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中央內容區塊
國立自然科學博物館
Search
選單
:::
09:00 -17:00
網站導覽
諮詢信箱
會員登入
會員中心
我的收藏
表單填寫記錄
會員登出
English
國立自然科學博物館
921地震教育園區
鳳凰谷鳥園生態園區
車籠埔斷層保存園區
墾丁天文台
全站搜尋
最新消息
參觀與服務
展覽與劇場
學習與推廣
研究典藏與出版
關於科博館
最新消息
最新消息
活動行事曆
新聞中心
影音中心
活動剪影
聯合推廣
參觀與服務
開放時間
票價資訊
交通與停車
入館與優惠
附屬空間
綜合服務中心
書店禮品
餐飲空間
文創商品
數位典藏與學習中心
自然科學藝術廊道
導覽及服務
無障礙服務
iCoBo APP
團體預約
常見問答
遺失物公告
展覽與劇場
當期展覽
展區資訊
樓層及設施
生命科學廳
人類文化廳
地球環境廳
科學中心
植物園
戶外庭園
劇場資訊
場次時間
劇場位置
太空劇場
立體劇場
影片回顧
巡迴展
申辦程序
項目列表
展覽回顧
學習與推廣
博物館教育
解說服務
演示教學
環境教育
動手做
幼兒科學園
自然學友之家
海洋保育教育中心
科宇宙悠遊學
多功能科學教室
智慧樂學
活動報名與預約
學校服務
到校服務
補助偏鄉中小學
大專生實習
自然史教育館
科普傳播頻道
科博揪咪秀Podcast
科博做伙講Podcast
科博Say Hello
NSL自然科學現場
臺科秀
駐館藝術家
研值特搜隊
駐園科學家
智慧探索體驗
線上學習資源
行動智慧學習
創新科技體驗
學習主題
最新學習資源
最新學習主題
主題導覽搜尋
研究典藏與出版
關於典藏
典藏政策
典藏數量
蒐藏經理
科博典藏網
出版品查詢
研究人員與著作
圖書館服務
藏書查詢
認識圖書館
最新消息
館際合作服務
閱覽規則
圖書借閱規則
電子期刊與資料庫
彭鏡毅博士紀念獎
關於科博館
使命與策略目標
現任館長
科博標識
組織與職掌
歷史與沿革
館史
歷任首長
大事紀
重大政策
行政服務
政府公開資訊
檔案應用專區
廉政園地
性別平等專區
跨機關與國際合作
雙語詞彙
場地租借
加入我們
申辦恐龍卡
志工家族
加入會員
徵才訊息
訂閱電子報
資訊中心
資訊圖像
資訊開放
諮詢信箱
921地震教育園區
鳳凰谷鳥園生態園區
車籠埔斷層保存園區
墾丁天文台
活動行事曆
活動預約
線上購票
博學多文
志工家族
科博典藏
加入會員
場地租借
資訊圖像
您的瀏覽器不支援JavaScript功能,若網頁功能無法正常使用時,請開啟瀏覽器JavaScript狀態。
:::
首頁
學習與推廣
學習主題
主題導覽搜尋
喜歡
0
放大字級
預設字級
縮小字級
分享到Facebook
分享到Line
列印
:::
主題導覽搜尋
查詢關鍵字
查詢
主題指標
美學教育(59)
防災教育(6)
環境科學(195)
資訊科技(26)
推薦(17)
海洋教育(63)
科學攝影(326)
科學繪圖(44)
生命科學(549)
地球科學(314)
人類文化(140)
物理(41)
化學(10)
課綱指標
語文領域(9)
數學領域(4)
社會領域(130)
自然科學領域(844)
健康與體育領域(17)
綜合活動領域(12)
藝術領域(81)
科技領域(28)
生活領域(39)
環境議題(356)
性別平等議題(2)
人權議題(2)
海洋議題(84)
科技議題(44)
能源議題(9)
原住民族議題(41)
生命議題(13)
法治議題(4)
資訊議題(3)
安全議題(3)
防災議題(5)
生涯規劃議題(7)
多元文化議題(35)
戶外議題(28)
國際議題(10)
SDGS指標
SDG 2 消除飢餓(4)
SDG 3 健康與福祉(23)
SDG 4 優質教育(536)
SDG 5 性別平權(3)
SDG 6 淨水及衛生(2)
SDG 7 可負擔的潔淨能源(7)
SDG 8 合適的工作及經濟成長(8)
SDG 9 工業化、創新及基礎建設(3)
SDG 10 減少不平等(2)
SDG 11 永續城鄉(36)
SDG 12 責任消費及生產(19)
SDG 13 氣候行動(18)
SDG 14 保育海洋生態(121)
SDG 15 保育陸域生態(385)
SDG 16 和平、正義及健全制度(2)
SDG 17 多元夥伴關係(19)
查詢
搜尋結果 "
" ,共 130 筆資料:
排序方式:
新 → 舊
舊 → 新
社會領域
銅縷玉衣
本館展示組於2005年底,藉著一個偶然的機緣,從古玉收藏家蔡先生手中,購得一批漢代玉衣的零散玉片,經過地質學組抽樣檢驗,得知這批玉片的質地為蛇紋岩,即古人所謂的「岫玉」;而穿孔中殘留的金屬線為銅絲,因此確認為銅縷玉衣。本館人類學組的工作團隊,以三個月的時間將玉衣修復完成,展示於「我們的身體—生老病死」展區中。
岩石礦物
考古
人類的故事
從出土的化石、器物,配合民族學的材料,我們逐漸拼湊出人類體質演化和文化發展的輪廓。 這個單元告訴我們人類從出現、演變到今天的故事。包括介紹靈長類和人類的遠祖、考古工作的內容,有助於研判人類演化的幾種線索,以及陸續從巧人、直立人、尼安德塔人、克羅馬儂人,一直介紹到人類及文明的現貌。
考古
提花機
在展示區後方的位置有一堆看起來只是大小粗細不同的木條、竹筒跟許多亂七八糟的現組合起來的機器,上面還有兩個假人。別小看這堆不顯眼的組合,在它前方那塊美麗的「織金妝花柿蒂龍襴緞龍袍料」可是用它織出來的,數數圖上的金龍爪,是皇帝御用的圖紋。
古代科技
水碓的故事
碓要如何操作?主要的用途又是什麼呢?它主要是利用一支傾斜的錘子,在落下時砸入石臼之中,用來去掉稻穀的外殼。東漢桓譚在《桓子新論》一書中寫到:「宓犧之制杵臼,萬民以濟。及後人加巧,因延力借身重以踐碓,而利十倍杵臼。又復設機關,用驢贏牛馬及役水而舂,其利乃且百倍。」主要描述糧食加工機械,由杵臼、踐碓、畜力碓到水碓的演進過程。也就是說,早期的碓乃是利用槓桿原理來「舂米」,後來發展到了運用畜力時,則是透過輪軸的傳動。
食農教育
古代科技
EP.06 城市考古-碎碎瓶安 x 屈慧麗、林德牧 - 幕後訪談
遇到大雨,挖掘現場淹水怎麼辦?遺址挖掘工作辛苦嗎?大概怎麼進行的?動土之前會不會有些儀式要做?要拜拜嗎?科博館考古修復界第一把交椅自爆考古物件修復的撇步~居然可以從陶片上的細沙推敲出來源?也太神!!!考古物件的修復材料都用什麼?碎掉的陶片看起來都一樣,怎麼拼起來的?
考古
EP.06 城市考古-碎碎瓶安 x 屈慧麗、林德牧 - 精華
來一探究竟,聽起來很厲害,看起來很神祕的考古人都在幹嘛,破碎陶器怎麼修?人骨又該怎麼拚?史前人又怎麼活?
考古
博學多文
科博館訊歷經數十寒暑,感謝大家相知相挺。 為了順應時代少紙低碳的潮流,與時俱進的「數位」、「閱讀」、「分享」服務升級,我們經過一年的努力,將於 2023 年元月以創新永續的概念,推出博學多文(Museum Digest)平台,讓科博館訊中的科普文章華麗轉身,由紙本轉為數位,讓您一機在手即能洞察科學,閱讀科普,敬請舊雨新知,共襄盛舉!
生命科學
地球科學
人類文化
芝麻開門解說活動
生命科學
地球科學
人類文化
賽德克巴萊布袋戲
因應賽德克巴萊電影版屬輔導級12歲以下小朋友無法觀看,本館配合賽德克巴萊史與影的交會特展,特別製作賽德克巴萊布袋戲,讓小朋友更能了解霧社事件的原由 。
原住民
EP05:【漢堡的爺爺 x 袁知芃 Chih繪本】
參觀人次即將突破1億der我大科博館究竟有什麼樣的秘密吸引各地觀眾無限參訪?甚至連藝術家取材後馬上就被圈粉?
快看看我們家創館館長漢寶德嘔心瀝血的創館歷程,如何和袁知芃的藝術創作迸出如此激烈的火花!!!
美學教育
農業生態展示區參觀護照
農業生態展示區參觀護照,學習單,歡迎下載使用
食農教育
農業生態展區-中國農業分布
食農教育
農業生態展區-中國農業事件簿
食農教育
農業生態展區
「農業生態」常設展結合科博館人類學、植物學和動物學等領域的研究成果,以及行政院農業委員會農糧署等機構所提供的珍貴資料。除了保留原來「中國農業」展示區的部分內容和重點展品之外,並且加入世界農業的起源、台灣史前農業、台灣農業事件簿、台灣稻植歷史、特色農耕、農作物的品種改良等主題內容,並運用現代展示科技的多媒體技術,帶領觀眾瞭解農業生態和農業科技。
食農教育
臺灣農業的發展
食農教育
農作物的品種改良
食農教育
臺灣史前農業小百科
食農教育
籤詩
到寺廟中求取籤詩是許多人都有的經驗,透過一定的上香、求籤、擲筊、解籤的程序,來解除心中的疑惑,或是求得將來行事的法則。大部分的寺廟都備有籤筒供信徒求籤,也通常有專人位信徒解籤,求得好籤者固然歡喜,求得下下籤者則要想辦法化解厄運。某些地方的習俗是抽到壞籤時就把籤綁在寺廟的樹上,不把厄運帶回家。
心靈生活
好兄弟—淺談七爺與八爺的造型
「歡鑼喜鼓咚得隆咚鏘,鈸鐃穿雲霄,盤柱青龍探頭望,石獅笑張嘴。」這一段歌詞是不是十分耳熟?這首「廟會」的歌詞中寫到「范謝將軍站兩旁,叱吒想當年。」范、謝將軍指的就是范無救與謝必安,兩位義結金蘭情同手足的兄弟。民間相傳兩人相約行至南臺橋下,忽然烏雲四合,驟雨將至,謝爺請范爺稍待,自己趕回家中取傘,豈知謝爺久久未歸,而雷雨傾盆,河水暴漲,范爺不願失約趨避,竟然因為身材矮小而被水淹沒。謝爺取傘至橋,范爺已失蹤跡。謝爺不忍獨生,便縊死橋柱。二人魂魄抵達陰曹地府,閻王嘉許義氣深重,令在城隍駕前為吏,專捕惡鬼邪魔。
心靈生活
地動儀
科博館展示之候風地動儀是根據王振鐸的設計復原而成
地震
古代科技
第一頁
上一頁
1
2
3
4
5
6
7
下一頁
最後一頁
共130筆資料,第6/7頁
2022/09/21 更新
×
×
您想找什麼資訊?
×
查詢關鍵字
搜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