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中央內容區塊
選單
:::
:::

古神獸出沒!
搜主題

從史前時代開始,人類就會對生活中頻繁接觸,能影響其生活作息的動物,產生特殊的感情,包括崇拜、敬奉。這種崇拜是源自於對動物自然力量的敬畏與需要而來,例如有的動物出現,能提供人類大量豐足的糧食,帶來生命延續的能量;有的動物出現則是能決定人的生死,例如吃人猛獸,或是能示警氣候變化的動物。也因此,特定動物逐漸被轉化成生或死的象徵,甚至附會溝通自然界「旨意」的角色,順應之,則獲得安全保障,違反之,則帶來死亡、災難。動物作為人類文化中一部分生活規律的指引,有的能給予力量,有的則是安全感的來源,如何將動物的力量轉為己用,以獲得生命的保障,成為人類社會長久以來的課題之一。

在這樣的思想背景之下,神獸崇拜的產生並不意外。神獸通常是指具有特殊力量,神奇精怪的動物,因此外型多半是怪奇、匪夷所思,超乎生物學的異獸形態。像是中國的龍、鳳凰、麒麟,歐洲、西亞的獅鷲、獨角獸,埃及的人面獅身等。

本次線上蒐藏庫特別選出蒐藏品當中,各種不同器物上常見的古神獸主題共12件,介紹了從史前時代開始的動物崇拜,例如齊家文化人製作鴨形陶罐,其憨拙的神態,令人莞爾。到先秦兩漢發展出象徵性的動物形陪葬陶俑-鴞形陶俑,在現代人印象中受到日本影響,認為是福氣的代名詞,竟然在古代是令人敬畏的夜之神。甚至是出現了多獸合體的神獸,像是禽鳥類的朱雀、鳳凰,虎獅熊等獸類演化出來的窮奇、辟邪、狻猊,整體造型看來,就是一隻戰鬥力極強的猛獸,做為古墓的第一線守護者當之無愧。至於人獸合體形神獸,人面魚俑、人面蛇俑等,大約在初唐時期,首先在湖南長沙地區和山西長治地區開始流行這類形象奇異的鎮墓俑。人面獸出現意義,有一說認為在於賦予這些野獸人性,祈望野獸本身的特殊能力在為人所用的同時,能被人性「管理」。例如《山海經》〈南山經〉提到的「赤鱬」,據言其肉有「食之不疥」的功效;〈大荒西經〉的「互人」,是炎帝後裔,能「上下于天」,人面魚俑的隨葬,提供了墓主人這種超自然的期待與護佑。另一方面,人與獸的結合,也是用一種神人的概念,比喻具有超脫一般人類力量的人。半人半蛇形象的女媧和伏羲,作為人類造化之主被崇敬,而古墓中隨葬了人首蛇身俑,可能也隱含了墓主人,對重生、長生的想望吧。

這些神獸,在神話中存在,也在人類社會中被現實化,透過這次展覽,希望讓更多民眾喜愛古文物,並且了解考古的樂趣。

相關標籤:
延伸閱讀
2024/03/12 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