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中央內容區塊
國立自然科學博物館
Search
選單
:::
09:00 -17:00
網站導覽
諮詢信箱
會員登入
會員中心
我的收藏
表單填寫記錄
會員登出
English
國立自然科學博物館
921地震教育園區
鳳凰谷鳥園生態園區
車籠埔斷層保存園區
墾丁天文台
全站搜尋
最新消息
參觀與服務
展覽與劇場
學習與推廣
研究典藏與出版
關於科博館
最新消息
最新消息
活動行事曆
新聞中心
影音中心
活動剪影
聯合推廣
參觀與服務
開放時間
票價資訊
交通與停車
入館與優惠
附屬空間
綜合服務中心
書店禮品
餐飲空間
文創商品
數位典藏與學習中心
自然科學藝術廊道
導覽及服務
無障礙服務
iCoBo APP
團體預約
常見問答
遺失物公告
展覽與劇場
當期展覽
展區資訊
樓層及設施
生命科學廳
人類文化廳
地球環境廳
科學中心
植物園
戶外庭園
劇場資訊
場次時間
劇場位置
太空劇場
立體劇場
影片回顧
巡迴展
申辦程序
項目列表
展覽回顧
學習與推廣
博物館教育
解說服務
演示教學
環境教育
動手做
幼兒科學園
自然學友之家
海洋保育教育中心
科宇宙悠遊學
多功能科學教室
智慧樂學
活動報名與預約
學校服務
到校服務
補助偏鄉中小學
大專生實習
自然史教育館
科普傳播頻道
科博揪咪秀Podcast
科博做伙講Podcast
科博Say Hello
NSL自然科學現場
臺科秀
駐館藝術家
研值特搜隊
駐園科學家
智慧探索體驗
線上學習資源
行動智慧學習
創新科技體驗
學習主題
最新學習資源
最新學習主題
主題導覽搜尋
研究典藏與出版
關於典藏
典藏政策
典藏數量
蒐藏經理
科博典藏網
出版品查詢
研究人員與著作
圖書館服務
藏書查詢
認識圖書館
最新消息
館際合作服務
閱覽規則
圖書借閱規則
電子期刊與資料庫
彭鏡毅博士紀念獎
關於科博館
使命與策略目標
現任館長
科博標識
組織與職掌
歷史與沿革
館史
歷任首長
大事紀
重大政策
行政服務
政府公開資訊
檔案應用專區
廉政園地
性別平等專區
跨機關與國際合作
雙語詞彙
場地租借
加入我們
申辦恐龍卡
志工家族
加入會員
徵才訊息
訂閱電子報
資訊中心
資訊圖像
資訊開放
諮詢信箱
921地震教育園區
鳳凰谷鳥園生態園區
車籠埔斷層保存園區
墾丁天文台
活動行事曆
活動預約
線上購票
博學多文
志工家族
科博典藏
加入會員
場地租借
資訊圖像
您的瀏覽器不支援JavaScript功能,若網頁功能無法正常使用時,請開啟瀏覽器JavaScript狀態。
:::
首頁
學習與推廣
學習主題
主題導覽搜尋
喜歡
0
放大字級
預設字級
縮小字級
分享到Facebook
分享到Line
列印
:::
主題導覽搜尋
查詢關鍵字
查詢
主題指標
美學教育(59)
防災教育(6)
環境科學(195)
資訊科技(26)
推薦(17)
海洋教育(63)
科學攝影(326)
科學繪圖(44)
生命科學(549)
地球科學(314)
人類文化(140)
物理(41)
化學(10)
課綱指標
語文領域(9)
數學領域(4)
社會領域(130)
自然科學領域(844)
健康與體育領域(17)
綜合活動領域(12)
藝術領域(81)
科技領域(28)
生活領域(39)
環境議題(356)
性別平等議題(2)
人權議題(2)
海洋議題(84)
科技議題(44)
能源議題(9)
原住民族議題(41)
生命議題(13)
法治議題(4)
資訊議題(3)
安全議題(3)
防災議題(5)
生涯規劃議題(7)
多元文化議題(35)
戶外議題(28)
國際議題(10)
SDGS指標
SDG 2 消除飢餓(4)
SDG 3 健康與福祉(23)
SDG 4 優質教育(536)
SDG 5 性別平權(3)
SDG 6 淨水及衛生(2)
SDG 7 可負擔的潔淨能源(7)
SDG 8 合適的工作及經濟成長(8)
SDG 9 工業化、創新及基礎建設(3)
SDG 10 減少不平等(2)
SDG 11 永續城鄉(36)
SDG 12 責任消費及生產(19)
SDG 13 氣候行動(18)
SDG 14 保育海洋生態(121)
SDG 15 保育陸域生態(385)
SDG 16 和平、正義及健全制度(2)
SDG 17 多元夥伴關係(19)
查詢
搜尋結果 "
" ,共 52 筆資料:
排序方式:
新 → 舊
舊 → 新
古生物
「臺灣貝類化石誌」專書數位資源
『臺灣貝類化石誌』為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地球科學系胡忠恆教授撰寫,由國立自然科學博物館於民國八十年至八十四年間所出版
古生物
EP.13 在海之濱特展的同業合作與異業結盟
本集除了傳授樂遊科博館的實質優惠之外,並加碼分享在海之濱特展的同業合作與異業結盟,讓我們聽張博士細細說來。
海洋教育
古生物
熱河生物群特展
熱河生物群被國際古生物界稱為20世紀世界最重要的古生物發現之一,位在中國北方遼西地區出土的熱河生物群化石不僅數量多、保存良好,所發現的動、植物化石超過20個生物門類,主要研究地層更跨越約1100萬年,此特展以通俗的科普方式帶領觀眾進入遼西熱河生物群的世界。
恐龍
古生物
恐龍蛋.誕恐龍
這是個非常特別的世界首展。不論是喜愛博物館的觀眾,或是鍾情古生物的恐龍迷,定然親睹過難以抗拒的恐龍「大」展。孩童的小腦袋裡,對「恐龍」的直接反應,也是來自牠那駭人的龐大身軀,而與恐龍息息相關的主題就是「恐龍蛋」。
恐龍
古生物
土桑化石菁華特展
古生物
岩石礦物
EP.17【策展人開箱】-「那一刻 琥珀的記憶」特展 feat. 楊子睿&余秀蕙 aka 號稱科博館最年輕策展團隊
一般大眾最初認識琥珀,可能是在電影侏羅紀公園第一集開頭,那顆包埋蚊子的琥珀開始,又或者是在飾品上看到它的蹤影。而博物館蒐藏的琥珀,在研究上提供了什麼資訊,所包埋的物種又有哪些呢?
爬行動物
古生物
生命征服天空
經過兩億多年的演化,從片刻不能離開水域的魚類,經過兩棲類的登陸,爬行類的適應陸生環境,終於有一支被覆著羽毛的溫血動物飛上了青天。 這個單元從演化史的角度來介紹爬行類演化為鳥類時,其身體結構的改變和鳥類的飛行肌、骨骼和羽毛,並說明飛行的基本原理;並藉影片介紹各種鳥類飛翔的曼妙姿態、昆蟲的飛行方式、古代的飛行爬行類及現今唯一能飛的哺乳動物。
動物
古生物
生命登上陸地
生物學家推論海洋生物的搶灘行動很可能早在幾十億年前當陸地形成時就已開始,但低等植物成功地生存於水濱之最早紀錄,則是四億多年前的事。再經過五千多萬年,動物才開始出現在植物已捷足先登的陸地上。 這個單元引導我們重新經歷生命登上陸地的過程,看看生命登陸前後的海陸環境;動物為了適應陸生環境,如何在攝食、呼吸、循環、排泄、生殖以及移動等方面發展出巧妙的機制。 本區展示兩種現生爬行類—鱷魚及蟒蛇,更讓大家對爬蟲類的特徵有概略的瞭解。
海洋教育
動物
古生物
EP.12 精雕「矽」琢-放射蟲的微與美 x 葉貴玉
放射蟲不是蟲,是海裡如細沙一般的小生物,要找到放射蟲化石不是容易的事,野外採標本驚險萬分,船上採標本暈船再暈船,但憑藉熱血的研究魂,這些問題牙一咬就過了。
無脊椎動物
古生物
竊蛋龍
屬於腔尾龍類一員的竊蛋龍,是一種善於奔跑的二足小型恐龍。牠最明顯的特徵是頭部短;而且頭上還有一高聳的骨質頭冠,非常的突出。此外,竊蛋龍的嘴喙是沒有牙齒,取而代之是強而有力的喙和下顎,作用和現生鸚鵡的喙差不多。
恐龍
古生物
迅掠龍-中生代的群體掠食者
生活在晚白堊紀時期的迅掠龍,雖然牠們不是當時最大的肉食性動物,但卻是最可怕的掠食者。
恐龍
古生物
真板頭龍-恐龍中的坦克車
恐龍
古生物
第一頁
上一頁
1
2
3
共52筆資料,第3/3頁
2022/09/21 更新
×
×
您想找什麼資訊?
×
查詢關鍵字
搜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