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櫟(杏葉石櫟)搜主題
因為期待,等待成為一種美麗。
大約每年節氣走到春分之後,季風雨林區緊鄰植物園中央走道的那排樹裡就會有棵開滿小白花的植物,像是與新發嫩葉共同以新生的萌動來歌頌春天。但想要看到花朵發育成果實就是個漫長等待了,想要在枝葉間發現成熟果實往往要到歲末年終了。
雖然與其他殼斗科植物一樣有著堅硬的堅果,底部被稱為「殼斗」的杯狀或盤狀構造托著,看起來像是戴了頂小帽子,但校櫟(杏葉石櫟)的殼斗卻幾乎將堅果完全包覆起來,只有頂端有個小開口,讓整個果實有著石頭般的外觀,甚至到果實成熟落地也還是被包得緊緊的。不過在臺灣野外的森林裡,落在地上的校櫟(杏葉石櫟)果實常常有動物取食過的痕跡。
牙齒構造不同的動物吃過相同食物後往往會留下不同的齒痕。松鼠之類的囓齒動物沒有犬齒,門牙和前臼齒間有縫隙。門牙在上下顎各有一對,會持續不斷地生長,必須嚙咬堅硬物品來磨短,不然會影響動物覓食。而;上頜和下頜各有兩顆持續生長的門牙,臺灣山林間可以看到的臺灣獼猴牙齒與人類牙齒構造相近,成年雄猴上下顎各有一對明顯且尖銳的犬齒,而雌猴與未成年的猴子牙齒是平的。猴子門牙構造通常無法直接咬開成熟殼斗科植物果實,所以大多是在果實還沒完全成熟變硬前就先採食,然後利用臼齒咀嚼和研磨食物,也因此會留下與囓齒動物不同的食痕。不管囓齒動物還是猴子,牠們取食時都會移除全部或部分的殼斗,這樣可以讓植物種子發芽時減少硬殼的限制。
本館植物園季風雨林區中雖然只種一棵校櫟(杏葉石櫟),但近幾年不但春天花開時有韶華盛極的壯盛,每年也都會結果。但或許植物園中其他植物的果實更容易取食,想要磨牙也有更方便的方法,還沒看過松鼠來吃校櫟(杏葉石櫟)的果實,落果破殼大多是因為被遊客無意踩踏後與地面磨擦。但說不定哪天園子裡的松鼠發現這種果實的美味,我們就能看到牠們在枝葉間快樂嚙咬的畫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