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中央內容區塊
國立自然科學博物館
Search
選單
:::
09:00 -17:00
網站導覽
諮詢信箱
會員登入
會員中心
我的收藏
表單填寫記錄
會員登出
English
國立自然科學博物館
921地震教育園區
鳳凰谷鳥園生態園區
車籠埔斷層保存園區
墾丁天文台
全站搜尋
最新消息
參觀與服務
展覽與劇場
學習與推廣
研究典藏與出版
關於科博館
最新消息
最新消息
活動行事曆
新聞中心
影音中心
活動剪影
聯合推廣
參觀與服務
開放時間
票價資訊
交通與停車
入館與優惠
附屬空間
綜合服務中心
書店禮品
餐飲空間
文創商品
數位典藏與學習中心
自然科學藝術廊道
導覽及服務
無障礙服務
iCoBo APP
團體預約
常見問答
遺失物公告
展覽與劇場
當期展覽
展區資訊
樓層及設施
生命科學廳
人類文化廳
地球環境廳
科學中心
植物園
戶外庭園
劇場資訊
場次時間
劇場位置
太空劇場
立體劇場
影片回顧
巡迴展
申辦程序
項目列表
展覽回顧
學習與推廣
博物館教育
解說服務
演示教學
環境教育
動手做
幼兒科學園
自然學友之家
海洋保育教育中心
科宇宙悠遊學
多功能科學教室
智慧樂學
活動報名與預約
學校服務
到校服務
補助偏鄉中小學
大專生實習
自然史教育館
科普傳播頻道
科博Say Hello
科博做伙講Podcast
科博揪咪秀Podcast
NSL自然科學現場
臺科秀
駐館藝術家
研值特搜隊
駐園科學家
智慧探索體驗
線上學習資源
行動智慧學習
創新科技體驗
學習主題
最新學習資源
最新學習主題
主題導覽搜尋
研究典藏與出版
關於典藏
典藏政策
典藏數量
蒐藏經理
科博典藏網
精選典藏
科博典藏
線上蒐藏庫
出版品查詢
研究人員與著作
圖書館服務
藏書查詢
認識圖書館
最新消息
館際合作服務
閱覽規則
圖書借閱規則
電子期刊與資料庫
彭鏡毅博士紀念獎
關於科博館
使命與策略目標
現任館長
科博標識
組織與職掌
歷史與沿革
館史
歷任首長
大事紀
重大政策
行政服務
政府公開資訊
檔案應用專區
廉政園地
性別平等專區
跨機關與國際合作
雙語詞彙
場地租借
加入我們
申辦恐龍卡
志工家族
加入會員
徵才訊息
訂閱電子報
資訊中心
資訊圖像
資訊開放
諮詢信箱
921地震教育園區
鳳凰谷鳥園生態園區
車籠埔斷層保存園區
墾丁天文台
活動行事曆
活動預約
線上購票
博學多文
志工家族
科博典藏
加入會員
場地租借
資訊圖像
您的瀏覽器不支援JavaScript功能,若網頁功能無法正常使用時,請開啟瀏覽器JavaScript狀態。
:::
首頁
學習與推廣
學習主題
主題導覽搜尋
喜歡
0
放大字級
預設字級
縮小字級
分享到Facebook
分享到Line
列印
:::
主題導覽搜尋
查詢關鍵字
查詢
主題指標
美學教育(58)
防災教育(6)
環境科學(193)
資訊科技(25)
海洋教育(61)
科學攝影(326)
科學繪圖(44)
生命科學(521)
地球科學(310)
人類文化(136)
物理(41)
化學(10)
課綱指標
語文領域(6)
數學領域(4)
社會領域(125)
自然科學領域(814)
健康與體育領域(17)
綜合活動領域(12)
藝術領域(79)
科技領域(27)
生活領域(33)
環境議題(336)
性別平等議題(2)
人權議題(2)
海洋議題(83)
科技議題(44)
能源議題(9)
原住民族議題(37)
生命議題(13)
法治議題(4)
資訊議題(3)
安全議題(3)
防災議題(5)
生涯規劃議題(7)
多元文化議題(31)
戶外議題(28)
國際議題(7)
SDGS指標
SDG 2 消除飢餓(4)
SDG 3 健康與福祉(23)
SDG 4 優質教育(526)
SDG 5 性別平權(3)
SDG 6 淨水及衛生(2)
SDG 7 可負擔的潔淨能源(7)
SDG 8 合適的工作及經濟成長(8)
SDG 9 工業化、創新及基礎建設(3)
SDG 10 減少不平等(2)
SDG 11 永續城鄉(30)
SDG 12 責任消費及生產(18)
SDG 13 氣候行動(17)
SDG 14 保育海洋生態(119)
SDG 15 保育陸域生態(359)
SDG 16 和平、正義及健全制度(2)
SDG 17 多元夥伴關係(19)
查詢
搜尋結果 "
" ,共 526 筆資料:
排序方式:
新 → 舊
舊 → 新
SDG 4 優質教育
舌尖上的安全 X 任志正
「食」這個字,是一個「人」,手摸著良「心」要吃下肚子的東西一定要好好關心一下,食品安全專家會用那些技巧,破解無效的食安報告?不想只是看熱鬧的話,就來讓食品檢驗的專家,教你如何變成內行人,從蛛絲馬跡中看懂食安報告。
食農教育
非洲豬瘟知多少 X 張天傑
在2019年的2月,非洲豬瘟對臺灣的威脅,已經來到了門口,當非洲豬瘟入侵臺灣之時,滷肉飯、控肉飯、滷豬腳、炸豬排……這些天天要吃的銅板美食,會不會變得珍貴又稀有?讓專家告訴你最正確的防疫資訊,全民一起防豬瘟,替機場的小米防疫犬減輕工作量吧!
食農教育
哺乳動物
淺山虎蹤? X 李璟泓、陳彥君
淺山,是人們喜歡造訪親近之地,同時,這塊土地也是野生動物棲身之所。這裡的人與動物一直存在微妙的關係,有和平共存、有衝突也有互相得利的時候。李璟泓是淺山生活的實踐者,陳彥君是思路脈絡明確的博物館人,來聽璟泓在田邊與孩子與動物們的趣事,以及彥君對於保育或開發這兩難問題的看法,面對淺山的感性與理性,你選擇哪一邊呢?
環境科學
動物
月球一小步,火星一大步?-從人類返月看火星發展 X 孫維新
今年(2019)是登月50周年紀念,50年,在人類的尺度很漫長,在天文的尺度而言卻是短得會讓人忽略。透過電影《登月先鋒》及孫維新館長的引導,從五十年前的登月,來談談最新的火星探索任務。
天文
改變世界的+1 X 張楊乾、梁啟源
根據2019年聯合國最新的氣候調查報告,人類的發展已經造成地球平均增加1℃,對全球氣候而言,增加1℃是極大的改變,當增加到2℃時,將會有更難以承受的巨變產生。在這場氣候戰中,每個人都有責任,沒有人能事不關己,在+1的現況下,能不能用+1的參與,讓+1不會繼續發生!
環境科學
基改木瓜的抗病與抗議 X 葉錫東
你反對基改嗎?基改到底在改什麼?真實的風險在哪裡?在市場一片抗議基改的聲浪裡,基改木瓜是否也能為自己有所辯解及抗議呢?來聽葉錫東博士為了基改木瓜奮鬥多年的幕後故事及甘苦談!
食農教育
島嶼浮塵-PM2.5視界特展
PM (particulate matter),指的是在汙染的空氣中,類似灰塵的粒狀物,中文稱作「懸浮微粒」。當它的粒徑等於或小於2.5微米(μm),就稱為PM2.5(細懸浮微粒)。由於PM2.5粒徑極小,不到人類頭髮直徑的28分之1,因此它能輕易跟著空氣進入人體,累積在肺部,或進入肺泡微血管之後,隨著血液循環全身。如果PM2.5帶著有害物質,將引起各種不同疾病。
汙染
切中藥害-反毒超有梗特展
切中藥害-反毒超有梗特展是一個反毒資訊結合時下展示科技與藝術文化元素,很有梗的反毒特展。
資訊科技
生命科學
EP06:【標本製作 x 姚采宜】
大家常問標本(Specimens)到底是真的還是假的?畫出可愛的圖之前要先玩骨頭+看各種剝皮影片?! ?!來看看藝術家 姚采宜 是如何構想出超可愛的標本製作過程吧!
美學教育
生命科學
端午香包手做教學-恐龍香包鑰匙袋
「端午節,天氣熱,五毒醒,不安寧。」五月五端午正是仲夏氣候熾熱、瘟疫盛行時節,古人會佩戴香包,用來除瘟、辟邪、保安康。本館希望帶引民眾親手製作簡單又實用的「恐龍香包鑰匙袋」,居家親子一起學習DIY,祝福 大家永保安康!
美學教育
探究實做
恐龍的鳥日子
恐龍
古生物
微美幻境特展
延續藝術與科學跨領域的結合,展出科博館30多年來蒐集臺灣各地的代表性館藏,以及來自國內微體古生物學界共同襄助的壓箱寶,是繼國立臺灣博物館與台北市立大學合辦,於107年展出「微美幻境」特展之後,再與科博館合作規劃的新展。
氣候變遷
生命科學
地質
熱河生物群特展
熱河生物群被國際古生物界稱為20世紀世界最重要的古生物發現之一,位在中國北方遼西地區出土的熱河生物群化石不僅數量多、保存良好,所發現的動、植物化石超過20個生物門類,主要研究地層更跨越約1100萬年,此特展以通俗的科普方式帶領觀眾進入遼西熱河生物群的世界。
恐龍
古生物
百變化學元素週期表150週年特展
2019年是為聯合國 (UN) 公布之「國際化學元素週期表年」,也是俄羅斯化學家門得列夫 (Dmitri I. Mendeleev) 提出元素週期表的150週年。全世界化學科學界紛紛發起各項學術活動與科學推廣活動。國立自然科學博物館為共襄盛舉,特別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中國化學會,共同推出「百變化學-元素週期表150週年」特展。
化學
百籽千尋-種子特展
植物是陸生生態系的最主要生產者,種子則是遺傳多樣性的主要方式; 種子和果實演化至今,以各式各樣的形態來達成傳宗接代與適應環境,種子的傳播展現了生命的神奇。民以食為天,種子糧食的育種與保育與我們息息相關,而有些種子家族則被當作民族使用和藝術品。大自然的寶石與我們的生態圈息息相關,讓我們對永續利用做好準備。
自然保育
永續發展
植物
早期的地球-前寒武時期
早期的地球-前寒武時期,雖為社會大眾所忽略的年代,卻是地質學中最基礎的科學問題,對了解人們所居住地球的形成、生命的誕生、大氣氧濃度上升、大陸地殼演化律動、超大陸聚合與裂解、板塊起源與歸屬、早期礦床形成等,扮演極重要的腳色。科博館將規劃 “早期的地球-前寒武紀” 特展,使學術象牙塔中的研究議題,轉換成社會所能接受的科普知識。
地質
玉里的法國爸爸
《玉里的法國爸爸特展》介紹一群來自法國的牧者,從光復初期來到花蓮,透過傳教的過程,將西方的物資、醫療與教育帶入,默默的照顧偏鄉資源分配不到的地方。現今的玉里,除了是臺灣重要的米倉與農產重鎮,也是消暑與度假的勝地;從現今的盛況,對照老照片,可以看出不論在玉里河東或河西,因為這些法國牧者的耕耘,使得當地不論在經濟狀況、傳統文化的維護、以及居住環境等各方面得以改善。
人類文化
拿麼厲害#13_蒂摩爾古薪舞集_來恐龍去排灣
我們身邊都有許多優秀的原住民,努力擁抱認同,活出自信,對世界做出貢獻。 在科博館「拿麼厲害macaqu」特展裡,特別跟各位介紹12位拿麼厲害的原住民!
原住民
拿麼厲害#12_瓦旦督喜_WatanTusi
我們身邊都有許多優秀的原住民,努力擁抱認同,活出自信,對世界做出貢獻。 在科博館「拿麼厲害macaqu」特展裡,特別跟各位介紹12位拿麼厲害的原住民!
原住民
拿麼厲害#11_徐超斌_DjaikungLuveljeng
我們身邊都有許多優秀的原住民,努力擁抱認同,活出自信,對世界做出貢獻。 在科博館「拿麼厲害macaqu」特展裡,特別跟各位介紹12位拿麼厲害的原住民!
原住民
第一頁
上一頁
3
4
5
6
7
8
9
10
11
12
下一頁
最後一頁
共526筆資料,第7/27頁
2022/09/21 更新
×
×
您想找什麼資訊?
×
查詢關鍵字
搜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