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類文化
:::
:::
主題導覽搜尋


植物

美學教育
植物

美學教育
植物

「端午節,天氣熱,五毒醒,不安寧。」五月五端午正是仲夏氣候熾熱、瘟疫盛行時節,古人會佩戴香包,用來除瘟、辟邪、保安康。本館希望帶引民眾親手製作簡單又實用的「恐龍香包鑰匙袋」,居家親子一起學習DIY,祝福 大家永保安康!
美學教育
探究實做

美學教育
原住民

特展從學術領域及專業角度,剖析小小郵票在方寸之間,如何反映藝術美學、科學發展與社會變遷等,堪稱微縮版百科全書。《郵說昆蟲》特展共有「成功適應」、「吐絲結繭」、「蜂言蜂語」、「人蚊大戰」及「人蟲共生」5個單元,展出世界各國數百枚昆蟲郵票、近百種昆蟲標本及蠶絲製品。
美學教育
昆蟲
人類文化


考古


您知道館前路1號嗎?聽聽張博士述說館前路1號週遭的演變,並解碼「館前1號所」活動的精采內容,透過這個專屬大人們的夜遊探索,在老招牌下,體驗新鮮事,一起來喚起記憶,共同建立科博館新印象吧!
美學教育
生命科學
地球科學

「岩石」(Rock)俗稱「石頭」(Stone)。在地球漫長46億年演化過程中,最早的岩石出現在40億年前,若要了解我們賴以維生-地球演化的歷史,人們不得不求助於岩石了。
美學教育
岩石礦物

透過植物學、考古學、文化人類學與中國美術工藝等各種角度來介紹葫蘆,民眾除了可藉此深入認識葫蘆起源、特性、品種,乃至於馴化意義等植物學相關知識之外,也可以從考古與歷史的面向,透過豐富的相關文物展示瞭解各族群文化中對於葫蘆的使用方式,及其在人類生活中所扮演的角色和延伸出來的相關工藝美學。為了讓觀眾瞭解葫蘆的生長過程,科博館特別製作一段紀錄葫蘆從發芽到開花結果系列生長過程的曠時攝影節目,在特展中透過高畫質的HD畫面,呈現植物充滿動感及生命能量的成長歷程。
美學教育
植物
考古

美學教育
植物

《吉娃斯愛科學》是國立清華大學與原金國際共同製作的原住民族科學教育動畫影集,故事描述泰雅族小女孩吉娃斯與寵物猴子乃奈、好朋友飛卉在山林中的冒險,並因著大哥哥巴彥的知識傳授而有所成長。過去吉娃斯只卡通影片中,此次科博館與清華大學、原金國際合作,邀請吉娃斯勇闖科博館,與科博館的科學研究進行對話。
植物
爬行動物
昆蟲
原住民

水下攝影也是分成各種不同專業領域的,這集我們請了一位把工作當成生活的水下鯨豚攝影工作者,來談他與藍鯨的相遇、到世界各地拍攝不同鯨豚的故事。
美學教育
自然保育
海洋教育
水下與海洋
鯨豚

美學教育
植物

美學教育
植物


2020年1月初,新竹市立動物園的人瑞級紅毛猩猩「貝比」不幸離世,貝比當時已高齡30多歲,相當於人類90多歲,相信許多朋友及飼育員都很不捨。此片記錄了將貝比製作成標本的過程,紀念貝比留給大家的回憶,貝比標本已回到新竹市立動物園,繼續帶給大家生命教育的意義。
哺乳動物
共81筆資料,第2/5頁
2022/09/21 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