動物
:::
:::
主題導覽搜尋


「超‧實境-虛擬時空奇幻歷險展」是本館精心策劃,有別於傳統靜態展示的數位科技體驗展,本展覽運用「光雕投影」「虛擬實境」、「擴增實境」、「體感互動」、「沉浸體驗」等數位互動科技,創造出真實與虛擬融合的科幻世界,重現億萬年前的地球生態,展現生命演化過程的生物多樣性,打造結合趣味探索、數位創作及虛實合一沉浸體驗的奇幻樂園。
植物
動物
人類文化

哺乳動物
人類文化

標本的蒐藏與保存是博物館的重要功能,科博館為讓大眾瞭解標本在博物館的蒐藏、保存及應用等過程,展區分為四個單元:「採擷自然史文物」、「昆蟲標本的製作與保存」、「博物館的蒐藏經營與管理」、「基於蒐藏的研究與利用」,以標本從野外被採得,進到博物館被加工保存,進而被典藏與利用的過程為展場軸線,以實物搭配造景來闡釋這趟旅程。不但將後場研究工作濃縮到展場展示,更有模擬的昆蟲標本製作室和蒐藏庫房,呈現博物館如何將採擷於自然短暫存在的樣本轉化成永恆知識的過程。展場布置90%為紙裝潢,減少木工施工粉塵與油漆揮發,並具環保性。扶風文化事業的洪新富老師也提供精彩的紙藝作品於展場展示,增添趣味。
昆蟲

科博館蒐藏了上百萬件的標本,大多是研究人員野外工作採集回來的,今天張博士邀請到領導科博館研究工作的黃文山學術副館長,來和大家聊聊科博館的蒐藏研究工作!
自然保育
兩棲動物

這是個非常特別的世界首展。不論是喜愛博物館的觀眾,或是鍾情古生物的恐龍迷,定然親睹過難以抗拒的恐龍「大」展。孩童的小腦袋裡,對「恐龍」的直接反應,也是來自牠那駭人的龐大身軀,而與恐龍息息相關的主題就是「恐龍蛋」。
恐龍
古生物

發源自綿長的安地斯山脈,匯集了1100條大小支流,全長6751公里,亞馬遜河以它寬廣的流域(面積795萬平方公里,相當於220個台灣),生養聚集著許許多多的生命,說它是一條河,倒不如說它是一個由無數水道與叢林交織成的綠色盆地,世界上最大的熱帶雨林就位在這裡。
自然保育
魚類

自然保育
魚類

談到頭足類動物,大家腦中出現的可能是烤魷魚、炸花枝等食物。但身在海島的我們,怎麼可以只懂品嚐海鮮,卻不懂海洋文化呢?
自然保育
食農教育
海洋教育
無脊椎動物

2018年7月在花蓮南安瀑布發現了一隻走失的小臺灣黑熊,由黃美秀老師專業評估後,決定小黑熊暫由人工扶養,並訓練野放,從此小熊的生活,與美秀老師的團隊息息相關!照顧小熊,除了吃、玩,甚至還要上很多野外求生課!而臺灣黑熊的保育之路,是否能因為南安小熊的出現,出現轉折呢?
自然保育
黑熊

在2019年的2月,非洲豬瘟對臺灣的威脅,已經來到了門口,當非洲豬瘟入侵臺灣之時,滷肉飯、控肉飯、滷豬腳、炸豬排……這些天天要吃的銅板美食,會不會變得珍貴又稀有?讓專家告訴你最正確的防疫資訊,全民一起防豬瘟,替機場的小米防疫犬減輕工作量吧!
食農教育
哺乳動物

周文豪博士(前科博館學術副館長),他擁有蛙類保育學者與資深博物館人的雙重身份。他的斜槓人生中有各種不同的經歷,像是野外研究令人感動的一刻、面對生態環境改變的憂心忡忡、捍衛學術專業的堅定立場。而這些故事都在「生態理想國」裡等著與您分享!
環境科學
爬行動物

淺山,是人們喜歡造訪親近之地,同時,這塊土地也是野生動物棲身之所。這裡的人與動物一直存在微妙的關係,有和平共存、有衝突也有互相得利的時候。李璟泓是淺山生活的實踐者,陳彥君是思路脈絡明確的博物館人,來聽璟泓在田邊與孩子與動物們的趣事,以及彥君對於保育或開發這兩難問題的看法,面對淺山的感性與理性,你選擇哪一邊呢?
環境科學
動物



到訪過臺灣西部海濱泥質灘地的人,一定曾見過灘地上有許許多多的小白點,在灘地上"飄"來"飄"去,可是一走近看,卻發現小白點都不見了,但灘地上密布的小洞口卻隱約出現了白色的影子,牠們就是乳白南方招潮蟹(昔稱:清白招潮蟹)。個體小但數量龐大,在濕地生態系中扮演著清除者與初級消費者的角色,是濕地物質循環與能量傳遞不可或缺的一環。
自然保育
無脊椎動物

索諾蘭沙漠位於美國和墨西哥交界處,是北美地區最大的沙漠之一。
這裡與其他沙漠一樣,乾燥少雨、日夜溫差大,
但降雨程度比世界上其他沙漠更高,因此有全世界最綠的「樹林沙漠」之稱。
在這樣的極端環境中,動植物該如何調適以求生存呢?
自然保育
植物
動物


地上怎麼有大便!是誰這麼沒有公德心,竟然在科博館的庭園裡隨地大小便。
其實尋找生物糞便是生物學家調查的基礎,透過排遺可以知道生物很多小祕密,今天要來當個便便偵探,看看是誰嗯嗯在科博館的地上?從糞便、排遺、足跡、食痕、叫聲等等,可以很快找到跟你玩捉迷藏的小生物,記得下次來科博館的時候,別忘了認真找找生物們留給你的提示喔!
自然保育
鳥類
共286筆資料,第4/15頁
2022/09/21 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