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中央內容區塊
國立自然科學博物館
Search
選單
:::
09:00 -17:00
網站導覽
諮詢信箱
會員登入
會員中心
我的收藏
會員登出
English
國立自然科學博物館
921地震教育園區
鳳凰谷鳥園生態園區
車籠埔斷層保存園區
墾丁天文台
全站搜尋
最新消息
參觀與服務
展覽與劇場
學習與推廣
研究典藏與出版
關於科博館
最新消息
最新消息
活動行事曆
新聞中心
影音中心
活動剪影
聯合推廣
參觀與服務
開放時間
票價資訊
交通與停車
入館與優惠
附屬空間
綜合服務中心
書店禮品
餐飲空間
文創商品
數位典藏與學習中心
自然科學藝術廊道
導覽及服務
無障礙服務
iCoBo APP
團體預約
常見問答
遺失物公告
展覽與劇場
當期展覽
展區資訊
樓層及設施
生命科學廳
人類文化廳
地球環境廳
科學中心
植物園
戶外庭園
劇場資訊
場次時間
劇場位置
太空劇場
立體劇場
影片回顧
巡迴展
申辦程序
項目列表
展覽回顧
學習與推廣
博物館教育
解說服務
演示教學
環境教育
動手做
幼兒科學園
自然學友之家
海洋保育教育中心
多功能科學教室
智慧樂學
活動報名與預約
學校服務
到校服務
補助偏鄉中小學
大專生實習
自然史教育館
科普傳播頻道
科博Say Hello
科博做伙講Podcast
科博揪咪秀Podcast
NSL自然科學現場
臺科秀
駐館藝術家
研值特搜隊
駐園科學家
線上博物館
線上導覽
科教影音
學習主題
最新學習資源
最新學習主題
主題導覽搜尋
研究典藏與出版
關於典藏
典藏政策
典藏數量
蒐藏經理
科博典藏網
精選典藏
科博典藏
線上蒐藏庫
出版品查詢
研究人員與著作
圖書館服務
藏書查詢
認識圖書館
最新消息
館際合作服務
閱覽規則
圖書借閱規則
電子期刊與資料庫
彭鏡毅博士紀念獎
關於科博館
使命與策略目標
現任館長
科博標識
組織與職掌
歷史與沿革
館史
歷任首長
大事紀
重大政策
行政服務
政府公開資訊
檔案應用專區
廉政園地
跨機關與國際合作
雙語詞彙
場地租借
加入我們
申辦恐龍卡
志工家族
加入會員
徵才訊息
訂閱電子報
資訊中心
資訊圖像
資訊開放
諮詢信箱
921地震教育園區
鳳凰谷鳥園生態園區
車籠埔斷層保存園區
墾丁天文台
活動行事曆
活動預約
線上購票
博學多文
志工家族
科博典藏
加入會員
場地租借
資訊圖像
您的瀏覽器不支援JavaScript功能,若網頁功能無法正常使用時,請開啟瀏覽器JavaScript狀態。
:::
首頁
學習與推廣
學習主題
主題導覽搜尋
喜歡
0
放大字級
預設字級
縮小字級
分享到Facebook
分享到Line
列印
:::
主題導覽搜尋
查詢關鍵字
查詢
主題指標
美學教育(52)
防災教育(6)
環境科學(179)
資訊科技(25)
海洋教育(54)
科學攝影(326)
科學繪圖(43)
生命科學(471)
地球科學(301)
人類文化(130)
物理(41)
化學(10)
課綱指標
語文領域(6)
數學領域(4)
社會領域(121)
自然科學領域(752)
健康與體育領域(17)
綜合活動領域(12)
藝術領域(74)
科技領域(27)
生活領域(29)
環境議題(292)
性別平等議題(1)
人權議題(2)
海洋議題(79)
科技議題(44)
能源議題(9)
原住民族議題(37)
生命議題(13)
法治議題(4)
資訊議題(3)
安全議題(3)
防災議題(5)
生涯規劃議題(7)
多元文化議題(31)
戶外議題(28)
國際議題(6)
SDGS指標
SDG 2 消除飢餓(4)
SDG 3 健康與福祉(23)
SDG 4 優質教育(510)
SDG 5 性別平權(2)
SDG 6 淨水及衛生(2)
SDG 7 可負擔的潔淨能源(7)
SDG 8 合適的工作及經濟成長(8)
SDG 9 工業化、創新及基礎建設(3)
SDG 10 減少不平等(1)
SDG 11 永續城鄉(28)
SDG 12 責任消費及生產(16)
SDG 13 氣候行動(16)
SDG 14 保育海洋生態(114)
SDG 15 保育陸域生態(312)
SDG 16 和平、正義及健全制度(2)
SDG 17 多元夥伴關係(14)
查詢
搜尋結果 "
" ,共 292 筆資料:
排序方式:
新 → 舊
舊 → 新
環境議題
方解石與生物
礦物與生物,看似是地球上兩個差距極大的元素。但您可能不知道,早在距今約35億年前,地球上的生物便開始製造礦物,同時改變了地球的大氣成分,使得氧氣含量逐漸增加到現今的比例。
氣候變遷
生命科學
岩石礦物
真板頭龍-恐龍中的坦克車
恐龍
古生物
迅掠龍-中生代的群體掠食者
生活在晚白堊紀時期的迅掠龍,雖然牠們不是當時最大的肉食性動物,但卻是最可怕的掠食者。
恐龍
古生物
竊蛋龍
屬於腔尾龍類一員的竊蛋龍,是一種善於奔跑的二足小型恐龍。牠最明顯的特徵是頭部短;而且頭上還有一高聳的骨質頭冠,非常的突出。此外,竊蛋龍的嘴喙是沒有牙齒,取而代之是強而有力的喙和下顎,作用和現生鸚鵡的喙差不多。
恐龍
古生物
漢人的心靈生活
漢人的心靈生活來自於其不同於西方的宇宙觀、人生觀和社會觀,這種心靈生活指導人們面對自然、他人及自我的態度。 古代漢人為求長生不老,而有飲食養生、拜神誦經、胎息辟穀、導引行氣,甚至煉丹服餌的行為。生者細心的規劃人死後的世界,死後的世界也反映了現實人生與社會生活。
美學教育
心靈生活
注意!石虎出沒
石虎俗稱山貓,英文名為(Leopard cat),食肉目、貓科、豹貓屬,又稱華南豹貓。石虎雖然長得像貓,但體型比一般家貓大,尾巴長而粗。身體有點狀斑紋,所以又稱錢貓(金錢貓)。石虎的額頭有兩條白色縱帶,兩耳後黑色有塊圓白斑,是石虎與家貓辨識的一大特徵。石虎屬夜行性動物,夜視力佳、聽覺敏銳、犬齒發達。白天棲息於樹洞或岩石縫中,黃昏後才開始外出獵食,採守株待兔的戰略守候在獵物必經之地,捕獲獵物時會以前腳拍擊壓制或以嘴緊咬住,至死方休。捕食對象包括小型哺乳類、鳥類、兩棲爬行類等動物。
環境開發
自然保育
哺乳動物
臺灣史前農業小百科
食農教育
農作物的品種改良
食農教育
臺灣農業的發展
食農教育
農業生態展區
「農業生態」常設展結合科博館人類學、植物學和動物學等領域的研究成果,以及行政院農業委員會農糧署等機構所提供的珍貴資料。除了保留原來「中國農業」展示區的部分內容和重點展品之外,並且加入世界農業的起源、台灣史前農業、台灣農業事件簿、台灣稻植歷史、特色農耕、農作物的品種改良等主題內容,並運用現代展示科技的多媒體技術,帶領觀眾瞭解農業生態和農業科技。
食農教育
農業生態展區-中國農業事件簿
食農教育
農業生態展區-中國農業分布
食農教育
農業生態展示區參觀護照
農業生態展示區參觀護照,學習單,歡迎下載使用
食農教育
EP.08 珊瑚礁裡的棘皮動物 x 李坤瑄 - 幕後訪談
花2個星期泡發的海參本參,在現場帶了活體海參做比較,李坤瑄大哥也分享人們食用棘皮動物的現況及歷史。
環境科學
無脊椎動物
植物的演化
分為室內展示和室外植物園兩部分。室內部分引導觀眾探索地球上所有生命的基礎—植物,植物由原始到比較複雜的進化過程、其形態和繁殖上的特性及植物在自然生態中的角色與功能。 室外植物園則提供您一個綠意盎然的小天地,休憩之餘,您也能從實物中了解各類植物構成的社會,和適合它們生長的環境。
自然保育
植物
生命登上陸地
生物學家推論海洋生物的搶灘行動很可能早在幾十億年前當陸地形成時就已開始,但低等植物成功地生存於水濱之最早紀錄,則是四億多年前的事。再經過五千多萬年,動物才開始出現在植物已捷足先登的陸地上。 這個單元引導我們重新經歷生命登上陸地的過程,看看生命登陸前後的海陸環境;動物為了適應陸生環境,如何在攝食、呼吸、循環、排泄、生殖以及移動等方面發展出巧妙的機制。 本區展示兩種現生爬行類—鱷魚及蟒蛇,更讓大家對爬蟲類的特徵有概略的瞭解。
海洋教育
動物
古生物
哺乳類的演化與適應
本單元藉一系列有關食物鏈、尺度的問題、骨骼架構與生存方式等展示,隱喻在演化過程中存活下來的生物,其體型大小、身體結構和生活習性都和環境密切配合。 此外,以生活在不同陸地或氣候區的哺乳動物標本,搭配其棲息環境之圖片,顯現其適應不同環境的能力;並展現演變成早期人類的哺乳動物,以及牠們如何在熱帶雨林及草原區逐漸演化出直立的姿勢和較大腦容量的過程。
自然保育
哺乳動物
人類的故事
從出土的化石、器物,配合民族學的材料,我們逐漸拼湊出人類體質演化和文化發展的輪廓。 這個單元告訴我們人類從出現、演變到今天的故事。包括介紹靈長類和人類的遠祖、考古工作的內容,有助於研判人類演化的幾種線索,以及陸續從巧人、直立人、尼安德塔人、克羅馬儂人,一直介紹到人類及文明的現貌。
考古
滅絕
這個單元提示我們滅絕現象的存在、介紹達爾文的天擇學說、說明滅絕機制推動著演化的巨輪,以及當今生物滅絕的嚴重情形。
生命科學
生命征服天空
經過兩億多年的演化,從片刻不能離開水域的魚類,經過兩棲類的登陸,爬行類的適應陸生環境,終於有一支被覆著羽毛的溫血動物飛上了青天。 這個單元從演化史的角度來介紹爬行類演化為鳥類時,其身體結構的改變和鳥類的飛行肌、骨骼和羽毛,並說明飛行的基本原理;並藉影片介紹各種鳥類飛翔的曼妙姿態、昆蟲的飛行方式、古代的飛行爬行類及現今唯一能飛的哺乳動物。
動物
古生物
1
2
3
4
5
6
7
8
9
10
下一頁
最後一頁
共292筆資料,第1/15頁
2022/09/19 更新
您想找什麼資訊?
×
查詢關鍵字
搜尋