防災教育
:::
:::
主題導覽搜尋


生命科學

美學教育
植物

人類文化

人類文化

生命科學

上古先民在約4000年前掌握了開採銅礦、冶煉銅錫鉛合金累積了材料科學上的智慧,創造了許多禮器、兵器,與日用器皿將文明從石器時代帶入青銅時代。這些器物或自地下出土,或傳世至今,其成品的精緻及技術的先進,即使是今日的我們仍然讚嘆不已。
古代科技

美學教育
植物

這是個非常特別的世界首展。不論是喜愛博物館的觀眾,或是鍾情古生物的恐龍迷,定然親睹過難以抗拒的恐龍「大」展。孩童的小腦袋裡,對「恐龍」的直接反應,也是來自牠那駭人的龐大身軀,而與恐龍息息相關的主題就是「恐龍蛋」。
恐龍
古生物

防災教育

這個石刻的原件目前存放在蘇州碑刻博物館裡,本館展示的是蘇州碑刻博物館碑刻工作室主任時忠德先生在1991年製作的複製品。雖然是複製品,卻是蘇州天文圖完成後,第一次的複製,天文圖裡的1434顆恆星,還有所屬的星宿是鉅細靡遺,絲毫不差。
天文
古代科技

您對未來感到焦慮嗎?本季的第一集,我們邀請到科博館的焦傳金館長來談談他學習之路,在他的學習成長過程中遇到了什麼樣的偶然與必然讓他走上研究之路呢?而除了身為館長外,他也是一名教授,在教學過程中他遇到了各式各樣的學生,以清大教授的身份,他對於108課綱又有什麼樣的想法呢?
探究實做
生命科學

「食」這個字,是一個「人」,手摸著良「心」要吃下肚子的東西一定要好好關心一下,食品安全專家會用那些技巧,破解無效的食安報告?不想只是看熱鬧的話,就來讓食品檢驗的專家,教你如何變成內行人,從蛛絲馬跡中看懂食安報告。
食農教育

在2019年的2月,非洲豬瘟對臺灣的威脅,已經來到了門口,當非洲豬瘟入侵臺灣之時,滷肉飯、控肉飯、滷豬腳、炸豬排……這些天天要吃的銅板美食,會不會變得珍貴又稀有?讓專家告訴你最正確的防疫資訊,全民一起防豬瘟,替機場的小米防疫犬減輕工作量吧!
食農教育
哺乳動物

淺山,是人們喜歡造訪親近之地,同時,這塊土地也是野生動物棲身之所。這裡的人與動物一直存在微妙的關係,有和平共存、有衝突也有互相得利的時候。李璟泓是淺山生活的實踐者,陳彥君是思路脈絡明確的博物館人,來聽璟泓在田邊與孩子與動物們的趣事,以及彥君對於保育或開發這兩難問題的看法,面對淺山的感性與理性,你選擇哪一邊呢?
環境科學
動物

今年(2019)是登月50周年紀念,50年,在人類的尺度很漫長,在天文的尺度而言卻是短得會讓人忽略。透過電影《登月先鋒》及孫維新館長的引導,從五十年前的登月,來談談最新的火星探索任務。
天文

根據2019年聯合國最新的氣候調查報告,人類的發展已經造成地球平均增加1℃,對全球氣候而言,增加1℃是極大的改變,當增加到2℃時,將會有更難以承受的巨變產生。在這場氣候戰中,每個人都有責任,沒有人能事不關己,在+1的現況下,能不能用+1的參與,讓+1不會繼續發生!
環境科學

你反對基改嗎?基改到底在改什麼?真實的風險在哪裡?在市場一片抗議基改的聲浪裡,基改木瓜是否也能為自己有所辯解及抗議呢?來聽葉錫東博士為了基改木瓜奮鬥多年的幕後故事及甘苦談!
食農教育
共536筆資料,第6/27頁
2022/09/21 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