁功能無法正常使用時,請開啟瀏覽器JavaScript狀態。
:::
首頁
學習與推廣
學習主題
主題導覽搜尋
喜歡
0
放大字級
預設字級
縮小字級
分享到Facebook
分享到Line
列印
:::
主題導覽搜尋
查詢關鍵字
查詢
主題指標
美學教育(59)
防災教育(6)
環境科學(195)
資訊科技(26)
推薦(17)
海洋教育(63)
科學攝影(326)
科學繪圖(44)
生命科學(549)
地球科學(314)
人類文化(140)
物理(41)
化學(10)
課綱指標
語文領域(9)
數學領域(4)
社會領域(130)
自然科學領域(844)
健康與體育領域(17)
綜合活動領域(12)
藝術領域(81)
科技領域(28)
生活領域(39)
環境議題(356)
性別平等議題(2)
人權議題(2)
海洋議題(84)
科技議題(44)
能源議題(9)
原住民族議題(41)
生命議題(13)
法治議題(4)
資訊議題(3)
安全議題(3)
防災議題(5)
生涯規劃議題(7)
多元文化議題(35)
戶外議題(28)
國際議題(10)
SDGS指標
SDG 2 消除飢餓(4)
SDG 3 健康與福祉(23)
SDG 4 優質教育(536)
SDG 5 性別平權(3)
SDG 6 淨水及衛生(2)
SDG 7 可負擔的潔淨能源(7)
SDG 8 合適的工作及經濟成長(8)
SDG 9 工業化、創新及基礎建設(3)
SDG 10 減少不平等(2)
SDG 11 永續城鄉(36)
SDG 12 責任消費及生產(19)
SDG 13 氣候行動(18)
SDG 14 保育海洋生態(121)
SDG 15 保育陸域生態(385)
SDG 16 和平、正義及健全制度(2)
SDG 17 多元夥伴關係(19)
查詢
搜尋結果 "
" ,共 326 筆資料:
排序方式:
新 → 舊
舊 → 新
科學攝影
植物中的費波那契數列
許多植物的生長結構都藏著費波那契數列(1,1,2,3,5,8,13,21等)。圖中植物的順、逆時針螺旋數量,從多肉植物的卷絹的「3,5」、仙人掌的「8,13」,到向日葵的「34,55」,都是數列中的相鄰兩數。相鄰兩數在數列越大時,比值會越趨近所謂黃金分割比例。植物結構以此比例角度向外生長,能夠最有效率地填充空間,看似神秘的植物數學密碼,其實是生物演化自然而然的最佳選擇。
植物與真菌
腐生植物:紫水玉簪
人們印象中的植物通常是綠色、可行光合作用,為自然界中的生產者。但有些植物無葉綠素,沒有行光合作用的能力。牠們以寄生或真菌異營的方式生存,後者如:水晶蘭屬、水玉簪科、黴草科和腐生的蘭花,隱世於腐植土裡靠真菌來獲得養分,在特定季節以讓世人驚豔的樣貌出土。圖片中的「紫水玉簪」是此中的翹楚,每年8-10月開花季節,以夢幻的色彩、特殊的型態,耀眼藏身在密林下。
植物與真菌
發光的構樹
十分常見的構樹,屬於桑科的落葉性樹木,幼株的葉有3-5個深缺刻狀分裂,成樹的葉則是長橢圓形具3-5缺刻或無缺刻,葉背布滿絨毛。以前是養鹿人家的飼料,有鹿仔樹之稱。樹皮是製紙的原料,又稱為紙木。
植物與真菌
茅膏菜的捕蟲葉與獵物
茅膏菜捕捉到一隻雙翅目黑翅蕈蚋科蟲。茅膏菜是臺灣原生的食肉植物,屬於直立型的毛氈苔,捕蟲葉上有很多腺毛,腺毛頂端膨大有如一顆顆的小珍珠。這些球狀的構造可分泌黏液,當昆蟲不小心沾到腺毛時,黏液就像強力膠般立刻黏住。黏液中含有多醣類和酵素,能將蟲屍浸液分解、吸收。腺毛具有運動的能力,當捕捉到獵物後,獵物旁的腺毛全都會彎過來壓制獵物,除了防止獵物逃走外,還能使更多的腺毛接觸到獵物,有效率地消化蟲體。
植物與真菌
神秘的法器?插天山細辛
中間如神秘法器般的構造,是馬兜鈴科插天山細辛雄蕊和雌蕊合生成的單體構造。整個插天山細辛的花就像一個陷阱,壺狀的花朵貼伏在地面,就等著路過的昆蟲誤入,進而達到傳粉的目的。雖然像陷阱,但植物還準備了如階梯狀的花冠筒,讓誤入的昆蟲得以脫困。本圖剖開了含苞的花,上半部如同水滴般晶瑩剔透的是柱頭,其中一輪雄蕊先開裂的狀態,新鮮的花粉搭配透亮的柱頭,讓原本已經很精妙的構造增添繽紛的色彩。
植物與真菌
奇特的三葉蟲紅螢
三葉蟲紅螢屬於鞘翅目紅螢科,雄蟲為完全變態,雌蟲則是與其他甲蟲大相逕庭,終其一生保持幼蟲的形態,是少數具有幼態延續的物種。彷彿是電影「夜訪吸血鬼」中擁有成熟內在,但外表仍是小女孩樣貌的克勞蒂亞。三葉蟲紅螢雖然在地球上存在了4700萬年,直至近代科學家才逐漸了解其分類和生殖方式,神秘程度不下於2.5億年前滅絕的三葉蟲,希望牠們都能青春永駐地世世代代繁衍下去。
昆蟲與蜘蛛
蝴蝶的逆光藝術
光線是一種美妙的物理現象,生物視覺因光得以呈現。光線順向行進到達物體表面,可以看到明亮清晰的影像,但逆光若控制得宜,所得到的影像會是美好的視覺享受。這組影像依次呈現了:圖1纖粉蝶的強逆光;圖2臺灣黃蝶的中逆光;圖3樺斑蝶的弱逆光。逆光不一定會喪失很多主體細節,調整逆向光線、可透光的生物主體及環境背景明亮度,一樣可以得到主體清晰的美麗影像。
昆蟲與蜘蛛
雙峰扭力賽
「一山不容二虎,一葉不容二蟲」。平常看似安靜無聲的昆蟲,為了領域地盤之爭,竟會爭鬥得如此激烈:相逢於同片葉子,葉片竟被扭轉成兩邊,一邊一蟲論高下。前足脛節扁平狀的構造是牠們打鬥的武器,褐色雙峰疣椿象似乎贏了,因為牠已挾持住黑色雙峰疣椿象的前足。
昆蟲與蜘蛛
大屯姬深山鍬形蟲交配
大屯姬深山鍬形蟲為臺灣特有種生物,在臺灣僅分布於陽明山國家公園的大屯山系,為分布十分狹隘的種類。本種鍬形蟲的雌蟲行蹤極其隱密,極少有發現記錄,自1984年發表迄今,生態尚未解鎖,生活史不明。此張在包籜矢竹上交配的大屯姬深山鍬形蟲,是在生息地中相當難得的繁殖紀錄。
昆蟲與蜘蛛
長壽的蜉蝣
春夏是蜉蝣的季節。蜉蝣成蟲的口器退化不具取食功能,只有1~3天的壽命,在短暫的時間內完成擇偶、交配和產卵的任務,因其生命短暫而被形容為「朝生暮死」。其實,蜉蝣是很長壽的,生命週期可長達一年以上,期間經歷了卵、稚蟲、亞成蟲及成蟲4個階段。經過20多次脫皮來到亞成蟲,亞成蟲的形體與成蟲無異,再脫皮一次即為成蟲。在昆蟲的世界中,只有蜉蝣目有亞成蟲的階段,非常獨特。圖2、圖3可見亞成蟲時期與脫皮後的成蟲。
昆蟲與蜘蛛
鉗枝群睡小精靈:青條花蜂
青條花蜂又名「鞋斑無墊蜂」,雌雄二者分開生活。雌蜂自己挖洞產卵,雄蜂則在晚間會群聚同睡。青條花蜂以其奇特的睡姿而聞名,整晚睡覺時,全身僅靠強而有力的大顎鉗住細枝條。以微距鏡頭角度拍攝其獨有之群聚睡姿,藉以記錄並分享此一獨特物種之行為特性。
昆蟲與蜘蛛
QQ軟糖比較好吃
臺灣黑星小灰蝶幼蟲,以野桐嫩葉為食,野桐葉子上有蜜腺會分泌蜜露。幼蟲身體跟QQ糖一樣柔軟具彈性,尾部中央處有一塊光滑無纖毛的橢圓形區域,分布著蜜腺。舉尾蟻會爬到幼蟲身上,不斷地用觸角拍打幼蟲,刺激幼蟲分泌蜜露供舉尾蟻食用。為了確保食物來源,舉尾蟻會保護小灰蝶幼蟲,兩者存在著「共生」的關係。尾部區域後端長了一對伸縮自如的「觸手器」,尾端有「水螅狀毛」,會散發特殊氣味。可能有其功能:一、提醒舉尾蟻記得保護幼蟲。二、告訴舉尾蟻這裡有蜜露可以取食。有趣的是,為什麼舉尾蟻不吃野桐嫩葉上的蜜露,卻偏愛小灰蝶幼蟲身上的蜜露呢?QQ糖真的比較好吃嗎?
昆蟲與蜘蛛
螞蟻的行為
照片中看似螞蟻互咬行為的解釋,目前眾說紛紜,常見說法為交哺現象或氣味不同而產生的攻擊行為。同巢的螞蟻間會進行一種稱為交哺現象的接吻動作,可以將對方的化學物質與本身的混合後,貯藏在後咽腺內以達到一致。另一方面,螞蟻也會因為對方氣味不同而採取攻擊,然則,造成同類螞蟻氣味有別的因素,通常是由於不同窩而產生相異氣味,或是生病老化。縱使如此,照片中螞蟻的行為,究竟是交哺還是攻擊?很難判別,或許只有螞蟻才知道了。
昆蟲與蜘蛛
高冠角蟬護幼
角蟬有著各種特殊的造型,是一群非常有趣的昆蟲,書上記載角蟬會護卵護幼。在臺灣的觀察過程中,一直未能找到角蟬的卵塊或護卵的行為。在微雨福隆港的步道邊,發現植物莖條上有一團刺刺的陰影,靠近了才發現是夢寐以求的高冠角蟬 (Pyrgauchenia sp.)。拍了幾張後檢查照片,發現其中一隻的周邊似乎圍繞著小小顆粒,裝上接寫環後才確認,圍在成蟲周邊的是剛孵化的若蟲。
昆蟲與蜘蛛
螞蚜的秘蜜
螞蟻與蚜蟲的共生關係,讓微小的蚜蟲得以生存,蟻群也能從中獲得食物。螞蟻有兩個胃,其中一個是用於儲存食物並分享給群體的嗉囊,故也被稱做「社會性胃」。外出覓食的工蟻找到食物時會不停的進食並將過多的食物存儲於嗉囊,以便回巢之後能交哺給有需要的夥伴。此張照片清楚可見工蟻腹部已貯滿了蜜露,卻仍不停督促蚜蟲繼續生產蜜露並進食。
昆蟲與蜘蛛
獵食與求偶
昆蟲在交尾時,通常是最危險的時刻;但進食呢?亦是最容易放下防備心之時。一隻獵食到蜘蛛的雌性輪刺獵椿象,正想好好享受一番,冷不防卻直接被另一隻雄性輪刺獵椿象強制攀到背上,無法躲開。進食與求偶,雙方各取所需。
昆蟲與蜘蛛
天下的媽媽都一樣
敏捷、兇狠、很恐怖!大概就是我們對蜘蛛的印象吧,其實蜘蛛與其他動物一樣擁有母愛的天性。蜘蛛是母系社會的生物,擇偶、生子、育幼的主導權都在母蜘蛛手上,因此母蜘蛛體型通常遠大於雄蜘蛛。許多母蜘蛛具有護卵、護子的行為,會盤據在卵周圍抵禦外來的侵略者。貓蛛(貓蛛科)會織出小搖籃,而金姬蛛(姬蛛科金姬蛛屬)把卵囊帶在身邊,片刻不離身,直到幼蛛孵化能夠獨立生活,只能說天下的媽媽都是一樣的。
昆蟲與蜘蛛
既不盲也不是蛛
盲蛛既不盲也不是蛛,最大的特長是腿特長,因此英文有長腿叔叔的綽號。牠和蜘蛛一樣,都屬於蛛形綱動物,因也長有八隻足,常被人們誤認為是蜘蛛。盲蛛不同於蜘蛛,不產絲也不結網,螯肢很小並沒有毒腺。盲蛛不像蜘蛛有3至4對眼睛,牠僅有一對眼,除了有些洞穴盲蛛確實是全瞎,大部分其實是有眼睛的。盲蛛的一對眼「站在」扁平的頭胸部的制高點上,細看起來相當的萌。在陸域生態系中,許多盲蛛扮演著舉足輕重的角色,為土壤、灌木叢或樹木中撿拾動物屍體的清除者。
昆蟲與蜘蛛
蠍走燈下見
蠍子常在夜間獵食,在紫外線燈的照射下呈現螢光反應,並有科學家推測其主要的功能是協助蠍子感覺光環境情況。蠍子的視力很差,但對藍綠光很敏感,所以用身體吸收紫外線以轉換成藍綠螢光,察覺月光的些微變化,以便藏身在陰暗處,躲避其他的獵食動物。這隻蛻皮不久的藍青異蠍Heterometrus cyaneus(C. L. Koch, 1836),幼蠍的螢光集中在關節部分,可說明螢光物質隨著表皮硬化時逐步累加而成。作品名稱出自明代高啟《贈楊滎陽》一詩。
昆蟲與蜘蛛
長毛的蝸牛
蝸牛有長、圓、扁等許多型態,最特別的當屬長毛的蝸牛。臺灣盾蝸牛與薄盾蝸牛在殼的邊緣上長了一圈的尖毛,稱之為「殼毛」。究竟殼毛有什麼作用呢?至今仍然沒有定論,有的科學家推論這些角質毛對於蝸牛的天敵會產生威嚇作用,也有的認為更易於水份收集保持,也有研究顯示這些毛能幫助蝸牛附著於不時晃動的葉片上,其演化與潮溼棲地相關。不論這些殼毛有何作用,長毛的蝸牛都令人感到驚奇。
動物的拼圖
第一頁
上一頁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下一頁
最後一頁
共326筆資料,第16/17頁
2022/09/21 更新
×
×
您想找什麼資訊?
×
查詢關鍵字
搜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